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2021-11-28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污染源环境监测环境保护

李 娜

(甘肃省平凉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逐渐加深,在国富民强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开始关注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由此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对具体区域展开监测,确定执法工作展开的基点,为开展监测工作提供原始材料,以支撑管理项目的进行。由此可见,将环境监测技术准确应用于环境保护中,会对社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1 环境保护中应用环境监测技术的现实意义

1.1 环境监测概述

环境监测是一种监测人类生存环境基本情况以及造成环境特征改变的因素分析的工作,可通过各种类型的技术手段,监测出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和具体含量,实现动态追踪与科学评定。结合对环境监测作业内涵的阐释我们可以发现,它具有动态化的特点,需要运用高精尖技术提供精准度高的数据信息,从而为后续治理与定责提供材料支持,切实保障生态环境质量。立足于目前监测作业的作用范围,它能够反映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环境监测所作用的对象涵盖卫生、电磁波、土壤、大气、固体废弃物等多个方面,应用的技术种类繁多,但需要保证技术具备连续性强和动态追踪的功能,从而把握实时生态变化规律,有助于确立符合科学内涵的监管机制[1]。

1.2 环境监测作用分析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为环境保护工作助力,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1)准确评定环境质量:运用固相萃取和生物技术等多种手段实现连续监控,测定所在区域的环境状况,全面反映要素对象的基本情况,从而形成整体性的评判内容,帮助相关部门确定生态变化现状;(2)缓解环境质量恶化:对大气、土壤等基本要素实施稳定监测,并针对诱发污染的具体原因提出监管办法,缓解环境质量恶化,并有效改善环境质量;(3)为执法工作提供支持:执法部门应结合监测报告确定其中造成环境恶化的物质,追根溯源,判定污染源头,并根据污染情况和严重程度实施相应的管理办法,避免纠纷,降低污染事故发生的几率。我们可以通过所给定的污染源及其危害,设定工作重点,为仲裁提供参考[2]。

2 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1 生物技术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生物技术包括:PCR技术、微核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等。随着各项理论内容的深化,科学家们基于原有技术内容展开了激烈讨论,不断优化与创新原有技术内涵,将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微核技术是一种微观技术类型,其作用原理是利用细胞在早期减速分裂过程中不耐受的特点,若在检测物质中存在污染源,将会受到药物、重金属等的作用生成微核,配合使用检测技术,可以确定细胞微核率,以此作为评定环境污染程度的标准,即染色体受损程度与污染程度间存在正向联系,可以依据指标展开评测。结合上文阐释的内容不难发现,使用此项技术更为经济,无需大量的精细设备,仅需要在获取样本后予以检测即可得出高精度的数据结果[3]。在运用PCR技术的过程中,需要选定适合的RNA片段,利用扩增的方式有效提升扩增物的含量,这能实现高灵敏度的反馈,从而达到监测目标。应用生物传感技术可将感知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利用传感器测定样品中各类污染物质的浓度值,并传输到传感器内部,输出电信号,从而获取检测物体的物质浓度,此过程所用时间较短,可以充分体现出其所具备的特异性。

2.2 固相萃取技术

在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和环境中所含金属元素的环节时,常用固相萃取技术将待测样品进行富集,并引入多项辅助技术,完成分离任务。整个过程所使用的样品状态是液态,也就是说要将待测物质的样品制成溶液,并加入吸附剂,经过化学反应产生沉淀并析出,使物质分离出来,再利用洗脱剂,将被测物与原有样品中的其他物质予以分离,从而确保待测物富集的程度。在分离中要注意选用适合的冲洗剂,使其具备表面活化的能力,充分冲洗固相萃取柱,在冲洗工作完成后,倒入液态样品,使之更好地与固相装置贴合。为了提高融合程度,可适当加压,使待测样品能够进入装置。这也说明此种技术可以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精确度和灵敏性[4]。

