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现状与对策
2021-11-27陈晨
陈晨
对于大学体育工作来说,体育课程教学是关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国民整体经济水平稳步提高,综合国力也日渐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也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国家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支持力度增大,多数大学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但由于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太久,导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均无法达到提高大学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其他四育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缺乏耐力与抗挫折能力,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导致学生综合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不高的原因就是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睡眠时间不充分和精神长时间紧张,可能与生活、学习压力较大有关。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迫在眉睫。教学改革是一项漫长的工作,需要突破以往传统的教学体制与模式,构建并逐步完善一个新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模式,确保能够适合新时代大学体育教育的要求,满足当前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同时,大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关键,怎样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助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也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1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现状
1.1 教学内容随意,缺乏计划性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课程教学多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由教师做主且大多较为简单,不会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随意,缺乏计划性,导致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相符,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在大力推行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课堂早就不再以教师为主体,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充分了解学生当前体育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计划教学内容,或是应用民主方式选出学生最喜爱的教学方式,则能够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与综合素质提升的最终目标。
1.2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配置适用性较差
调查发现,我国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配置严重落后,缺乏创造力与创新性,几乎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是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严重认识不足,导致课程配置缺乏创新性,虽然对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日渐提升,但却仍旧没有认识到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长时间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会对大学生个性差异产生抑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利于大学生发展,这一不足短期无法看出,但当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这一不足便会逐渐显现。此外,由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设置适用性较差,与国家所提倡的创新与发展相矛盾,很难让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降低学习体育的兴趣。
1.3 大学体育教学考核较为单一
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课程是必修的学分课,甚至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体育课程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像是评奖评优、研究生保送等,因此,大多数在大学有较强目标和成绩突出的学生都会比较在意体育课程学分的高低,甚至有些学生会通过“走后门”的方式希望老师给自己打高分。观察目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考核,多数较为单一,就是基本体育项目的考试,例如800米跑步、立定跳远等,且不会设置详细的评分线,仅按照“合格”与“不合格”进行考核,但这种考核方式太过单一,有较大的局限性,无法体现出体育教学的全局性与实践性,且如果过于重视最终考核成绩,便会弱化学习和交流过程,从而无法起到激励学生热爱体育学习的作用。此外,这种单一的教学考核方式使得多数大学生将体育技能学习变成了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这对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打击,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1.4 课程管理方式较为单一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管理方式单一,主要是建立在单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很多高校和教师都是按照早已设定好的教学内容和程序,而作为学生,只需要被动接受并执行,这样的教学课堂很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无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约等于直接截断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只重视如何管理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例如对于篮球、排球等体育运动项目都仅限于教会学生大致动作,几乎不会深入指导,因此也很难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也就无法发现在此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学生,难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培养的目标。
2 完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2.1 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广泛传播健康体育
为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目标,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尤为重要。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方法和专业技能,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是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令学生逐渐养成自觉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常常会因为受到多方面限制,课程设计主要是竞技体育相关内容,对学生个体差异、兴趣、个性化发展等客观因素往往考虑不到,导致体育课教学所达到的预期效果不理想。在诸多影响因素中,认知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就这一角度分析,要想完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第一步就需要更新体育观念。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要将改革作为切入点,将稳步推进大学体育工作,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改革基本思路。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育人,重点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而教師仅作为教学引导角色存在,逐步将“快乐体育”的理念推进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综合素质提升。除此之外,为更好的传播健康理念,大学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电台、校园宣传栏、横幅、院报等方式,将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理念宣传到校园每一个角落,从而达到全师生体育锻炼的效果。
2.2 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学习而言,兴趣永远是第一老师,相关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这件事物感兴趣,那么他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在传统大学体育教学中,对于男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三大球”,对于女生的教学内容则多是“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等,且教学内容与中学体育课程覆盖率较高,缺乏创新性与创造力。在教学设计方面也较为单一,直接指导学生进行运动技能训练,重点增强学生体质,但对于运动项目的相关理论知识则不会过多讲授,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学,无法给予学生科学锻炼的指导。目前大学体育教学都是集体开课,且以必修课为主,无法顾全学生的个性化与差异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为更好的完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如让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的权利,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其营造精彩丰富、学习氛围浓郁的课堂环境,而这种模式也是当前大多数高校所采取体育选课模式,能够在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礎上,更加强调教学对学生个人兴趣的重视,以确保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置能够满足不同身体素质和不同体育运动水平的学生需求。有研究表明,某高校在实施这一教学模式以来,课程教学内容逐渐丰富,也增添了许多学生更加感兴趣的体育学习课程,必修与选修结合的方式也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且最大限度照顾到学生身体素质差异,不仅对于体育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有针对性,对于体育弱势学生也能满足其体育锻炼的需求。此外,除课堂教学之外,还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可以设置每月跑步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跑步训练,有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能丰富课余生活;还可以开设理论学习课程,提升学生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增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单一,也无法迎合当代大学生需求,无法吸引学生学习目光,因此高校应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探索开放式、启发式、激励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应用效果,并尝试推行课内课外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3 建立科学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不应过分注重甄别和选拔功能,要重点突出激励和发展功能,并将学生的进步程度纳入考核评价。在体育教学课程考核的改革上,大学可以采取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针对学生自身的进步程度以及学习态度,将期末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比50%,二是平时上课成绩,占比30%,三是学生进步程度,占比20%。此外,还可以将学生参与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附加分,统计每学期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并进行赋分规则公示,无异议后交给教师按照规定比例纳入最终成绩。考核评价方式应在定量客观考核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化赋予主观评价,用主客观结合的形式来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最大程度发挥出考核评价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3 小结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在大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影响较深,当前的教学课程内容过于随意,教学配置适用性较差,考核方式与课程管理方式单一,因此,为更好的完善课程教学改革,高校需要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广泛传播健康体育,并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大学体育教学的效果,最大程度实现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目标,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