闽江湿地生物多样性问题及修复对策研究
2021-11-28谢欣然蒋佳霖
谢欣然,田 洁,蒋佳霖
(闽江学院海峡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1 引言
我国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其中以自然湿地居多,湿地生物多样性也十分丰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八闽地区,河湖交错分布,形成了独特的湿地公园。闽江是八闽地区最长干流,穿过沿海山脉注入东海,全长562 km,流域面积6.9万km2,约占福建省面积的一半。位于东南沿海的八闽依山傍水山多地少,多峡谷,地势落差大,拥有富足的水力资源。受地形影响,河流入海口海湾地区多因携带泥沙的河水形成滩涂、湿地等自然景观结构,在闽江流域湿地分布广泛。截至目前,专家已经确定了6块总和超过3000亩的大块湿地。由于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地,闽江口的蝙蝠洲、鳝鱼滩等岛屿所处的地理位置在我国湿地版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闽江有着极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两种季风在此处相互影响,位于东南沿海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亚洲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对周围环境有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
2 闽江湿地概况
2.1 闽江湿地自然现状。
2.1.1 鸟类资源丰富
据周亮进[1]研究提出,闽江河口作为鸟类迁徙往返于亚太地区与澳大利亚的必经之地,共收容鸟类180余种,隶属于16目42科。为了更好地保护世界上濒临灭绝的飞禽,专家把不同种类的飞鸟划分成不同的系别,在我国将13种濒临灭绝的飞禽列入我国国家级保护动物中,此外还有39种季节性候鸟也被列入国家的保护体系中。福建省境内的古北界以冬季候鸟为主,其次为旅行者,分别占84.11%和13.08%。闽江流域鳝鱼滩湿地收容鸟类的数目相较高于平均水平不少,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同样在此分布。每年特殊的时节,尤其是11月份,许多的季节性飞禽举族南迁,场面盛大,令人叹为观止。
2.1.2 湿地类型多样
据高元竞[2]的文献记载,闽江流域河湖众多,不仅有大自然形成的天然河湖,现代化稻田,养殖渔场等;天然湿地包括泥水草滩、沙滩、灌丛湿地、河口沙洲、咸水区、淡水区等。闽江河口地区沙滩面积相较于泥滩面积更为广阔,岬角或半岛凸出部分由岩石构成的海岸分布,如壶江岛、川石岛等。闽江河口有一些距离城市中心不远的重要湿地,如道庆洲、浦霞洲等位于行政区域内通过征地和实际建设开发的非农生产建设区周边的湿地。这些湿地具有防洪、供水、退化和截污、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化休闲和教育用地等多种生态系统功能。多样化的湿地类型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态景观,对形成支持人类生存的环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1.3 水文条件特殊
闽江流域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交融之处。全年多降水且降水时间主要分布在每年的3~9月份,10月至次年2月为干季。闽江河口潮汐属于正规半日潮,潮涨潮落的变化具都遵循着周期性原则,潮汐带来的大量外源性有机物质沉积在湿地土壤的表面上,但潮水对湿地表面的冲刷也会带走表层有机物质,潮汐携带的水量、水淹时间,对河口湿地的盐分含量有一定的影响[3]。
2.2 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修复面临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设施的建设,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对自然的生态环境不断压迫,无节制、无规划的围垦及发展重工业污染环境等行为,都在时刻威胁着闽江河口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丰度。这些改变减少了湿地的面积,使得湿地包容度下降并且严重破坏了闽江河口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2.2.1 湿地总面积逐年减少
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域所占比例不断缩减,尤其是地处东南亚的闽江。究其原因,是当前人类对社会乃至生态环境的无节制索取。目前,人们已经填海造田的湿地包括:被防洪堤坝包围的浦下洲上游和蝙蝠洲以及被沙土填塞的马杭州附近。第二次闽江口湿地鸟类调查结果表明,闽江口湿地携带的鸟类数量逐渐增多,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其功能和效益不断下降,不仅恶化了闽江口湿地的水环境和水土流失,而且使许多鱼类、鸟类也失去了生存栖息地。