2.3 光谱技术

大气中所含有的自由基OH能够发生光化学变化,去除其中含有的硫化物,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有利于人们的正常生活,是一种优化生态环境的技术类型。在运用过程中,基于光谱技术判定其中所含有的OH自由基量并给出具体结果,可以准确说明大气污染的程度。现阶段,常用的放射性CO技术等均能实现定量检测大气OH自由基,具有高效的优势。因此在后续的运用中要借助此项技术提供更加完善和真实的数据信息。研究人员通过对结果展开分析,可以确定污染源头,形成大气变化规律,增强对自由基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发挥环境保护作用并提供技术支持。

2.4 自动化监测技术

自动化监测技术满足了目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利用所设置的设备与仪器可以追踪环境中的特定因素,精准定位污染源,并根据其运动与变化情况,给出优化的治理意见。例如在检测水质的过程中,仅通过传统的检测手段操作较为繁琐,不仅需要采样,还要将其带入到实验室等检验机构中再进行分析,这不符合高效低耗的要求。利用自动化检测技术可将实地检测转变为动态监测,远程控制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以监控污染源的作用效果,精准控制其所扩展的范围,有效遏制其影响作用的蔓延。一些环境保护工作监测点的基本情况比较差,如果采用现场监督的方法,可能会带来人身安全受损的不利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应充分实施自动化监测技术。

3 有效提升环境监测技术应用效能的举措

3.1 升级优化技术手段

为了保证将环境监测技术准确应用于环境保护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升级和优化技术手段,从而确保所提供的依据能够支持相关保护管理工作的推进。首先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对此技术手段升级的投入力度,通过构建标准化的环境监测站以及自动化监测设备,完成对质量及污染源等多方面的监控,并且将应急预警污染源的确定等作为整个工作的重点,力求在高投入的背景下,建设应急能力强、自动化水平高以及信息系统功能健全的管理体系,实现高效的环境监测体系运用[5]。结合目前所展开的投入活动来看,相关部门已然结合突发性应急监测预案中所制定的基本要求,增设应急监测车,实时监控生态环境,避免因突发事件而导致的环境恶化等问题,并重点划分出可能提供污染源的企业和单位,对事故高发地展开研讨。我们还要加强对周围环境的管理,实现动态分析,并将有关规定落实到实际监管中,保证技术手段得以升级。

3.2 强化分析判断能力

通过上文的阐释,我们可以发现技术应用是为了能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信息,因此,为了保证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内容能够提高监测水平,应注意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从而使各种数据得到准确的应用,并进行更具体的科学分析,从而保证监测结果可应用到环境保护工作中。要想真正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相关部门应在此过程中重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高效低耗的分析效果,并将所涉及的多个过程连接起来,包括出具报告等步骤,以分析环境监测数据所显示的结果。在具体应用环节,如果相关部门所使用的分析办法与国家制订的监管标准不符,就要建设相应的环境监测系统,并利用大数据等具有信息化特征的高精尖辅助技术,深度分析与还原信息中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保证应用的资料更加符合环境监管的要求与需求。

3.3 重视质量监管工作

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要重视质量管理,同时也要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的使用。针对其使用的具体方式和作用范围制定监管体系,并明确技术流程,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监测,并根据技术规程中的基本标准出具检测报告,以提高监测管理等多方面技术的应用质量。设立监测站、规划监测工作,有利于实现高效布点,通过分析其中所包含的采样标准,给出对应的数据处理分析过程。这要求工作人员出具评价报告以及数据处理的整体流程,将有效提升管理质量。在后续的应用中,还要制定标准的档案管理方案,档案中需要包含程序文件、质量手册等,形成质量记录,便于根据作业指导开展下一步的环境监测工作,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以全面发挥技术应用的效能。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应用环境监测技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因此要结合技术的应用范围形成动态分析机制,进而提高生态环境的治理效能。

猜你喜欢

污染源环境监测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持续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基于污染源解析的空气污染治理对策研究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十二五”期间佳木斯市污染源排放状况分析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看不见的污染源——臭氧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