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体系现状及发展构想探究
2021-11-28李高翔
李高翔
(南充市嘉陵生态环境监测站,四川 南充 637000)
随着现代化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自然资源存储量的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增大。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下,加快环境监测体系的落实,对于推动整个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使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我们要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将监测技术落实到位,这样不仅能够开展科学的评价工作,还能够为生态环境的执法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1 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监测手段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手段。对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来说,其监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相关信息进行准确地采集和分析,从而找到生态环境遭受污染的污染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总之,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就是为了找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相应的环境控制措施,从而使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对于环境监测体系的推行和落实来说,就是为了对现阶段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有效地改善,帮助人们更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在利用的过程中还能确保获得相应的生态价值,对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过去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些工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让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环境监测体系的应用价值,不仅能够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度,还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环境监测特征
2.1 综合性
环境监测工作的监测手段多种多样,可以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结合的监测技术。在监测对象的选择上,也不再是仅仅对空气和土壤进行单一的监测,而是能够对整个生态系统体系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科学监测。除此之外,对于监测数据的评价工作要建立在监测区域的实际发展状况上,对监测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进行科学地监测[1]。
2.2 连续性
从环境污染的本质进行分析,污染时间本身就有一定的连续性,在空间上也具有一定的分布性特征,所以在开展监测工作过程中,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的跨度,因此需要进行长期的测量,用大数据对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同样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环境监测工作量之大以及持续时间之久。
2.3 追溯性
在实际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监测目的,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监测计划,从采样到样品运输,从对数据进行分析到整体评价。整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监测工作的质量和结果预测的准确性带来巨大的影响。
3 环境监测常用技术分析
3.1 生物监测技术
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生物监测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技术地位。当前阶段,生物监测技术主要由微生物、分析生物、计算机以及化学等多学科技术组合发展而成。在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发展的过程中,应用比较普遍的技术有两种,一种是PCR技术,另一种是生物大分子标记物监测技术。对于PCR技术来说,该技术操作起来非常简便,同时具有较快的生物反应速度。对于生物大分子标记物监测技术来说,其应用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广泛,如果存在环境问题还能够起到及时预警的作用。
3.2 3S监测技术
所谓3S监测技术,指的就是将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组成一体的技术体系。在3S监测技术的应用下,能够对环境保护信息进行准确、快速地收集。例如在对生态水环境进行质量监测时,就可以对3S技术进行科学地运用,能够对水资源进行相应地调查和评价,还能够对水体的富营养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2]。
3.3 物理化学技术
物理化学技术是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开展中的主流技术,其中比较常见的物理技术包括物理因子的强度测定技术。通过该技术能够将生态环境污染物质中含有的物理因子准确地提取出来,在水体生态和空气生态等方面的质量监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并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光污染以及电磁辐射污染问题显现出来。现阶段,比较常见的化学监测技术有电化学、色谱以及光化学技术等,化学技术的主要应用目的就是对监测环境中某些特定成分的污染物含量进行分析。
3.4 信息技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环境监测也应用了信息技术,使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准确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现阶段,使用较为广泛的信息技术包括无线传感网络以及PCL技术等。其中PCL技术能够实现对生态环境的远程控制,在水环境监测工作中应用最多,能够准确掌握河流的水质和水流速度等信息。对于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来说,可以通过对监测设备和监测基站的共同作用开展数据和命令的传递工作,能够在监测站中开展相应的监测工作,使监测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4 环境监测技术及其体系的发展现状
由于各个城市在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设力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同时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别,使得各个地区应用环境监测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要想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十分重要。在一些地区开展环境监测保护工作过程中,生态保护部门没有意识到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意义,对环境监测技术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由于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使大多数监测人员无法掌握与监测技术相关的先进理念以及操作方式。虽然,在部分地区开展了相应的环境监测工作,但是大多数的环境监测工作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实际的价值和意义。由于环境监测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较慢,在体系建设上也存在许多漏洞,使得体系的落实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上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科研人员可以继续加大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力度,从而使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5 环境监测技术及体系的发展趋势
5.1 未来环境监测体系必定会不断完善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了非常多的科研成果,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报告以及环境评估制度的科学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整个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以及技术路线体系都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环境监测体系也逐渐向着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一个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够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对设备的改造和升级,更多的是要将工作重心放在监测技术和体系的完善上[3]。
5.2 监测信息化
信息化将会成为监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未来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监测信息网络的建设和普及,例如在对监测技术的效率进行提升的过程中,尽可能实现监测数据信息间的共享,各项数据将会成为各个行业都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平台,就能够真正实现各监控区域间的信息共享,所以说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数据库的统一将会成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
5.3 生物监测手段
生物监测手段并不是当前阶段的主要监测方法,虽然生物监测技术的优势已经开始逐渐凸显出来,但是由于没有充足的技术支撑和人员配置,因此生物监测技术很难大范围推广。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生物监测技术也逐渐得到了应用,同时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生物技术手段也得到了不断地更新强化。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生物监测技术手段必定会得到大规模的发展。以水质监测为例来进行分析,如果采用传统的化学手段和物理手段,则远远没有生物监测手段产生的效果明显。水中的一些藻类不仅能够作为原始的生物模型,在一些急性生物毒性污染中得到应用,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其自身的种类、种群的变化都能够将水质的变化情况显示出来,同时在生物技术的作用下,能够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精准地反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成为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
6 结论
对城市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来说,加强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力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对现有体系不断进行优化与完善,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