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田径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21-11-27周忠华
周忠华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小学田径教学也备受关注。趣味田径作为一种强调学生兴趣与课程体验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生硬、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提高小学田径教学效率。本文将从趣味田径的重要性分析入手,着重探索趣味田径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小学体育教学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趣味田径教学模式的参与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田径教学的效率,使其更适合当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锻炼的生活习惯,从而为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并在其中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以及责任感与团队意识。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以新课标要求为指导,将趣味田径融入小学田径教学之中。
1 趣味田径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趣味田径作为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对此,以下将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其一,对于教师而言,趣味田径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调动和运用教师的创新思维和专业知识。因此趣味田径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帮助教师突破固化的教学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其二,对于学生而言,趣味田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趣味田径教学模式迎合了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因此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热爱运动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助力学习成绩的提升。其次,趣味田径少不了团队合作项目,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趣味田径可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可见趣味田径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趣味田径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1 科学搭配教学项目,促进形成综合教学体系
趣味田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意義上形式刻板、项目单一的小学体育田径教学模式,具有囊括丰富多元教学项目的条件特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趣味田径教学模式的灵活性,科学搭配教学项目,使重点教学项目与辅助训练项目相辅相成,发挥最大的训练效果,共同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形成综合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例如教师在进行跳远项目的训练时,应当注重采取小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腿部肌肉力量的练习。首先教师可以播放动感的音乐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节奏练习踮脚尖,可以安排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扶着对方的肩部,用脚尖将身体弹起。随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蛙跳比赛,但是距离不易过远,并及时带领学生进行拉伸。最后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点评和指导,将正确的动作示范和适合居家练习的视频发布在家长交流群中,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进行亲子运动,促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2 重视改善器械对提升趣味性的作用
小学体育趣味田径教学不同于专业田径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性。因此,在训练器材在选择上应该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当下学生群体中的流行元素对训练器材进行改造,由此配合有趣的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跳跃训练时,可以将呼啦圈以适当的间隔距离摆放在操场上,组织学生以此跳进圈内进行接力。或者可以让学生双脚夹住沙包向前跳跃,并且用脚掷出沙包,几组学生进行比拼,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胜负欲,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腿部肌肉力量的训练。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添加跳绳训练,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跳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还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提升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
2.3 构建多元一体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趣味田径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应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学成绩为标准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标准容易使学生受到成绩的束缚,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对于本身身体素质不同的小学生来说,制定多元一体化的评价标准体系尤为重要。趣味田径以“寓教于乐”为准则,评价标准也应该适当宽松,或仍旧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考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到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体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并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例如教师可以以课堂表现和积极程度作为成绩考察的重点,并结合一分钟计时跳绳的个数作为最终等级评价。以此在提升教学趣味性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趣味田径具有很强的可实施性以及重要的教育价值。趣味田径教学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田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有意识地制定适合小学生发展特点的田径教学方案,合理运用趣味田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分析趣味田径的重要性,着重探究了趣味田径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应用方案,以期对各位读者有所裨益。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黄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