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休闲体育思想与当代休闲体育理论的融合发展探究
2021-11-27穆晓
穆晓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逐步推进,中华传统休闲体育智慧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的时代价值愈发凸显。中华传统休闲体育的价值理念、方式对当代人群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构建健康多元休闲体育文化体系,调节当代人休闲状态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强中国传统休闲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创新中华传统休闲文化的承载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加强中华传统休闲体育文化的传承、推动中华传统休闲体育智慧与现代休闲文化的融合发展。
第四次科技浪潮带来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知识经济带来的新趋势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促使劳动者将有更多闲暇进行休闲。紧跟发达国家进入休闲时代之后,短短30年,我国的社会的休闲体育理论研究、休闲体育实践获得快速发展和推进。如何适应休闲时代来临,构建适应休闲时代要求的休闲体育理论体系,引导公众科学进行修炼体育实践,服务健康中国的建设,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其紧迫性日趋明显。
1 需求契合:中国传统休闲体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分析
(1)中国传统休闲体育思想产生的动机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当代人的休闲需求。中国传统休闲体育的思想中包含着诸多关于休闲体育的动机需求。大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养生与塑形需要。“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宣云:「无为,犹言闲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成云:「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纳新,如熊攀树而自悬,类鸟飞空而伸脚。」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李云:「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2)休闲的调节工作节奏,舒放身心的需要。《辞海》中界定休闲是指“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很明显这一定义来源于原始农业社会。在汉代则指休假,从结构上讲,“休”是个会意字,会人依木而休的意思,“息止也,从人依木”,意思是人在大树的庇荫下,颐养活动得以进行并得到精神的休整。休闲的目的是让人摆脱繁杂的事务,解脱精神压力,排遣消极情绪,从而获得一种宁静安谧的感受。
(3)休闲体育选择的快乐需要,即表达人的生存和存在状态的关注。“去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游于艺”可以说明孔子重视休闲,文中的艺,就是古时所谓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孔子将它们视为锻炼也是娱乐并且在娱乐中“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中国传统的快乐的意识,展现的是追求一种理想所散发出来的动能,是主动、自发的有目标、有冲劲的快乐。在中国古人看来,快乐可以体现为简单的生活方式、恬淡平静的心境,抑或是人生所追求的一種境界。
(4)休闲作为文化符号,表达出一定阶层的文化境界和美学追求和价值。“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相对的休闲的原始概念,由于精神修养活动是指向善与美的,是生命的审美活动,所以“休”在先秦时代便有了吉庆、美善、福禄的引申含义。《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其次有约束限制之意。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息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人依木而休,使精神的修正和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赋予生命以真善美,具有了价值意义。
2 理论发展与休闲实践纠偏:中国传统休闲体育思想与现代休闲体育思想融合的现实机理分析
(1)中国传统休闲体育思想与当代休闲体育理论的融合是构建科学、完善、符合大众健康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休闲体育理论的需要。学术界对休闲、休闲体育理论方面的争论具体体现在三方面:即如何系统看待休闲时间的增加;怎样学会聪明地休闲。如何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
关于如何科学看待休闲实践的增加,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成思危认为,休闲时代下,公众休闲时间的增加,不仅仅表现为人类将有50%的时间用于休闲,而且意味着增加的休闲时间,必然带来大众需求结构的变化——由对物质的追求转向精神享受的渴求,同时必然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市场的变化。
如何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当代休闲产业绝不是社会中的闲业,而是社会中很大的产业部门。需要专门从事休闲产业的研究人员去研究休闲这种生活方式。而不能“只考虑自己的财源——经济利益的现象,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看法”。
