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巩固帮扶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2021-11-28犹雁丹童洪志唐诗钦

绿色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成果教育

犹雁丹,童洪志,唐诗钦,卜 佳,江 杰

(重庆三峡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404020)

1 引言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而地方高校在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舒尔茨认为,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本[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从2003年开始,我国进入精准扶贫阶段[2],高校教育扶贫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持续帮扶贫困地区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进入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高校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就成为本文关注的重点。对此,本文以渝东北地区为例,从高校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要求出发,分析乡村振兴中高校巩固脱贫成果面临的挑战,探索高校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对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高校巩固帮扶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要求

2.1 乡村产业振兴要求高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是隔断贫困代代相传的根本途径[3]。近年来,国家推进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为高校教育扶贫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发展动力,同时教育信息化的革新也使得高校自身教育结构重塑,突破了传统教育扶贫技术、时空、师资等因素的限制,面向不同场景、所有贫困对象、贫困地区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支持,真正实现“教育扶贫大格局”。在中央宣布全部脱贫后,信息化在巩固脱贫成果中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信息化的助力下高校师生走进脱贫地区,科技入户,为群众种下特色农业的种子,实现现代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

2.2 共建乡村文化要求高校提供资源和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4]。在部分贫困地区,一些村民传统意识过于浓厚,脱贫意识不够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观念,这种情况下很难实现脱贫,走向致富的道路[5]。在此情况下,用文化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尤为重要。文化作为精神需要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能够有效地持续提高原贫困地区村民的思想觉悟与文明素养,用文化巩固脱贫成果不仅可以有效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促进村民更新思想,从根本上做到“脱贫不反贫”。地方高校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文艺汇演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接乡村,加强对村民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促使其形成乡村振兴思维模式,更新思想,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2.3 提高农户收入要求高校刺激师生消费潜力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对各级主体开展消费扶贫进行了明确的阐述。截至2017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达到约3780万人,高校群体相对集中,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众多高校利用本校学生、职工人数的优势,将号召贯彻到底,以食堂集中采购,超市产品展示等方式让欠发达乡村地区农产品走进校园,与学校原来定点扶贫乡镇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产品供销关系,缓解欠发达乡村地区农产品滞销问题,帮扶乡村农民实现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

3 高校巩固帮扶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面临挑战

3.1 相对贫困群体识别不精准

消除绝对贫困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前期建档立卡人口享受的特惠性政策红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对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心理偏差,贫困生可能因为自尊不愿承认,非贫困生为了特惠而抢占名额。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精准识别不同相对贫困群体,合理兼顾不同利益需求是一个现实难题,需要衡量不同贫困群体所对应的福利标准。全面脱贫后,巩固脱贫成果仍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定期核查。近年来,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开豪车,住豪宅,吃豪餐”,而部分真正贫困家庭生活保障困难得不到切实帮扶,同时面对当前疫情或突发情况下使家庭经济遭遇重大变故,而得不到有效资助等问题仍是目前高等巩固脱贫成果所面临的挑战。

3.2 巩固脱贫成果方式扁平化

当前,渝东北地区乡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收入也比较单一。这不利于农民的长远利益和农村的长远发展。在巩固脱贫成果过程中,地方高校与欠发达地区仍建立产业帮扶机制,并且定期派遣人员带去新知识,新活力,增强帮扶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但该方式仍存在制度缺陷和培训难以全面顾及,并且形式主义的风气仍然存在。截至2020年底,尽管渝东北地区已实现全面脱贫,但在目前所采取的巩固脱贫成果的举措中,高校注重物质帮扶,跟政府发放产业项目补贴如出一辙[6],缺乏巩固脱贫成果方式的深度及广度,难以缓解不同区县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高校巩固脱贫成果机制的不匹配以及巩固脱贫成果方式扁平化,为乡村振兴埋下了“绊脚石”。

3.3 巩固脱贫成果信息化投入高

乡村振兴过程中,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可无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的发展,会加速推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但新兴技术的运用近年来体现在智慧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区,还未完全延伸普及至农村地区。建立农村教育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育精准帮扶让欠发达地区孩子同样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给地方高校提高信息技术支撑力度和经费投入带来了巨大挑战。

4 高校巩固帮扶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

渝东北地区包括梁平、城口、丰都、万州、垫江、忠县、开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11个区县,在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包括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安全职业学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等在内的7所地方高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1 搭建多元化智能服务平台,助推乡村教育发展

渝东北地区高校根据国家高等教育扶贫政策,除实施“奖助贷勤补免”及入学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资助方式帮扶乡村欠发达地区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外,还依托数据库资源,打造多元化教育巩固脱贫成果智能服务平台,实现巩固脱贫成果智能化、社会化、动态化、功能化服务,切实做到任务转型新阶段“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全面帮扶实现乡村教育振兴。以巫溪县为例,重庆三峡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建设三峡人工智能学院,与万州区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合作建设三峡大数据学院,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多元智能服务平台,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发挥高端人才的科技引领作用,组织引导广大专家利用专业优势,帮助渝东北地区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技术、优化当地和乡村产业结构、培养乡村人才。其次,该校通过远程同步课堂让乡村的孩子们与城市孩子共同聆听名校名师的授课,还让两地教师通过网络共同分享教育心得,交流教书育人经验,有效提升了巫溪县天元乡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4.2 探索多元化帮扶模式,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不同的模式组合会带来不同的影响效果[7],渝东北地方高校结合当地乡村建设实际,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采取多元化的帮扶模式。如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定点帮扶万州区后山镇马槽村,利用农科教优势与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深度结合,通过农业技术输送方式巩固脱贫成果,以教促农,增强地区企业研发能力,带动农村产业兴旺发展。再如: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定点帮扶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当地农林资源,结合科技帮扶当地特色产业,培育优质稻大米,为适应万州区特色烤鱼产业发展,大力培育优质鲤鱼,建立稻鱼种养循环系统,打造出“稻鱼共生”的和谐景象,让更多村民享受到科技帮扶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红利。

4.3 转变高校师生帮扶理念,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高校教育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在于在充分发挥学校优势资源情况下,通过不同技能人才输送服务乡村经济和社会,强化培训和学习,鼓励和激发农民群众自主发展能力,最终提升农民的劳动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8]。渝东北地区高校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向农村欠发达地区继续实行专项招生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免费师范生扶持农村乡村教师队伍等,由学校输入社会的人才依靠自身所掌握的技能使乡村企业生产运作效率得以提升并为其创造经济效益,加速社会资源的整合,推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乡村“富起来,强起来”,从而促进乡村人民生活走向富裕[9~15]。

5 结论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均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在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之际,将二者有效衔接有利于更好地巩固脱贫成果。高校作为宣传和传播文化的场所,高等人才的汇聚地,高新技术的研究所,理应充分利用高校教育优势资源助推乡村振兴,通过搭建多元化智能服务平台、探索多元化帮扶模式、转变高校师生帮扶理念等实践路径,有利于全力助推乡村教育、乡村产业和乡村经济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成果教育
“深信”成果展示
“深信”成果展示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验收成果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2018数博会4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