2.2.2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2002年以来,闽江口湿地主要的本土种植物短叶苔草受到互花米草的快速入侵,逐渐萎缩,这些互花米草的快速侵入,直接的影响到了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功能等。互花米草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极大程度的侵占了许多湿地滩涂上的裸露浅滩,是当地水生生物在营养物质争夺大战中最难以抵挡的对手,互米花草生长所需要的氧气也是水生生物生长的必需品,许多水生生物因此缺氧停止生长,直至死亡[4]。盲目围垦养殖破坏了大量底栖生物的适宜生境,使得湿地自然资源生物产量逐渐下滑。由于外来物种的影响,直接构成了植被结构不合理,而且现在红树林和木麻黄分布的地区特别少,在湿地保护区附近,有人用网捕杀鸟类或往湿地两岸的水生植物上撒浸药的小麦作为诱饵进行毒杀,缺失的监管和金钱的驱动助长了猎民们乱捕滥猎行为,从而鸟类种群数量开始明显减少[5]。
2.2.3 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的现状,就是湿地保护管理的体制不完善这一根本因素导致。湿地的保护与管理因其涉及范围广,牵涉部门多,在生态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不同地域和部门之间存在不能统一的现象,甚至有的矛盾非常突出。闽江河口湿地又涉及到不同的区、镇等职能部门,养殖、采沙、防洪、旅游活动等都在人为干扰湿地的稳定性,诸多因素随时间推移积少成多,形成的弊端逐渐难以避免和消除,出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时间比较长,直接严重影响到了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3 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修复原则
3.1 生物多样性修复目标
以景观生态学和复合种群理论为核心,以保护和恢复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恢复湿地自然景观,包括防止裸露潮滩在风化作用下的侵蚀,复原潮道连通性,减少污染及人为干扰、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等,修复湿地生境功能,达到闽江河口湿地面积、植物种类和鸟类与世界地理条件相似的现代化城市相同级别的生物多样性。
3.2 生物多样性修复思路
一是以生境保护为主旨;在规划时明确对保护生境有益的物种,使其成为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二是以生境恢复为重点,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设计修复方式;三是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管理为辅,相辅相成,合理调配生物多样性密度;四是注重生境、食物和干扰控制的制度改造[6]。
3.3 生物多样性修复原则
3.3.1 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闽江口湿地分布情况,可以突出一个特点:重点突出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观察湿地生态环境变化规律,跟踪湿地生物多样性动态,检测湿地的开发利用和面临的不利因素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引导与行动方式。
3.3.2 以问题为导向原则
针对闽江口湿地总面积逐年减少,湿地脆弱性增加,湿地鸟类承载力增加,动物栖息地减少,互花米草入侵程度加深,增强生态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愿景受到阻挠。生态多样性可通过生境恢复、物种选择与恢复、当地植被多样性的覆盖与种植、动物多样性的引进与恢复、改善与加强等措施加以保护。
3.3.3 可持续发展原则
各级管理与职能部门要有正确、科学的认识,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相统一的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只有一直保持这样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可以深入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4 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修复策略。
4.1 生境修复
生境修复一般是指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不同;人工修复是指排除外界压力或者干扰之后,仅仅依靠自然演化不足够或者无法完全恢复到理想的状态,但是必须进行人工干预,依靠人力采取干扰措施才能达到修复的目的,这种模式通常针对湿地受损超过一定临界值且不再能够逆转复原的湿地生态系统[7]。
4.1.1 增加植被滩涂,减少养殖面积
邓水云[8]的研究将闽江河口湿地类型分为滩涂、养殖池以及植被滩涂3种,植被滩涂面积减少而养殖池类型面积的增加,说明周边居民的生活对湿地干扰增加,对湿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4.1.2 建立监测站,合理规划湿地资源
闽江口湿地湿润的气候条件及多种湿地类型,水下生活着丰富的水生动物,是许多珍稀鸟类越冬的重要栖息地。通过建立监测站,科学管理规划,可以对湿地中的珍稀动、植物进行监测和保护,避免偷猎。定期清理湿地内的漂流物和污染物,减少湿地污染造成的水生动物死亡。积极推进实施动植物保护的措施,促进水生动植物和一些珍禽的生存和繁殖。
4.2 修复物种选择。
4.2.1 沼泽植被
