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类专业的课程思政研究

2021-11-28李宇飞邹安妮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1年5期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专业课程

李宇飞,邹安妮,胡 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0 引言

2018年陈宝生部长强调课程思政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提高育人实效提供了微观载体[1],提出将课程思政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实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高校的实践探索,发现工科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与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同,由于学科性质,思政元素的挖掘相对较为复杂,深入挖掘的潜在动力不足,导致许多工科类专业课教师面对课程思政时束手无措,无法在课堂上发挥有效的育人作用,制约了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推广。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制约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推进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期望教师将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大国工匠精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2],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实现隐性育人与显性育人双重目标。

1 制约因素

1.1 教师育人意识淡薄

人才培养分为德育与智育两个方面,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的德育工作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育工作则依托专业课程,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德育工作并没有贯穿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3],而是作为一个插曲,重视度不够、育人质量不佳的背后反映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症结——教师育人意识淡薄。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由思政课教师负责的,人为将育人环节割裂,造成专业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4]。

1.2 思政元素挖掘动力不足

相对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工科类专业的思政元素的挖掘相对较难。一方面由于工科类专业主要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为主,教师与学生对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敏感度不够,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执着于教学内容的传授、学生执着于钻研专业知识,导致思政元素被遗忘,思政元素挖掘动力严重不足。虽然各所高校经过探索实践,积极引导专业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但工科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仍有待挖掘。

1.3 示范课程未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虽然各高校积极开展各类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活动,并总结了部分建设经验,但仍未形成不同种类示范课程的大范围推广,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尤其是工科类课程,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未形成一套有章可循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规则,虽然处于尝试阶段,但对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仍有较大的影响。

1.4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升

虽然目前工科专业课教师已经根据学科性质开展区别于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逐渐将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融入教学课堂中,但整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仍有待提高。部分教师仍然采取直接、嫁接式思政案例教学,未能深入分析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未将思政与专业融会贯通,教学成效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 建设举措

2.1 明确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德育案例植入,更不是脱离课堂环境与课程内容的生搬硬套,而是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为环境对学生进行的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导向理论认为,事情最终期望实现的目标掌控着事情的发展,因此实现一次成功的课程思政课堂,需要广大教师们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坚持目标导向原则,明确智育目标与德育目标[5],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工作。工科类专业课教师应结合学科背景与内容,认真挖掘思政元素,将德育案例内容与课程内容合二为一,实现德育目标与智育目标的统一,切实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2.2 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具有显著的学科特征,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深入挖掘工科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广大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结合时代背景与事件,有计划的主动将思政元素与教学设计相结合,不断更新思政内容,摒弃按部就班的传统思想,构建推陈出新的课程思政元素体系。将工匠精神、敬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研究精神等一系列思政元素应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知识点中,教师要学会发现,善于挖掘,充分融合,延伸专业课的育人范围,发挥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作用。

2.3 建立跨学科的课程思政教研团队

为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领导作用,建议成立校、院、系三级的课程思政教研团队,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讨会。确保每个教学团队均有思政课教师的参与,一方面负责指导专业课教师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合理融入到课程中[6];另一方面需对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大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等教学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核,以便更好的发挥育人作用,快速高质地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尤其是对工科类专业教师,逐步引导教师适应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7],在完成正常专业知识授课内容的同时,实现育人目标。

2.4 坚持持续改进的反馈机制

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长效、持续改进的显著特征。教师需要建立起持续改进的反馈机制,及时总结建设经验,发现问题,逐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在抓好课堂教学育人实效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通过学生对每堂课思政元素的接受度、对教师课程思政设计环节的契合度、学生获得思政教育的时效等评价指标,对课程思政教学环节全方位评价课程思政设计质量、完成质量及教学质量,以学生为中心,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立德树人实效。

3 结论

本文从教师育人意识、思政元素挖掘动力、示范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制约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进一步推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明确育人目标、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建立跨学科的课程思政教研团队、坚持持续改进的反馈机制的解决对策,不仅为提高课程育人质量,推动课程思政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微观途径,而且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课专业课程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