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融合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刍议
2021-11-27巫桂华
巫桂华
在新常态下,立德树人已成为教育教学领域必须贯彻落实的根本任务,尤其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既需要着重讲解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又需要体育教师履行自身承担的育人职责与使命,在体育课堂上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积极引入篮球和耐力跑等体育运动项目及新颖的游戏活动形式,以此培养学生形成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协调合作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进一步推动小学生朝着德才兼备的体育教育方向发展。
1 小学体育教学融合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课题,而思政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之一,同时也是全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署。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就需要小学体育教师正确看待德育教育的应用价值,深入挖掘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切入点,并以此为基础强化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利用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熏陶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有意识地突出强调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日常比赛、测验过程中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从思想层面上引导小学生树立良好的规范意识。此外,小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很可能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其在克服过程中就会形成良好的抗压意识,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养成吃苦耐劳、勇于抗争、互帮互助的精神品质。
2 小学体育教学融合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意志不足。仅仅是通过单一的课堂训练活动要求小学生锻炼身体素质,忽视了其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和育人观念。与此同时,尽管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已认识到了融合德育教育的积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明显偏差,导致德育教育的价值未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全面体现出来。此外,还有一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相应的德育元素,也实现了德育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但在最终评价考核中仍以体质测试为主,忽视了精神品质、团队合作意识等德育教育方面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德育价值水平。
3 小学体育教学融合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
3.1 以“体育+德育”的融合教学为着力点
体育这门学科包含了多种多样的运动项目,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范围也相对较广,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德育教育的融合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要求和教育方法不同,体育教师应有意识地挖掘不同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以此寻找最适合的着眼点向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同时熏陶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迎面接力的游戏活动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体能差异,同时突出强调团队协调合作的重要性。但在游戏活动结束后,总能听到学生说出诸如“都怪你跑得太慢才会输掉比赛”“我给你接力棒时怎么不接?”这类充满抱怨的语言。发生这类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而教师可以先耐心安抚被指责的学生,避免其过于自责,甚至对体育运动丧失自信心。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还需要温和劝导对他人进行指责的学生,使其充分认识到在比赛过程中保持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进而发自内心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错误,并主动向被指责的同伴道歉。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反思与总结输掉比赛的原因,从思想层面上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反思意识,要求学生站在个人的角度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反思自我、温和谦逊的美好品质。由此可知,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穿插德育教育工作,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下明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在第一时间内纠正自身错误思想,切实跟进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进程。
3.2 在耐力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耐力训练,这也是倡导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勇于面对挫折的美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教学项目。在如今的大时代背景下,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免受到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娇生惯养的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更需要积极开展耐力训练锻炼学生的精神意志,帮助学生刻苦坚持每一次参与耐力训练的机会。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长跑训练”时,应有意识地观察学生抗拒长跑训练的具体原因,将学生科学归类到体质差和怕吃苦两个范畴,并在实际训练过程中督促体质差的学生适当休息,待体力恢复后再继续投入到训练中。实际上对于身体素质薄弱的学生,只需要帮助其找到正确的长跑方法和技巧,结合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适当加大训练强度,就能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耐力。而面对单纯怕吃苦的学生时,则需要以批评教育为主,督促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挑战自我极限,引导懒惰的学生在耐力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超越自我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在日后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挑战自我。另外,教师组织学生分層进行耐力训练时,还需要发挥陪跑者角色的作用,不断帮助学生塑造自信心,促使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和精神上的弱点,培养学生形成坚韧的意志力和耐力品质。
3.3 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英勇无畏的精神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时常需要运用到情境教学法,由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设各种真实的情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障碍跑”时,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消防战士灭火救人的真实场景,并鼓励学生围绕着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其次,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学生:“消防战士在救火时需要面对汹涌的火灾和各种障碍物,但他们却需要运用各种技巧跨过障碍直到救出伤员、扑灭火灾。那么同学们是否也想同消防战士一样勇敢,努力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此情境下,学生普遍会保持高昂的情绪,而教师可以趁机引入该课时的教学重点:“今天我们也体验一次消防战士,通过跨越废墟障碍来达到灭火救人的目的。下面我来向同学们展示如何运用跑、跳、跨等技巧越过这些障碍。”利用生动形象的真实场景渗透德育元素,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侧重点,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学生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培养任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目标。
3.4 在团队合作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体育游戏向来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利用竞赛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游戏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不断向前、勇于攀登的勇气,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克服困难,不惧失败的精神意志。例如,教师开展“站立式起跑”教学时可以融入“迎面接力”的游戏活动,将班级内学生科学划分成中男女不同的8个小组,并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自由讨论,大家集思广益,一起为小组起一个名字,如“懒羊羊队、熊大熊二队、海绵宝宝队”等。待学生起好名之后还可以制定鼓舞士气的口号,如“喜羊羊队是冠军!”等响亮的口号。在实际比赛过程中,教师既需要做好裁判的角色,又需要担当啦啦队队长为学生加油。在比赛结束后,由教师分别公布男队和女队的冠军队伍,并带领全班学生对获胜的队伍表示祝贺。面对未取得胜利的队伍,教师同样需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并运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再接再厉,从而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下培养学生形成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
3.5 将德育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前、课中、课后哪个环节,教师都必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其中,通过恰当的方式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熏陶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督促学生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以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规范意识和反思意识。例如,在正式教学前,教师要有意识地规范学生整理队形、安静站队、听从体委指挥、做好热身运动的行为习惯,进而在思想层面上强化学生遵守纪律的思维品质。此外,在课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督促学生认真听讲,而选取体育运动器材时,则需要有意识地保护公共财产安全,进而加强学生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的精神品质。
3.6 通过以身作则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尽管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认知能力受限,但他们仍然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尤其在日常生活中更会无意识地模仿周边人员的行为举止,特别是教师的一言一行。针对于此,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时,教师更需要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约束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同时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水平,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談吐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此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禁止迟到时,教师应在课前几分钟到达教学场地等待学生,并且无特殊情况发生时,还需要避免拖堂现象的发生。通过树立严格的时间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意识地遵守时间规则和课堂纪律,同时发自内心地服从教师的安排。又如,教师向学生讲解篮球技术的要点后,普遍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练习带球、投篮、防守等基础动作。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任由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而是承担起陪跑的角色作用,对于动作练习不到位的学生予以科学有效的指导,同时鼓励篮球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积极帮助班级内其他同学,进而让集体充满着互帮互助的团结氛围,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有效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总之,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原本就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渗透德育教育。因此,基于新时代背景,小学体育教师应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履行自身育人职责,着重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有目的地加强学生身体锻炼,以此起到事半功倍的小学体育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