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
2021-11-27张栋
张栋
高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其也肩负着振兴伟大民族的重任,大学生自身的体能状况会直接决定民族自身的发展状态,因此,大学生自身需要具有较强的身体素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当中学生的运动时间会比较少,课业压力繁重,学生的体能素质持续性的降低,大部分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差,所以应当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体能训练活动,充分认识体能训练的价值,让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变得更高。
1 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能够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发展进程。这是因为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上,其会直接忽视学生的体能训练,其所用的体育课开展形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每学期所能参与的体育课类型过于单一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尤为单调且其营造出的课堂氛围较为枯燥、乏味,不能凸显出學生体能以及体育精神培养的优势,课程形式化、表面化问题严重,而进行体能训练可以有效地防止体育课堂过于形式化。其次,高校体育教学开展体能训练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化的发展。针对学生的耐力等各项素质进行重视,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始终保持较为饱满的热情和精力参与到体能训练活动当中,这会给学生日后的学习及生活提供较强的助益。最后,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能训练会有效的提升体育老师的教学能力,给老师开展各项教学以及体能训练活动创造出优异的教学条件,坚持正确的体能训练教学理念,检验学生的体能,让教师的教学水准变得更高。
2 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问题
2.1 缺少准备活动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体能训练准备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些学生在进行体能训练准备活动过程中还会出现偷懒的情况,导致其准备活动不足够充分,身体的各个机能没有获得唤醒,也没有完全进入到运动状态,这样的行为举止就促使学生们在体能训练过程中或者比赛时非常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的现象。在日常训练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而导致肌肉与韧带的伸展性和力量不够,一个不小心,就会直接发生肌肉拉伤以及关节扭伤,甚至是韧带断裂的问题。所以,老师应当高度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准备活动,在开展体能训练前应当积极做好准备活动以及身体肌肉伸展训练。
2.2 身体素质差
通常情况下,身体素质包含一般身体素质以及专项身体素质这两种。高校体育教育的学生们都没有接受长期训练,所以大多数学生的身体素质条件在基础上都达不到相应运动身体素质的要求。一些普通高校单招的运动生也是这样的。在众多的体能训练中,有很多运动项目对学生们的灵敏度、柔韧度、力量与速度等身体素质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只有将这些一般的素质持续提升与加强,才可以发展成较高的专项素质,假如说一般素质无法达到体能训练的基础要求就开展专项素质训练,就会直接促使学生们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的现象,既影响了运动成绩,又对身体造成了很大的损坏,会直接拉低总体体育教学的成效。
2.3 体能训练运动损伤问题
在体能训练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的问题。运动损伤事件的发生和教师与学生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不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日常的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会认为产生运动损伤是非常普通的一件事情,降低了运动损伤的保护意识,导致其不能及时采用适当的保护与预防措施。还有一点就是篮球的日常训练与比赛的竞争尤为非常激烈,一些高校学生会只考虑比赛与训练,没有过多的顾及到在训练与比赛过程中容易产生运动损伤的条件,促使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就是导致大多数学生在体能训练中产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2.4 超负荷训练
超负荷的体能训练对学生的体育考核成绩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为超负荷的训练会促使学生的身体产生疲劳感,假如没有及时的恢复身体,一直处于过度的疲劳状态,那么就会容易影响到学生的下次训练,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运动损伤。运动训练大致将人体机能的运动时间分成三部分,其分别是准备阶段、基本阶段以及结束阶段,每阶段的运动训练承受负荷能力是不一样的,准备阶段负荷能力属于强度相对比较低的阶段;基本阶段的训练负荷强度比准备阶段的训练负荷强度高一些,属于中等、中上等,结束阶段则又逐渐下降到低强度负荷训练中,整体的训练阶段可以呈现出递增递减的形态,因为人体的各个机能在训练课堂上出现的疲劳状态需要一个逐渐缓冲的时间与恢复时间,以此来保证下一次的训练可以顺利进行。所以,学生们在参与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其训练时间的安排必须符合这一规律,千万不可以违背这一规律,否则非常容易出现一些不好的后果与伤害。简单来说,就是在准备阶段与结束阶段不可以进行强度非常大的训练,在基本阶段也不可以安排强度非常弱的训练,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但会让学生们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的问题,还会影响到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提升,导致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不尽人意。
