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实践智慧培养:问题与策略
2021-11-28邹艳艳汪杰锋
邹艳艳 汪杰锋
(阜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实践智慧是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实践情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形成的实践经验及思维方式。师范生教育实践智慧是指师范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做出合理选择的能力。[1]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智慧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它需要以掌握教育理论知识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得以锻炼,在教学研究过程中获得提升。
一、师范生教育实践智慧培养的时代价值
(一)适应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改革要求
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实践培养师范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教育活动,是将理论落实到现实中,并且进一步深化和巩固理论认知的有效手段。[2]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是其能否胜任教师工作的关键能力,时代的飞速发展对师范生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强调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取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指出,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期。这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助推师范生面向未来的专业成长
“教学实践智慧在教学中积淀、发展并促进教学”[3]。实践智慧培养过程就是促使师范生对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而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从而达到专业成长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师范生是否拥有教育实践智慧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当前,传统灌输式讲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校师范生培养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统一。从师范生未来专业发展视角来看,教育实践智慧能让师范生对教育情境作出积极有效的回应,将教育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为教学行为,让师范生在点滴进步中,体会作为一名未来教师的快乐和尊严,以增加其对未来教师职业的信心。
二、师范生教育实践智慧培养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课程设置与实施是师范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智慧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决定了师范生相关专业知识的获取。[4]我国师范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偏向“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能反映基础教育教学实际的实践实训类课程门类则少之又少。在师范专业课程中有公共、专业、教育三类课程,其中课时分配为公共课占20%,专业基础课占70%,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法类课程占7%,而教学实践相关课程却不能体现在课时设计中。[5]由此导致实践课程不受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单一,教育实习期较短且实习机会只有一次,仅有少数地方院校采用顶岗实习制或延长实习期至一学期,大多院校还是遵行以往大四学期2个月实习制。[6]学生教学实践经验的缺失造成教学知识与教育能力发展的不平衡,严重束缚了师范生教学实践智慧的成长。
(二)缺乏真实环境下课堂实践锻炼
教学实践是教育理论最真实的检验场,教学情境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使课堂充满了无限的可能。[7]只有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才会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即在真实环境下的课堂实践中,在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中,将专业知识内化成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并对其进行加工和优化,最终上升为师范生的实践智慧。当前,我国多数师范院校是在学生集中、系统地掌握了抽象的理论知识后再进行教育实习,以教育理论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检验与运用所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8]但真实环境下的课堂实践具有生成性和不确定性,如果师范生习惯按照准备好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进行课堂教学,则无法将个人的独特风格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
(三)忽视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育
师范生不只是学科教学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还应成为学科教学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只有通过不断思考和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才会慢慢地变得纯净与澄明,细腻和丰富,个人的研究水平才会得到不断提升[9]。然而,很多师范生觉得教育科研离自己十分遥远,是只有专家、教授才有能力做好的事情,就算有心做科研,也不知道如何去阅读、去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很多师范生只将教育科研能力看成是研究生和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不了解教育科研活动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意义,以至于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只求一篇毕业论文,平时的教育科研与写作训练则少之又少,师范院校长期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对师范生教育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的培育。
三、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实践智慧培养策略
(一)增加师范生实践课程的比例
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意义重大,加强实践教学已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因此,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师范生实践智慧的养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师范生既要有理论性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样才能知行合一。结合目前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应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削减空洞的理论课程,增设实践课程,以适应师范生未来工作之需。为此,师范类实践课程设置应注重师范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将基础教育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纳入实践课程中,如新时代教育热点、难点、冰点问题等。除了开设和改造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技术和教育实习等教育类课程外,还要开设自主训练课程,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师范生“三字一话”能力、多媒体教学仪器的使用与维护等。
(二)在实习情境中积淀实践经验
“学生只有进入中小学教育实习,才能得到教育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10]教育实习中的师范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通过实践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刚开始实习的师范生一般都有一些畏难心理,不知道如何应对学生提出的“稀奇古怪”问题,考验着师范生对教育知识的应用和面对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师范生若能学会智慧地应对,就能从中不断积累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师范院校应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关门办学观念,主动加强与中小学和基础教育机构的交流,鼓励师范生走出校门,参加多层面的教研活动,包括在实习过程中实行导师制,由一线资深教师帮助师范生解决遇到的教学问题,导师制使指导教师的职责更明确,在长时间的相处中也能对师范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有利于师范生实践智慧的养成。师范院校可以为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师资培训、设备使用及图书借阅等服务,全力推进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的互惠合作关系。
(三)强化教育科研能力养成教育
教育科研能力是师范生必备的实践能力,也是师范生教育实践智慧养成的重要途径,师范院校应强化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育。近年来,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深度推进对于中小学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其中包括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要求。因此,高等学校要在培养方案中突出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地位,在教学计划与大纲中合理安排教科研课程及教研活动,开设相应的教育科学研究课程,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检索文献资料,必要时组织师范生参加教师课题的活动,让师范生亲自体验一个课题研究是怎么完成的。教师要把科研能力培养视作自己的科研课题,把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渗透到日常的备课、课堂和课后活动中,形成师生合作共研的良好教研环境。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尽早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和教育实习活动,学会研究性学习,养成问题意识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