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阳古镇革命文物调查简报

2021-11-27张倬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9期
关键词:调查

张倬

摘 要:革命文物是党的历史见证,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生动教材。保护革命文物,就是保护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光大党的传统。恩阳古镇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四方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之地,至今革命文物众多,但保存现状有喜有忧,加强保护有利于助推党史教育常态化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革命文物;调查;简报

四川巴中的恩阳古镇既是古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镇,又是革命文物集中展现的红色基地。笔者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的精神,特对恩阳古镇的革命文物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调查,并简述于后。

1 古镇光辉历史

恩阳古镇坐落于巴中市区西南8千米处。山丘地貌,恩阳河、支子河在此交汇环绕,宛如弓弦;义阳山等三峰耸立,形若笔架;古建筑群保存完好,古香古色,构成了融山、水、情于一体的独特风貌。

恩阳古镇历史悠久,在此治所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据《巴中县志》记载:恩阳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始置义阳郡,同置义阳县,郡县治所古镇范围内义阳山南侧樊家寨。隋高祖开皇三年(583)罢郡,置郡58年,县续置。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义阳县为恩阳县,隶属清化郡(今巴州区),治所移至古镇临街新场。改县名意在隋一统天下,皇恩浩荡,如阳光普照大地。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省恩阳县入化成县(今巴州区),建县历时758年。

悠悠岁月,给古镇增添了绚丽的红色标记。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战川陕边区,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创建了东起城口、万源边境,西至嘉陵江东岸,北抵陕南宁强、镇巴,南迄营山、渠县,纵横四五百里,面积4.2万平方千米,人口600余万,军队8万余众,县级苏维埃政权达23县1市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恩阳古镇恰置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革命的火焰在这里熊熊燃烧并扩展四面八方。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在陕南川北披荆斩棘,乘胜追击,赤江县、南江县、红江县、赤北县、巴中县苏维埃政府相继建立,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同年6月,红四方面军反敌三路围攻取得全面胜利,江口、仪阆、广元、长赤、万源、恩阳等地建立工农民主政府,根据地范围和政权机构进一步扩大。恩阳片区范围广泛,北至阆中、南达仪陇,故而县级苏维埃政权定名仪阆县。同年8月,红四方面军主动发起三次进攻战役,首役仪南战役胜利后,为适应根据地的发展需要,改仪阆县为恩阳县,先后的党、政机关及部门均设于恩阳古镇内。恩阳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为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开展土地革命和军事斗争、经济建设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辐射带动和中心基地作用。1935年初,红四方面军奉命撤离川陕苏区北上抗日,恩阳县苏维埃所有机关随之撤销,但留下的党员和苏维埃干部继续开展革命斗争,革命的火焰仍然经久不息。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恩阳古镇不仅红色文化厚重,而且古建筑群规模不凡,如今还保存有九条街道,面积近1.5平方千米,皆为明清时期建筑,特色鲜明,是闻名遐迩的省级歷史文化名镇。