闽江河口地势低平,特殊水文位置,从而导致周期性变化的潮汐影响着植被土壤中的含盐量,盐度的大小干扰着河口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的生长与发育[9]。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闽江口湿地植被覆盖率较低,一般在50%~60%之间,也有相当一部分湿地的植被覆盖率只有30%左右。任建武[10]建议碱蓬獐毛、碱蓬等植物适宜在盐度含量高的湿地上繁殖。
4.2.2 栖息地修复
栖息地是鸟类等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为动物提供生长发育繁殖条件的地域,对生物的生存尤为重要,栖息地环境是否良好常决定一种生物的存在与否。在闽江河岸一般栖息有4类生物:第一类为鱼类,凤眼莲群落可以为鱼类的繁殖提供良好条件;第二类为两栖类,木麻黄群落与芦苇群落可以为两栖类动物提供休息和捕食场所;第三类为水禽类,秋茄群落有利于水禽的生长;第四类为候鸟类,可在闽江河岸种植朴树群落为其提供栖息条件,多层次群落景观的构建还可能给生态系统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杨忠兰[11]调查发现闽江河口湿地中鸻鹬类鸟的种类和数量变化很大,可通过生态环境的修复改善其生存条件,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吸引到大量的鸻形目鸟类越冬休憩。
4.2.3 确定修复物种
根据查阅文献所得,可选择盐地碱蓬、獐毛、碱蓬等生命力较强的植物及鸻鹬类动物为本研究修复物种。
4.3 生物多样性修复
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修复遵循生态保护优先,兼顾科普体验的原则。建立湿地公园博物馆进行管理服务与科普体验,动物种类可由人工引进,在湿地公园自由活动,自行繁衍后代,也可由人工养育,旨在丰富生物多样性,形成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使湿地生态稳定得以修复,自我维持能力同步增长。
4.3.1 植物修复方面
闽江河口区共有超过18 km2的湿地面积,植物种类丰富,光是维管束植物就有107科465种(含亚、变种),相当于福建省维管束植物的13.1%、47.2%。但是按植物的种子划分,裸子植物的种类比被子植物少得多。闽江河口湿地适宜种植湿地松、水杉,可以多引进此类植物。闽江河口的浦下洲、门口洲、六十分洲等滩涂地、堤岸与河水之间海拔落差较小,受到潮幅的影响,植被群落常周而复始的被淹没,可选择植株大、小不同的乔木类呈坡形多层次结合。潮汐周期性造成的土壤性质改变,可引进盐地碱蓬、獐毛、碱蓬植物种植于深水区域。另外保留本土植被物种,铲除互花米草,恢复红树林、芦苇、短叶茳芏等乡土植被,营造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4.3.2 动物修复方面
湿地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多少与湿地的环境条件好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对湿地鸟类来说,食物的可利用性、植被覆盖面积和栖息地是否隐蔽都会对其生存造成影响,同时还要警惕人类行为的破坏。任何一块湿地的破坏均会影响已不太完整的鸟类活动环境,闽江河口湿地上迁徙的鸻鹬类对栖息地及人为干扰较敏感,除了觅食物、水环境及水深浅等因素外,生态景观和湿地的形状、周围建筑的比例、湿地与湿地之间的连通性、湿地与城市中心的相对距离、人类活动产生的噪音、人类的实际行为干扰等都对其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2]。因此可将闽江河口湿地及周边的养殖场所连接起来,形成高潮位水鸟栖息调节区,养殖场内浮游生物可供鸟类食用,且涨潮水位较高时,鸻鹬类的栖息地不受影响。也可在低水位地势建造部分水鸟类模具,吸引长途迁徙的动物停留及适当休息。鹬类善用长长的嘴插入泥土中觅食,减少湿地周边环境污染,加强截污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保障水下泥土中的浮游生物存活率也是提高鹬类停留的必要措施。为了营造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和增强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我们可以选择以公益活动的方式对公民进行知识科普,与高校合作推广是一个好方法,在高校内组织志愿者团体,与社会团体联合起来,开展类似“爱鸟周”等形式的活动,充分调动全民维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5 结语
湿地作为一种资源,对环境保护的效用是其他任何自然景观无法替代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也相应的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闽江河口气候条件、空气湿度、温度和丰富的光、热、水资源等条件都非常适宜野生动物的栖息,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但是城市化发展对闽江河口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多负面影响,引起生态环境功能弱化或失衡,所以保护湿地环境和增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刻不容缓。科学规划,多部门协同管理,把闽江口湿地保护纳入福州市城乡规划,共同维护“地球之肾”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