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场域下新闻评论的价值坚守、发展嬗变和路径探索
2021-11-28周涛
周 涛
新闻评论是建立在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描述性报道的基础上,依据事实逻辑进行价值判断,表达评论者立场观点的一种新闻体裁。在新闻消息、新闻专题、新闻访谈、新闻直播等多种呈现形式中,新闻评论被普遍认为是媒体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在媒体融合场域下,新闻评论的内容和形态经历着迭代,越来越多的普通受众加入新闻评论的生产,准入门槛的降低也影响了这一专业产品的权威性和引领性。未来,融媒场域下的新闻评论,更需处理好参与和引领、温度与力度等多重关系。
一、价值坚守:打通两个舆论场,讲述时代话语
融媒时代,传统的新闻评论遭遇了传而不达、达而不通的发展桎梏。首先,过长的新闻评论已经很难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传播环境中黏住受众;其次,新闻评论娓娓道来的叙事逻辑,也与浅阅读时代的受众注意力分布特征产生偏差;最后,在新闻评论的选题上,围绕传统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这种深度报道的主题门槛,在新媒体场域中明显过高,受众的注意力更加分散,对于新闻评论更新、更快、更广的诉求,使得新闻评论在两个舆论场的同频共振,成为新闻传播的突出难题。
然而,主流媒体对于新闻评论的深耕细作从未停止。在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中,对于评论这一体裁的持续发力,是一种以笔为戎的新闻情怀。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新闻人除了要求在现场之外,更需要能够给出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逻辑梳理和价值评判;而在日常的新闻传播中,新闻评论凭借其对新闻事实的把握和提炼,为人们提供了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图式[1],新闻评论依然是主流媒体责任担当的重要体现。
在融合的传播生态中,新闻评论并未式微,而是更新赛道,以更蓬勃的姿态生长。头部短视频平台中,新闻评论的吸粉能力让人瞩目。新闻和观点在短时间内呈现,符合浅阅读时代的碎片化信息接收习惯,是短视频平台评论获得大量流量的重要原因。一些新闻主播和记者转型,以短视频评论的方式,成为新媒体中新闻评论的主力军,其中一部分更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在民间舆论场中,继续发挥舆论正导向的核心作用。
新闻评论对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是其最为重要的价值意义之一。近年来,不乏新闻评论精品倒逼社会现实改革的典型案例。众多权威媒体对于诋毁、贬低英烈等案例的时评,促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出台和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一些关于低龄犯罪的新闻评论,促使新发布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下调了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此外,一系列对于城市治理、营商环境、社会观念中存在问题的新闻评论,也促使了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
新闻评论既聚焦事件又关注现象,是新闻生产观照现实、深耕新闻价值的佐证。新闻评论的价值导向,仍然是以详细叙事、严密逻辑、明确观点共同构成的一种新闻体裁,其肩负的不仅仅是传递新闻事实的单一功效,在新闻传播生态中,其本身明辨是非和舆论引导的价值坚守从未褪色。新闻评论的聚焦和呈现,也是契合时代话语、弘扬时代精神的动态过程。
二、发展嬗变:去中心化的融媒评论
随着社会进步和媒体发展,中国的新闻评论在改革开放之后,迎来了蓬勃发展。相较于报刊和广播评论的形式相对单一,新闻评论的电视呈现,经历了明显的迭代发展。1980年7月12日央视开播的《观察与思考》,被认为是我国首档电视类的新闻评论节目,以固定的电视言论性栏目形式,对具有较高新闻价值或社会意义的事件、问题、人物进行调查、介绍、分析和评论。也是在这档节目中,荧幕上首次打出了“主持人”这个称谓,主持人成为初期电视评论的核心表达。《时事开讲》《锵锵三人行》《实话实说》等,都是之后陆续形成的新闻评论品牌,也让更多受众接触并接受评论这一舆论引导途径,对于社会正向价值的树立,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下,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新媒体端的新闻评论迎来了迅猛发展。