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探讨
2021-11-28那生平
那生平
(哈尔滨市双城区希勤满族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哈尔滨 150100)
0 引言
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以不动土和少动土秸秆覆盖地表,应用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的节能、环保、培肥地力技术,近几年来全省各地都在探索总结秸秆翻埋、碎混及秸秆覆盖还田作业的有机结合,应用科学配比原则,形成了“一翻两免”轮耕轮作机械化技术模式,2020年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黑龙江省财政厅印发了《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方案(2020—2025)》的通知,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支持,现就双城区如何做好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如下探讨。
1 保护性耕作实施情况
2020年双城区计划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面积为1万hm2,实际完成1.18万hm2,完成计划的118%,其中平台监测面积5100 hm2,合格面积2375 hm2,A级合格面积539 hm2,B级合格面积1836 hm2,非平台监测免(少)耕播种作业面积6782 hm2,作业地点分布在全区22个乡镇(街道),前茬作物全部是玉米。
(1)技术模式和技术路线。双城区十年九春旱,西部乡镇沙土地较多,根据气候特点、土壤条件等实际情况,结合双城区全域、全时段秸秆禁烧的要求,在技术模式上,主要采用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免耕播种和秸秆少量覆盖还田播种两种技术模式。技术路线:春季免耕播种—机械植保—机械中耕—机械收获(还田机粉碎均匀抛撒或部分搂草出地)。
(2)秸秆处理方式。一是播种前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还田作业;二是采用搂草机进行集条作业,部分出地;三是采用少耕整地机械对垄体种床上面的秸秆(根茬)进行简单处理。
(3)免耕机的应用。2020年双城区实施秸秆覆盖免耕作业的播种机共有230余台,主要以两行机为主,重型免耕机品牌主要有康达、德邦大为、神州、中农机等,两行机作业效率在5336 m2·h-1左右,故障率较低。存在的问题是厂家只注重销售,培训力度较小,机手缺乏机具维护保养方面知识。
2 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经验和做法
(1)建设示范基地。充分利用《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方案(2020—2025)》的战略机遇,结合我区大型农机合作社的基础优势,建立以农机总站提供技术支撑,农机合作社为依托的秸秆全量还田覆盖免耕播种示范基地一处,地理位置选择在主要公路旁,打造保护性耕作样板田,面积为26.67 hm2,地块相邻连片并且三年内连续保持同一种种植模式。在基地设立长期监测点,农机总站组成监测技术小组,由专人负责,严格按照省农机推广总站的要求,开展秸秆腐烂程度、地温、有机质含量、耕地理化和生物性状、病虫草害变化、生产成本、作物产量变化等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情况的监测。
(2)培育示范户。依托基地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使基地成为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农机科技人员、农机大户和贫困农民科技培训基地。把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农机主推技术。形成机械免耕播种、机械药剂防虫灭草、机械中耕、机械收获等技术的综合组装配套,依托基地农民可以手把手的学到新技术,改变原有种植习惯,依靠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增加农户收入,共培育示范户108户(贫困户21户)。
3 农民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认识和反映
尽管我们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的目的和意义,但由于传统种植方法和模式已经植根于农民心中,少数农民会从减少作业成本、培肥地力、用养结合方面考虑接受这种种植模式,但多数农民认识跟不上,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存在侥幸心里,不把秸秆还田作为主要措施,没能认识到还田可以恢复地力,加之土地较为零散和一些负面的报导,例如,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会增加病草虫害等,不愿意冒险去接受秸秆覆盖免耕这种种植模式。因此地方政府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继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农民知道怎样科学种田。
4 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
在实施保护性耕作过程中发现,一是作业补贴政策下发较晚,原来计划免耕的农户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地块采用了其它作业方式;二是监测仪补贴需要拖拉机必须有牌照,很多农户的拖拉机几经转手办理不了牌照而得不到补贴,从而放弃安装监测仪得不到作业补贴;三是虽然翻埋、碎混和离田补贴力度大,作业面积占比较高,但是只能在一些低洼地块实施免耕作业,示范效果不好;四是秸秆量太大,造成出苗不均;五是乡镇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落实地块比较困难;六是农民用养结合认识程度不够。
5 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加大免耕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精准施药机械、深松机械等保护性耕作机具补贴力度,做到应补尽补;(2)加大免耕播种作业补贴力度,同时考虑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户进行适当补贴;(3)全面推进“一翻两免” 轮耕轮作制度,充分利用监测平台,避免重复翻埋、碎混作业;(4)对示范基地给予政策倾斜,从而保证作业标准、示范有效、连续实施;(5)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组织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政策、法规和服务组织建设等培训,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秸秆还田事宜,适时开展现场会,田间博览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