2 革命文物现状

据调查,川陕苏区时期恩阳县委、县苏维埃、军队共有近20个机关设立于古镇及附近。现已查明革命旧址8处、遗址2处、红军石刻标语7处12幅。

2.1 革命旧(遗)址

①中共恩阳县委会旧址,位于恩阳镇正街82号,建筑面积364平方米。坐东向西,由前堂、左右厢房、正堂、天井组成。通高13米,均为二层木楼,呈四合院布局。前堂面阔3间13.5米,进深3间7.2米。正堂面阔3间13.5米,进深3间9米。左右厢房各面阔2间8.2米。天井长6.6米,宽2.4米。建筑正面均为板壁,格纹花窗。前堂二楼阳台饰格纹栏杆。产权为私人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②恩阳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恩阳镇下正街84号,占地面积273平方米。坐西向东,由前房、左右厢房和天井组成,原为四合院,现呈三合院。通高7米,均为二层木楼。前房面阔3间13米,进深1间3.2米。左右厢房各面阔4间14米,进深1间3.7米。产权为私人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③恩阳县政治保卫局旧址,位于恩阳镇下正街81号,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由前堂、中堂、戏楼、左右厢房、两天井、廊道等组成,呈复式四合院布局。均为二层木楼,通高8米。前堂面阔3间12.3米,进深2间10米。前天井长8.1米,宽3米。前天井左右厢房各面阔4间14.4米,进深1间4米。前天井四面有廊道,左右各长17米,前后各长3米,均宽2.1米。中堂面阔3间11米,进深2间5.7米。后天井长12.9米,宽8.9米。后天井左右厢房各面阔5间15.3米,进深2间5.84米。后天井三面有廊道,左右各长15.3米,端长9米,均宽2.2米。戏楼面宽4.8米,进深5.9米。产权为国家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④恩阳县交通局旧址,位于恩阳镇下正街87号、89号,建筑面积484平方米。坐东向西,由前堂、左右厢房、后堂、天井、阳台组成,呈四合院布局。前堂面阔3间8.4米,进深3间7.4米,通高6米。左右厢房各面阔2间7.8米,进深3间7.4米,通高与前堂相同。后堂的布局和数据与前堂相同。天井长5.2米,宽2.4米。建筑正面均为板壁,素面,二楼有阳台,俗称晒楼。产权为私人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⑤恩阳县革命法庭旧址,位于恩阳镇正街20号,建筑面积618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由前堂、左右厢房、后堂、两天井组成,依势错落复式四合院布局。前堂面阔5间14.4米,进深3间7.4米,单层,通高6米。左厢房面阔2间7.8米,进深1间3.4米。右厢房面阔2间7.8米,进深3间7.4米。左右厢房地面高于前堂2米,均为二层木楼。后堂面阔4间14.4米,其中1间进深2间12.5米;1间进深2间9米,1间呈三角形进深7.8米。后堂与左右厢房地面平行,亦为二层木楼。前天井长6米,宽2.5米,后天井长3.8米,宽2.5米。产权为私人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⑥恩阳县财政委员会旧址,位于恩阳镇正街54号,占地面积278平方米。坐北向南,由前堂、左右厢房、后堂、天井组成,呈四合院布局,通高6米。前堂面阔3间12米,进深3间11米。左右厢房各面阔2间7.7米,进深各1间4.2米。后堂面阔3间12米,进深1间6.5米。天井长5.7米,宽2米。整体建筑为单层平房,临街墙体为素面板壁。产权为私人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⑦列宁模范学校旧址,位于恩阳镇禹王宫街18号,建筑面积1247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清代寺庙建筑(禹王宫),由正殿、左右厢房、天井等组成,呈三合院布局。正殿卷拱硬山式屋顶,通高8.5米,面阔5间23米,进深5间21米。梅花拱形山墙,拱墙外饰壁画,部分砖面和脊梁有题记。左厢房悬山顶,面阔3间15.5米,进深1间3.2米。天井长14米,宽12米,八级阶梯式踏道直通正殿。产权为集体所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⑧川陕省工农医院恩阳医疗室旧址,位于恩阳镇老场街18号,建筑面积42平方米。坐南向北,面向街道,二层木楼,通高7.5米,面阔1间3米,进深1间14米,左、右、后与邻房相接。产权为私人所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⑨少先队(童子团)队部遗址,位于恩阳镇正街3号,即恩阳河起凤桥西端上坡处。原为吊脚楼,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后因恩阳河洪水袭击而损毁,现辟为休闲地。竖有标志牌,可供今人了解红军时期少先队历史。

⑩红军招待所遗址,位于恩阳镇正街东段南巷北段王爷庙,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建筑已毁,原貌不存,现仅有部分庙宇残砖砌成的8米围墙。竖有标志牌,红军招待所历史记载清晰。

2.2 红军石刻标语

①“共产党热爱人民!丙”,位于恩阳镇正街十字路口,刻于住宅堡坎宽1.15米、高0.25米的石壁上,楷体,横向排列,字径最大0.14米×0.1米,最小0.07米×0.08米,字距0.02~0.05米不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拥护红军!丙”,位于恩阳镇正街54号,刻于高1.22米、宽0.3米的石柱上,楷体,纵向排列,字径最大0.28米×0.23米,最小0.12米×0.25米,字距0.06~0.1米不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③“打倒反动的国家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丙”“拥护中国共产党”,共两幅,位于恩阳镇正街64号,分别刻于高1.5米、宽1.7米的左右堡坎上,楷书,纵向排列,字径最大0.3米×0.28米,最小0.28米×0.24米,字距0.06~0.09米不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④“粉碎五次围剿争取赤化全中国!西北军区政治部”,位于恩阳镇大石坎街一巷86号,刻于高1.26米、宽0.32米的民居外墙石柱上,楷书,纵向排列,字径最大0.09米×0.07米,最小0.05米×0.06米,字距0.04~0.06米不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⑤“参加红军去消灭刘湘田颂尧邓锡侯!丙”“白色官兵为田颂尧领田万六千兵力六次打苏维埃结果被红军打得狗血淋头整个被打垮!”“红军是穷人的军队!西北军区政治部制”,共三幅,位于恩阳镇大石坎街一巷2号,集中刻于宽2.2米、高1米的门市柜台下方石壁上,第1、第3幅横向排列,第2幅纵向排列,字径最大0.18米×0.23米,最小0.05米×0.09米,字距0.04~0.1米不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⑥“工农穷人全体参加红军,维护自己的利益。参加红军,巩固苏区!丙”“粉碎川陕会剿,打倒国民政府”,共两幅,位于恩阳镇姜市街针织社外墙处,刻于宽6.8米、高1.4米的石壁上,楷体,字径最大1.1米×0.9米,最小0.17米×0.24米,字距0.1~0.6米不等,小字纵向排列,大字横向排列。该标语由于损坏严重未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⑦“巩固赤区”“只有革命才是出路!红三十军政治部”,共两幅,位于恩阳镇正街82号,分别刻于恩阳县委会旧址内正堂台基梯步左右石壁上,楷体,正文纵向排列,落款横向排列,字径最大0.45米×0.3米,最小0.15米×0.1米,字距0.05~0.2米不等。该标语由于正文是复刻未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8处革命旧址中除列宁模范学校旧址外,均保存完整,没有特别严重的险情。但存在的共性问题也不少:①部分柱、梁、椽、板壁腐朽,基石沉降变形,墙体出现倾斜;②屋面多处坍塌漏雨,排水不畅,导致潮湿加重;③白蚁侵袭,加剧木质损坏;④石质风化严重,多有残损;⑤防火、防雷击设施简陋。

