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与青少年成长
2021-11-27李华军
李华军
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国家出台了包括《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内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将加强体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提升到关系青少年未来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战略高度。在诸多适合青少年的体育活动中,户外运动以其对青少年成长的保障性作用和可行性实践路径,构成了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和青少年和谐成长的不可或缺要素。
1 户外运动对青少年成长的保障性作用
1.1 户外运动符合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征
青少年正值身心发育的快速成长期,思想活跃,思维丰富,对于新世界、新事物有着特殊的关注和喜好。户外运动作为当前学校体育课程的一种拓展方式,将体育课程中涉及到的竞技性内容拓展到社会群体当中,既贯彻了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延伸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时空范畴,更以浓厚的趣味性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让青少年学生通过户外运动领略自然风光的美丽景象,引领学生长时间处于参与的积极状态之中,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优化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外在条件。
1.2 户外运动促进了青少年身心素质的提升
由于长期升学教育思想的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方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导致许多学生身心素质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一方面是体能素质较差,耐力、爆发力、对抗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心理承受能力孱弱,缺乏必要的抗压力、抗挫折力。户外运动将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培养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以多样化的社会体育资源满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求,通过越野、徒步、漂流等具有挑战力和吸引力的高强度运动项目,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1.3 户外运动发展了青少年的体育个性爱好
青少年学生有着各种不同的体育兴趣特质,充满鲜明的体育个性活力。在国家教学纲要统一要求下的学校体育运动显然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个性爱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个性体育特长的发展和发挥。户外运动以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体育实践方式,赋予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项目自由选择权利。学生得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和体质特点参与不同的户外活动,使项目多样化的户外活动成为青少年放飞自我的场所。从而在个性化的户外运动中发展体育爱好,逐步拥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 以户外运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实践路径
2.1 强化户外运动师资和指导人员的培养
从全世界的范围看,我国户外运动起步时间较晚,专业化的师资和指导人员相对不足,亟需强化户外运动师资和指导人员的培养,尽快形成较为完整的青少年户外运动训练指导支撑体系。鉴于目前大部分户外运动由社会机构组织的现实,具有良好体育师资和体育理论储备的学校应主动担负起户外运动专业人员(主要是户外运动师资和指导人员)的训练培养工作,使户外运动组织者掌握运动学、心理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操作技能,让人才与市场接轨,提高户外运动指导人员的教学技能和课程资源开发组合能力。
2.2 取得社会和家长的广泛支持
在以分数考量青少年发展水平、素质教育理念尚未获得全社会理解和支持的大环境下,户外运动会否影响青少年学生考试成绩成为社会和家长的一大忧虑,也构成了青少年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现实阻碍。体育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户外运动的倡导和组织者要把取得社会和家长的广泛支持作为开展户外运动的重要基础,通过科学化的户外运动设计,化解社会和家长的疑虑。提升自身的户外运动技能和课程资源开发组合能力,将具有校园特色的户外运动拓展项目融入现阶段的教育体系和体育课程中,实现户外运动和学校体育教学的双赢。
2.3 全面落实户外运动中的安全管理
户外运动作为一项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运动项目,安全性的保证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开展户外青少年运动前,要多角度评估运动项目的风险因素,通过全面落实户外运动中的安全管理,训练和加强户外运动参与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建立户外运动风险规避体系。例如在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或阳光直射的天气下,减少户外运动;给攀岩、远足等高风险项目提供充足的安全保障;在风险性户外运动前进行反复的风险识别和遇险自救训练等。把安全工作贯穿于青少年户外运动的始终。
在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大背景下,户外运动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越来越显著。可以说,户外运动和其拓展训练从项目内容上看是青少年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补充,从实践效果上看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选择。在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中,户外运动应纳入未来的教育战略规划之中,使其成为学校公共体育开展的新领域,从而能够以校内和户外两个层面促進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