3 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实施策略
3.1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在体能训练中,会存在一些竞争激烈、攻守转换快与身体快速移动训练活动。在日常的体能训练过程当中,学生们会时常将比赛中的拼搏、顽强以及勇敢等精神与教师提出的预防运动损伤的科学理论知识相比较,且其会认为二者之间毫无关联可言,这就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的事件。教师在日常的体能训练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在训练时可以多多增加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训练动作,以此来减少运动损伤等各类问题。
3.2 锻炼身体素质
在体能训练过程中,每一项运动活动都需要以具备优良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越好,就越不会出现运动事故等问题。提升身体素质的训练既可以有效强身健体,又可以有效防止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提升专项技能,使得学生在参加比赛时,能够获得优异的体育竞赛成绩。教师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一般素质训练流程以及内容等,以此来提升学生们各个方面身体素质水平,从源头上,强化学生的体育技能。
3.3 提升技术动作的准确性
体育运动项目对于学生的力量、协调性、灵活度、耐力与速度等身体素质要求各不相同,同时其要求较为严苛。假如说学生在参与篮球运动时,其基础动作做的不够正确,那么就很容易对人体机能的相关器官形成损伤。所以,需要注重开展体能训练活动,这样才会让学生参与到的体育竞赛活动效果更好,保障各项技术动作训练的准确度,应当注意加强关注技术动作的准确性,使得学生能够具备较为熟練、扎实与准确的运动技术,这样不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们的竞技能力,又可以有效减少运动损伤的机会,学生能够在日后的体育活动以及竞赛当中,科学合理的运动并建立良好的运动成绩基础。
3.4 建立体能发展评价体系
学生的体能评价是一项持续且动态性的过程,其会受到学生心理及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在评价学生提供的过程中,挖掘并拓展学生的体能素质发展空间,综合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生理机能等多项指标,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应用阶段性评价以及跟踪性评价的形式去评估教育。针对学生体能所达到的水准进行正确的判断,动态评价学生的体能状况,将这类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整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使体能训练活动开展的成效变得更高,同时让学生的体能变得更强。
3.5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高校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老师要扮演好体能训练的引导者以及组织者的角色,其自身的教学能力会直接决定最终的体能训练成效,所以老师要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增强责任感,自主的继续学习和体能训练相关的理论知识,丰富体能训练的知识储备量,引进更为先进的训练观念,让体能训练活动能够更为顺畅化的开展,同时控制其训练的强度,对其计划的落实进行科学化的监督,要始终把安全体能训练理念贯彻落实到体能训练的全生命周期,这样才会使得体能训练变得更加的安全且高效。
3.6 因材施教
高校学生的体育基础以及身体素养水平有所不同,因此在开展体能训练活动时,应当区别对待训练的学生,调整训练的内容以及方式。在设计体能训练方案时,老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运动状况,把水平相近的学生划分到同一个体能训练小组当中,同时给他们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训练方案,遵守因材施教的训练原则。老师要结合学生的体育基础,以其当作分组的依据,将其划分成为发展小组以及培优小组,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才能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持续性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学生运动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相应的体育竞赛项目当中,凸显出以人为本的体能训练观念,改革创新训练方式。
4 结语
高校老师需要合理的在体育教学中开设体能训练活动,增设和体能训练相关的理论教学课程,借助体能训练,丰富学生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认知意识。在开展体能训练活动之前,应当充分的做好各项运动准备工作,积极的热身,充分的伸展人体机能的器官及肌肉韧带,给其后续高强度的运动做准备。此外,老师还应当熟练地掌握和各项体能训练相关的知识,结合运动的实际性特征,妥善的设置体能训练的时间及内容等。依据教学目标,调整体能训练的负荷量以及训练强度,让学生能够系统化的去接受体能训练。学校也应当改善体能训练的基础设施,提高总体体能训练活动的管理力度,给学生创建出一个更为安全舒适的体能训练环境。
(作者单位:山东现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