为了契合新的传播生态,传统媒体纷纷涉足网络评论。《人民日报》推出“人民微评”,新华社推出“新华时评”,央视《新闻1+1》被视为浅阅读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的《中国舆论场》主打传播全渠道、互动多样化等特点,以融媒手段呈现优质内容,成为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典范之作。[2]此外,在品牌栏目中研发符合网络语态和传播形态的评论版块,也成为传统媒体涉足网络评论的重要选择。《主播说联播》就是依托品牌栏目,开拓微型化新闻评论节目的代表。
技术发展也为新闻评论带来了创新赋能,这体现在评论依据的大数据化和评论形态的丰富。一方面,依托大数据,新闻评论从曾经的观点为王,向以量化分析为基础的“有理有据”的分析评价发展,评论观点的提出和阐述,具有更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在多窗口、多观点同时评论碰撞的基础上,AR主播、智能机器人加入评论对话,也让传统的新闻评论呈现更多样化看点。
在官方层面,以中国新闻奖对于评论的类别划分为依据,目前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主要包括文字评论(报纸/通讯社文字评论、新闻网站/移动新媒体文字评论)、广播评论和电视评论。新媒体端的评论,以网站文字形式呈现,而电视和广播端的新闻评论,仍然是维持较长时长的重体量报道,由此可见,从精品生产层面,完整的叙事逻辑和抽丝剥茧的层次递进,仍然是新闻评论的精髓所在。
在官方话语之外的民间舆论场,以短视频平台为依托,普通受众的观点表达也向新闻评论靠拢。30秒至两分钟时长的短视频评论成为抖音、快手等平台中另一股强大的内容势力,社交媒体中新闻评论的影响力呈几何级数放大。此类新闻评论的准入门槛较低,大多是选取热门事件进行点评,所承担的情绪表达作用远大于传统的评论作品的明理作用。这类作品具有较强的标题意识,通过关键词的提取,在极短时间内黏住受众。短视频平台的新闻评论,虽然削弱了新闻评论的专业性和思辨性,但是这种去中心化的内容体裁,让更多受众接触到新闻评论,从普惠层面,培养了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在这一系列的评论节目的演进过程中,新闻评论的形态和聚焦也经历着嬗变,融媒评论成为从主体到形态更迭的新型评论产品。被压缩的评论时长,使得评论的思辨性被削弱,新闻评论成为热点新闻的附属品,评论在社会舆论中的引领性不复存在;新闻评论的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失去了逻辑性的新闻评论,仅仅是受众观点的表达;经历着去中心化的新闻评论,聚合了更多受众参与,彼时高高在上的新闻评论,打开了互动的链条,形成了更为完整的传播链条。可以说,新闻评论是两个舆论场交锋融合的重要阵地,两个舆论场的同频共振,也是新闻评论未来路径探索的目标定位。
三、路径探索:坚持四个度,兼具引领性和贴近性
虽然融媒环境下的新闻评论正在经历着去中心化的演变,这一新闻体裁的门槛降低、专业性减弱,在舆论环境中的定位,从对大众的引领向对受众的迎合转变。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新闻评论仍然是社会热点聚焦、明辨事理、观点碰撞的一个重要领域。广播、电视、报刊、短视频、短音频等各个体裁的新闻评论的融合是未来路径;而在速度、深度、温度和广度上的协同发力是融媒评论引领价值提升的核心要义。
(一)速度:赋予融媒评论新媒体传播的竞争力
曾经,新闻评论是需要经过反复打磨的节目体裁。但是在融媒时代,新闻评论也进入了时效性竞争的赛道。有观点认为,以短视频评论为代表的新闻评论面临着制作时间与评论时效“赛跑”的难题。[3]
但是,新闻评论作为专业的新闻体裁,短视频评论并不是唯一的呈现形式,对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和报纸端的新闻评论,它们在时效性的追逐中,是两套不同的衡量标准。短视频评论弱化了对于新闻事件背景的陈述和介绍,因此,该体裁评论的传播更加依赖评论事件所具有的舆论热度。对于新近发生的新闻热点的评论,短视频评论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鲜明的观点表达,更注重时效性,才能唤起受众的注意力,提升评论的传播效果。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用图表数据代替实景拍摄,用关键词提取凸显逻辑关系,成为短视频评论抢占时效性的表达手段。而对于广播、电视端的新闻评论,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让渡于评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价值取向依旧比内容的提炼和竞速更重要。
