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2021-11-27刘广超
刘广超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是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学科,也能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像是在高校的一些体育教学中,田径教学就是最普遍的体育教育项目,田径运动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并且一扫学业上带来的压力。但是现如今在大多数高校体育田径的教学状况来看,体育田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教学问题,也逐渐的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从而导致体育田径教学的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以下是对于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进行的几点详细的分析。
我国高中三大类的体育教学内容分别包括,体操教学和球类教学以及田径教学,那么其中的田径教学主要是户外开展的运动项目,田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人体器官功能,有效调整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那么现如今的高中生, 正是处于身体发展期,科学合理的田径运动也能锻炼学生的品质,和坚定的意志心理。所以正确的开展体育田径教学有能够促进高中体育发展,和提升高中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意义。
1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不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高中田径运动的中田径竞技有着较强的吸引力,田径竞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间的竞争意识,进而达成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但是还存在许多学校在组织田径竞技时,将重点关注放到了竞技结果上面,那么就会无法提升学生的运动意识的问题。高中生的心智还没完全成熟,所以教师能够容易影响学生的思想和看法等,所以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较看重田径技术动作,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加强技术动作的训练,最终导致运动文化等重点方面的教学,被抛之脑后,使学生的情感需求得不到发展。那么田径竞技就演变为了,追求竞技结果的竞赛场。
1.2 教学方式单一化
随着我国新课改制度的颁布,高中体育的课程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但是,田径课程还不能很好地融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着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到了田径教学的有效提升。导致田径教学内容过于枯燥,使学生对田径项目的学习失去兴趣,还有许多高中生都对田径项目,拥有了抵触心理。在实际的高中田径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形式存在单调和重复的现象,根本就无法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并未向学生普及田径文化教学,由此就导致了学生无法充分的了解田径文化内容,感受不到田径运动特有的魅力,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对田径课程的学习兴趣。
2 加强培养教师的专业文化和教学素质
高校不能只培训主课的教师,应该同等的重视体育教师的培训和发展,并且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准确落实到培训制度上。高校要重视培养体育教师,并且注重开展教师间的科研教学活动,也多重视和其他高校教师之间在教学上的交流探讨,使教师间互相交流经验,在教学方案中进行取长补短,高校应完善教师的培训教育体系,以便整体增强教师团队的教学专业水平,并且教师提供相对应的发展平台,从而达到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高校还可以组织设立田径教学方面的研讨会,供大家共同讨论解决教学难题的平台,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储备,完善高校师资教学水平。教师自身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了解田径运动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和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体育能力,争取能够为学生起到带头作用。
3 提升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兴趣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心理想象现将教学内容进行想象,使体育教学变成一项有趣的项目,使学生在课堂上进入到想象情境中,从而提升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在整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多个视角,进行教学中的重难点的表达。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更多丰富的情境,从而增加高中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到学习中去,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4 转变陈旧传统的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现如今各行各业也在不断跟随潮流进行改革和创新,现在人们也更加看重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想要提升身体素质,大多数人们都开始进行相关的体育运动,并且现在就连中老年人也都参与到锻炼身体热潮中去了,由此可见体育运动已经是以社会活动的形式,遍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去了。田径运动在根本上和体育运动还是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的,所以想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应从田径运动的运动类型,和运动动作以及运动技能等方面,都应该进行系统化的定位和改革,使田径教学成为系统化完善课程。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田径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改善学生的新陈代谢功能。所以学校在进行体育田径课堂教学时,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培养田径运动,并改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在田径方面的专业知识培养,并运用新鲜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对于田径学习动力,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动力。加强田径教学改革的,为今后提高學生身体素质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青岛第三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