关于怎样学会聪明地休闲。英国著名思想家罗素有一句名言:能否聪明地休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所谓聪明地休闲,最高境界正是恩格斯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当前,社会公众进行休闲活动,其需求是不同的,有恢复劳动疲劳的;有调节心情的、有社交需要的、有的则是发展兴趣的等等,关键是这些主体是否通过休闲体育的选择满足了主题的需要。由此可见以上这些争论,归根结底是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完善的休闲体育理论体系更好的指导人类的休闲实践,毛泽东曾指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那么,在休闲文化的全球化的语境下建构中国现代民族精神,在休闲理论和休闲体育理论中吸纳中华民族悠久的富裕张力和民族性的休闲智慧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大众的休闲文化处于一种盲目的自发状态,存在高度的趋同和模仿,尽管学习先进的文化理念是我们所以一直倡导的,但是,学习和借鉴并不等同盲目模仿与照搬;同样,真正强大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内在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因此,休闲体育文化作为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在其基本性质、服务对象、服务宗旨等基本方面受到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制约,从而使其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休闲体育文化的内在制约性,也是人作为休闲体育主体性在休闲文化中的必然体现。
(2)中国传统休闲体育思想可以较好的矫正当代休闲体育实践偏差,更好服务公众健康的需要。由于在休闲文化的理解上和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现实中人们休闲的行为选择休闲体育实践出现了实践上的偏差。具体讲,这些偏差表现在:
第一,休闲体育产品成了许多人生活的奢侈品。林语堂曾说;“消闲生活并不是富有者和成功者独享的权利,而是一种宽怀心理的产物,这种心情是由一种达观的意识产生。享受悠闲的生活是水需要金钱的,有钱的人也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只怕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必须有丰富的心灵,爱好简朴的生活,对于生财之道不放在心头。”
然而在现实中,有些人经常出高档健身房、美容院,商级餐厅。拥有高档住宅、名牌轿车,喜好消费高昂的高尔夫球等贵族运动,为了“自讨苦吃”花钱去作军事体能训练、攀岩、自行车旅游等,生活就是为了寻找乐趣与刺激。休闲成了生活的奢侈品。它远离穷人,却偏爱富人。
第二,中国传统休闲文化具有矫正人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休闲的奴隶的盲目倾向。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曾把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体育休闲应该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真正内化到人的心灵中,成为达到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是休闲行为选择中的异化却将休闲运动当成是一种外在于自身的,可以通过购买而获得的东西。因此,许多人为了能休闲而拼命地工作,同时为了能炫耀自身的身份而拼命的通过高档休闲体育运动来花掉自己的收入。其结果是我们从工作的奴隶中摆脱出来,又重新沦为休闲的奴隶。这样做的结果是背离了休闲的本意。约翰·凯利认为,“虽然休闲总是处在文化的内部并因此具有文化的属性,它却不仅仅是处在文化内部的产品。辩证的另一端是休闲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因素。休闲可能成为最开放、最可能有所创新的领域。”
3 中国传统休闲体育思想与当代休闲体育理论的融合发展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中国传统休闲体育与当代休闲体育理论的融合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对中国传统休闲文化尤其是休闲体育文化的整理、挖掘、研究和开发,让中国喜欢同休闲体育文化的思想和载体重新以完整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加强中国传统休闲体育文化与当代休闲体育理论融合的前提。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和相关社会团体加大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的整理和研究,这是好的开端。
(1)要充分利用当代社会技术和物质条件,充分结合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休闲体育理念和载体的现代开发,使之成为深受当代人喜爱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并进入公众休闲体育的消费环节。对休闲体育产品的开发,是非物质文化的商业化阶段,要把产品的定位与顾客的需要、市场的趋势相结合,在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的同时具有市场价值。
(2)要加强中国传统休闲体育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对中国传统休闲体育非物质文化进行整体的整理的基础上,要进行科学的分类,区分保护级别并有效的采取措施,对一些具有高度文化特色、技艺精湛、靠自然传承面临危险的休闲体育遗产,政府要發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民间和社会的积极性,进行完善的保护。
(3)加强中国传统休闲体育的教育,在普及中国传统休闲体育思想和传承保护休闲体育活动形式的同时,培养公民对休闲体育理论和活动的意识,是休闲体育的传承做到人力资源上的可持续性。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