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尔夫“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2021-11-27龚志扬
龚志扬
目前各大高校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各门学科之中,充分挖掘其学科中的“育人价值”。高校高尔夫课程更多关注技能学习,其本身所具有的育人价值探讨很少。本文以高尔夫运动其本身的特点入手,探讨其“课程思政”融入高校高尔夫课堂的必要性以及融合的途径进行分析,充分发挥高尔夫的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是在2014年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精神的指引下形成的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宫维明在对“课程思政”内在意涵的各种代表性意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给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就是在以传统思政课程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所有课程中,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全程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目前“课程思政”更多融入到对体育课程的探讨,具体到某一体育项目中却很少见。因此挖掘高尔夫运动所具有的特点,结合“课程思政”使高尔夫课堂教学质量、育人价值更上一个台阶。
1 高尔夫课程的特点
从1984年广东中山高尔夫球俱乐部成立起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其发展相当迅速。截至2016年,国内共有31所院校开设有高尔夫本科教学工作,其大致发展方向包括:高尔夫运动技能、高尔夫管理以及高尔夫草坪养护,以北京林业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为代表的农林类院校开设有高尔夫草坪养护与管理专业。河北体育学院则是培养高尔夫运动技能型人才的代表,在其社会体育专业下是这高尔夫方向并主攻球技。但是从目前来看真正将“课程思政”纳入到高尔夫教学中却不多见。在《运动训练学》一书中按照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来分类也将高尔夫划分为技心能主导类这一大类中,显而易见该运动项目不仅仅考验每位球手的球技且需要球手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高尔夫运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技术的多样性
在高尔夫比赛中要求运动员所携带的球杆不超过14支,在这14支球杆中其球杆的杆身长度、杆面角度、接触面积等的不同以及在正规比赛中面对形状各异的球场,要求运动员运用不同长度的球杆和所处的球位环境(如:沙坑、长草),采用不同的击打方式,如:短铁杆采用“V”型打法;中铁杆采用“U”型打法;长铁、球道木以及木杆采用“扫击”打法将球送至果岭。因此采取多样的打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1.2 心理能力的稳定性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高尔夫加洞赛的推杆比赛中,当球员将球打上果岭之后要求运动员用推杆将球推入洞中,看似短短的距离,考验的不仅仅是运动员的技术更是心理的承受能力,可能往往就是那一杆之差与冠军失之交臂。因此高尔夫球手在推杆过程中面临着比其他项目运动员更大的心理压力,往往出现“窒息现象(Choking)”——即个体在高压情况下(或紧要关头)比低压力条件状态下表现更差。
1.3 极强的参与性和休闲健身的价值
高尔夫这项运动不受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小到三岁儿童大到六十多岁的老人都可参与。由于高尔夫这项运动是徒步行走的运动,在边行走与边打球的过程中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对老年人起到了健身娱乐的效果,更是对学生来说是放松学习压力的好方法。
1.4 具有极强的教育性
高尔夫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性主要反映在悠久的高尔夫文化,这种文化传承了近四五百年一直延续至今。在打球方面要求我们诚信、自律、时刻为他人着想,做到文明、礼貌和谨慎。它的文化信仰和中国的儒家、道家等思想有很多相近之处,对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人生理想都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2 课程思政融入高尔夫课程的必要性
2.1 顺应高校体育教学体制的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后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过去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高校还是过分的追求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真正的发展,导致出现一考定终身的情况,达不到目前所要求的立德树人的要求。现阶段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基本技能、知识与技术,更要将体育课堂中以健康第一为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2.2 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深入结合
目前,高校高尔夫课堂教学更多是以实践课程为主,通过上课的不停练习从而增长自身的技术,对于理论课的培养更多停留在高尔夫基础知识的传授,如:高尔夫管理、高尔夫文化、高尔夫礼仪等内容。另外在技术讲授这块,一节课的安排更多停留在前20~30分钟的技术讲解再到后面1个小时的练习。对于高尔夫运动中本身所蕴含的一些思政元素一概不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技术知识讲解到位,另外该运动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也要传授给学生。
2.3 有助于破除学科之间的障碍
我们根据课程呈现形式划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那么在显性课程开设方面主要是思想政治课程,通过以课堂、书本的形式向学生传授,课堂表现则出现死板、僵硬、灌输式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独立、自由发展。如今我们更强调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之间协同发力,不仅可以减少主课程老师的教学负担,同样也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每门课程中的育人效益发挥出来。如:思政课中传递给学生的要热爱祖国、团结奋进、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高尔夫课堂中以故事或者视频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其效果也是显著的。打通各门学科与思政课程的“壁垒”,只有有效、深入挖掘每门学科中的课程元素,做到显性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协同发力。
3 开发高尔夫“课程思政”的对策
3.1 深入挖掘高尔夫课程思政元素
高尔夫课程思政元素主要从高尔夫文化、高尔夫礼仪等方面做好深入的解读。高校不仅仅应该注重高尔夫技能的传授,同样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面更应该多花心思。通过平时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将文化、礼仪带入到课堂实践中,通过学生们亲身经历去感受。如:高尔夫运动所推崇的“诚信、自律、时刻为他人着想”等主题精神运用到实践赛场上。同样,高尔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力、爆发力、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不放弃,以及为其他运动项目的联系和发展打基础。
3.2 提高高尔夫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与能力
高校高尔夫课程思政的真正的落实需要依靠高尔夫老师的引导。学校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建设,定期开展学习工作、分享活动。在高尔夫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将高尔夫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纳入到高尔夫教师培训中,增强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另外,借助网络思政课程的平台进行学习,将学习的心得、体会纳入到教师的考核评价中。
3.3 完善高尔夫课程的评价体系
现在高校高尔夫课堂结业考试采取的更多是以技能考核以及终结性考核的形式,对学生平时上课的行为习惯与表现不纳入考核的范围中,出现“唯分数论”。忽略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其实,高尔夫运动在考核评价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球技,另外不容忽视的就是高尔夫的文化礼仪,因为在很多项目中只有高尔夫礼仪被纳入了高尔夫规则中。因此,逐步完善高尔夫课程评价体系,充分体现高尔夫的育人功能。
4 结语
高尔夫“课程思政”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需要结合各方面的条件,以“立德树人”为方向标,以国家政策为基本、教师队伍为“主力军”、课程建设为“主战场”、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各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高效结合。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