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路径研究
2021-11-27骆书於
骆书於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总书记的这一指示,为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融合发展提出了基本遵循,也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倡导“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实现有机融合,有利于调动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体育课课程与育人目标,也有利于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1 现阶段大学生体育课程中,重技能轻育人
大学体育课程多注重于体育专业技能知识的普及,过多关注于体育成绩,将教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还有待加强。在育人意识上,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没有完全体现出育人的本质。教师和学生对于“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理解还不够,体育教学目标模糊,学生上好体育课主要是为了考试,不符合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此外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同时体育教师也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只是以基本的几项体育运动成绩进行体育教学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水平的评价,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普遍。近些年,学校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较差,体质健康测试水平总体偏低,部分体能指标常年偏低。
1.2 在课程设置中,重显性课程轻隐性课程
现阶段大学体育课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基本上落在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肩上,不仅没有充分发挥显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地位,更没有达到体育课程等各类隐性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由于没有挖掘出高校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没能与体育课程聚焦于实现协调同步、相得益彰。
1.3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重教学轻育人
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依旧存在“两张皮”现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孤岛”的问题。同时体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千篇一律,这与现代大学生的认知行为模式不一致,导致学生未能提高身体素质,学习效率仍然较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是热衷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竞技技巧,忽视了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和体育和谐发展的“综合教育”指导思想的双重作用,也忽视了“运动能力”和“竞技体育”指导思想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教学能力与育人能力二者的关系没能得到统筹,仅仅是让学生大量训练大量运动,从而达到“竞赛”的标准,而没有重视体育教学质量水平,给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2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路径
2.1 立足学生做到全面融入
2.1.1 围绕体育强国梦教信念
习总书记曾指出: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中国梦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反映,就是体育强国梦。高校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将习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梦的论述融入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中国梦”“体育强国梦”“全民健康”“健康中国”“体育强则中国强”等重要观点及思想,让体育梦在实现中国梦中发挥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为祖国不懈奋斗的信念,从思想上,让学生融入到“思政+体育”的课堂中。
2.1.2 围绕体育历史教文化
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体育历史、体育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文化现象,体育本身就是文化,是开展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体育文化的教授,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各项体育运动和体育技能的来源和发展,能帮助学生丰富体育知识、拓展体育常识,增强学生认同感。
2.1.3 围绕体育理论教知识
当前体育教学普遍存在忽視理论课的情况。而当今体育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包括体育理念的更新,运动技巧的创新,运动与医学、运动与健康的科学研究等都有着新的进展、新的发现,这些内容都是体育教学必须关注的领域,而且相当一部分需要通过理论的形式向学生讲授,让学生不仅仅掌握运动的技能,还要学会体育的理念和贯穿其中的健康知识。
2.1.4 围绕体育锻炼教精神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它由体育运动所孕育,但又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其中体现的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等精神内涵,对替身人的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文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体育教学中必须讲到、讲深、讲透彻并贯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核心内容。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女排精神”是国人所乐道的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这方面的教育元素,把一些典型的事例介绍给学生,又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我国体育运动发展史,来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逐步成为当今的体育大国、体育强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如:长距离项目中,学生会因为氧气不能充分供应身体所需而出现的身体不适,当这种不适出现后,教师就要告诉学生,只有靠顽强的意志克服不适,要坚持下去才能度过“极点”,突破自我。在其他项目中,学生也会经常遇见失败,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只有不怕失败,反复练习顽强拼搏,坚持到最后,才能收获成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列举运动员依靠坚韧的毅力、拼搏的精神获得成功的事例,告诉学生在困难面前不能低头,要直面问题,敢于拼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体育项目内在的拼搏与自我超越的精神。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征,没有竞争,体育精神就无法弘扬。体育离不开竞争与合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虽没有激烈的竞争场面,但竞争精神随处可见。教师可以利用比赛、分组练习和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在课堂上营造出比、学、赶、超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好竞争与合作关系,使学生学会有效沟通、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教会学生善于在团队中发现他人长处,主动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在比赛中实现自我管理,进而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竞争精神与协作精神。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行为规范和竞赛规则,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竞赛规则,而且要服从规则。让学生在参与竞赛时要遵守相应的规则,培养行为规范意识、规则意识、公平竞争意识等。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有尊严和体面的去“输”。
第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的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做事实,讲诚信,正确对待错误,使学生认识到如是说明情况是一种诚信行为。在教学过程中遇见的替跑、抢跑或者其他违规违纪行为,教师要坚决制止并耐心教导违纪违规学生。可以举例说明假球、黑哨、服用兴奋剂等不诚信行为为体育运动带来的危害和严重后果。引导违纪违规学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真正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
2.2 立足教师提升德育能力
2.2.1 德育纳入培训体系
教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的关键。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到教师日常培训体系,为体育教师量身设计培训课程。目前,在对体育教师的培訓当中,多注重专业能力是否过硬,却忽视体育教师的德育教育,将德育纳入体育教师的日常培训体系中,使其明晰体育课程与德育是可以同向发力的,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理想信念水平,从教师这一端明确德育的必要性,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增强教师人格影响力,促使学生能过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2.2.2 鼓励教师自主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现有的知识和理念都需要不断更新,而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德育水平要想有进一步的提升,除了日常化专业化普及化的培训之外,落脚点还必须落到体育教师自我上,体育教师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和光荣任务,自身就必须不断的加强学习,不仅仅是主动学习专业技能知识,更要主动学习体育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这既是老师的本分也是老师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不学而自知,不问而自晓,古今中外,未之有也。体育教师自主学习是提高体育教师德育水平最好的培训,积极主动的开展学习,也是增强教师“德育生命力”的重要着力点。
2.3 立足课堂增强教育效果
2.3.1 拓展体育教学内容
课堂是体育教学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课堂内容设置要从学生的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注重“术道结合”,深度拓展体育教学内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只是围绕体育专业技能进行一般教学,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有了更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不再是“唯技能”教学,而是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品质也作为重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又能锤炼意志、享受乐趣。
2.3.2 创设多种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在课程设计中丰富教学形式,利用教学过程中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团队协作、团队竞争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体会和学习,参与和思考,实现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认同,以“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的提升。让教学方法助力思政育人功能有机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中,丰富高校体育课堂,提升学生参与感和获得感,增强“思政+体育”的课堂影响力。
2.3.3 完善课程综合评价
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是衡量高校体育教师、高校体育课堂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要不断完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促使其综合化、全面化。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理念,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加入人文、思想、政治纪律、师德师风等部分,有助于客观的呈现高校体育课堂与思政融入的成效,调动起高校体育教师为改善体育课堂效果,重视育人功能的积极性。
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融入高等体育教学路径研究》编号:202049s。
(作者单位:重庆外语外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