列宁模范学校旧址保存现状颇差,比其他革命旧址更为突出的问题是:①绝大部分木质构件腐烂断塌,整体框架残缺不全,墙体大幅度倾斜,屋面多处大面积坍塌,如同无顶露天敞房;②大部分原有隔墙被拆除,原有布局多有改变;③排水沟渠缺失或堵塞,湿度常年居高,地基沉降,基石倾斜;④防护设施缺失。

7处红军石刻标语中凡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姜市街针织社外墙处标语严重破坏,今已模糊难辨。正街82号处标语正文非原有字迹,属复制重刻。所有标语中有5处处于露天之中,常年日晒雨淋,多有苔藓,风化加重。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认识,忽视保护。建筑文物的产权所有者不关心文物的地位与作用,以自己使用为重,擅自拆改;对存在的险情总想依靠政府资金支持,没有主动及时整治的积极性,导致险情长期得不到排除。二是年久失修,自然损坏。这些旧址建筑均有150年以上的历史,从未进行过保护性维修,构件的有限强度自然减退,病害自然产生,危害文物安全。三是财力匮乏,资金紧缺。市、区两级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投入文物保护经费极少,个人财力极其有限,不能保障文物保护的需求。四是措施不力,放任自然。面对文物不时出现的病害,缺乏及時有效的治理和预防办法。

3 重要价值意义

恩阳古镇的革命文物分布集中,数量众多,保存较好,这在全国极为少有,其价值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具有极其重要的革命历史和研究价值。土地革命时期,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当前巴中地区的革命旧址,保存至今的已是屈指可数,尤其是县级苏维埃政权旧址少之又少,这给研究川陕苏区历史带来了一定困难。巴中地区的红军石刻标语固然很多(计600余幅),但分布分散,绝大多数处于山野之中,保存十分堪忧。恩阳古镇革命旧址群和红军标语群,为研究川陕苏区时期国内国际革命斗争激烈曲折的形势背景,川陕苏区创建、巩固、发展的艰苦历程,广大军民“志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战斗,不胜不休”的伟大精神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依据。

第二,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随着党史学习教育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不断开展,人们寻求新中国源头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对革命老前辈的怀念和崇敬之情越来越浓厚,对革命老区越来越向往,红军文物越来越被社会广泛认知,川陕苏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目前,恩阳古镇已成为人们了解革命历史、学习红军精神、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一些部门,如最高人民法院将恩阳县革命法庭确定为法院系统传统教育示范基地,以此开展专题教育。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文物,继承红军精神。尤其在今年以来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省内外的机关事业单位纷纷到此参观学习,以增强党性和使命感。革命文物的教育作用日益凸显。

第三,丰富了古镇的文化内涵。一般古镇的特点是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建筑、丰富的民间文化和特色饮食。而恩阳古镇则不同,除具备一般古镇的特点外,还有多处革命旧址和红军石刻标语,为古镇增加了新的文化元素,赋予了更加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赢得了难得的生机与活力,这对提高恩阳古镇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有利于古镇文旅融合发展。恩阳古镇是当地目前的旅游经济基地,正是依靠这里的多元文化支撑起旅游经济的稳步发展。而其中的革命旧址群和红军石刻标语群更具有文旅发展空间,可举办不同内容、多种形式的展览,编排表演红色剧目,模拟红军生活等,逐步打造成红色文化基地精品,促进古镇的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调查
关于“网红经济”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汤家坪钼矿尾矿库水文地质环境调查与分析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