(二)深度:以专业人才和逻辑打磨,保证评论权威引领
对于新闻评论深度的坚守,是专业媒体责任担当的鲜明体现。新闻评论节目,是融合专题和舆论监督的内容表现形态,价值判断始终建立在对于新闻事实判断的基础之上。去中心化的新闻评论生态中,需要避免陷入的一个生产困境就是个人感受替代逻辑立论,在纷杂的传播场域中,新闻评论更需要致力于向受众提供认知事物的知识谱系,并使之成为具有公共性、普遍性和指导性的实践观念。[4]尤其在短视频评论体裁中,限于时长因素,对于新闻事件的叙述被压缩,新闻链条的完整性受到影响。传统的新闻评论要素被删减,新闻评论的深度更加成为评论作品的关键。
新闻评论深度的打造,需要加强专业评论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主持人、网红和普通受众皆为评论员的基础上,新闻评论需要有更多专业人士携专业观点的加入。时政新闻、法治新闻、财经新闻、文体新闻、社会新闻等,在挖掘主持人和网红大V影响力流量的基础上,评论所需要的深度和力度则需要通过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加持,这也是人人皆媒体的时代,防止新闻评论的理性被舆论场中的感性观点带偏。
此外,应对短视频评论体裁的蓬勃发展,平台主体的把关机制亟需完善。主流媒体机构的新闻评论,是经过了多重把关审核之后的精品内容,而失去了把关人的融媒评论,需要市场化的短视频平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避免将错误观点、激进观点和涉及多方利益的事件解读裹挟进新闻评论的范畴。
(三)温度:弘扬社会正能量,让新闻评论更接地气
传统的广播、电视、文字评论,大多关注硬新闻事件,而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中新闻评论的涌现,一件寻常小事,也可以成为新闻评论的素材。
在传统的新闻评论中,这些不需明辨事理和深挖逻辑的新闻事件,往往不足以成为被评论的对象。随着评论体裁的发展和丰富,这类新闻性较弱,但是具有情感温度的事件,成为新闻评论的一类新主题,在新媒体平台更易引起共鸣,起到了弘扬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因此,新闻评论的内核在追求观点深刻尖锐的同时,更需兼顾具有温度的包容性内容,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提升受众对于评论理念的身份认同,弘扬和引领社会风气,而这也是其新闻价值的另一种体现。
(四)广度:以传播的提升,实现评论参与的良性循环
新闻评论的广度提升,包括新闻评论观点来源的广度和新闻评论观点到达的广度,在保持思想性的基础上,提升有效到达率。
在人人皆可发声的舆论生态中,人人也皆可成为评论员。融媒环境的新闻评论,鼓励多元观点的存在,用户评论的互动参与,强化了新闻评论的普法作用和舆论引导作用,同时避免陷入“媒体审判”。
与此同时,各类KOL的影响力,是拓展评论观点到达广度的重要途径。民间话语在新闻评论的舆论场中,具有先天的亲民性,更易被接受,因此,用好KOL的流量价值,能够有效提升更广大受众的理性思维和正向价值观。
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新媒体聚合了多少受众,有着怎样强大的影响力,流量价值始终不能和新闻价值画等号。新闻评论需要百花齐放,也需要价值引领。全媒体环境的新闻评论,更需要官方引导形成价值共识,共同构建良性的公共话语空间,这也是人人参与的新闻评论实现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
新闻评论形式和内容的演变,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的标准评判,也不是一种迭代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契合了新的传播生态的内容呈现方式。曾经,新闻评论是高高在上的明辨事理的权威,现在,新闻评论和受众之间的距离隔阂不复存在,其在舆论中的作用,也从纠错明理向弘扬正向价值观的导向定位转变。
为了实现更广更有效的传播,新闻评论的要素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删减和重构,但是其内核,却不容改变。通过评论速度的提升、评论深度的坚守、评论温度的挖掘和评论广度的拓展,新闻评论在媒体融合的场域中,也能发挥更为重要和积极的社会价值。
注释:
[1][4]李劭强.实践观念视域下建设性新闻理念的实现——以主流媒体新闻评论为例[J].中国编辑,2021(6):33-37.
[2]张翠娟.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转型——以央视《中国舆论场》为例[J].青年记者,2019(23):61-62.
[3]金梦玉,丁韬文.“短视频 + 新闻评论”的创作路径、发展瓶颈与未来探索[J].中国编辑,2021(6):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