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化教育下的业务中台、数据中台与技术中台
2021-11-27魏忠
魏忠
在中国的教育治理架构中,底层逻辑是建制化的,这决定了中国的教育结构底层逻辑是中长期和稳定结构的。但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治理结构,多年来在顶层设计上都忽视了这个最基础的架构,从而造成教育信息化的孤岛和不断推翻重来。
这种结构举一个例子就是各种考核和评估:一所门类齐全的大学,面对各种各样的考核和评估,每年要组织至少几十个学院部门300多人的队伍应对。这种模式虽然被不断诟病,却是一种有效的稳定的治理模式,保证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均值质量,但同时也给基层教育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如果从基层学校的治理结构分析,事情可能会迎刃而解。例如,对于实验室管理系统来说,校领导关心的是投入在哪里、效果如何,这是上述的治理结构决定的。同样,实验室管理处关心的是设备在哪里、使用率如何;教务处关心的是实验计划执行情况、授课效果如何;教师关心的是在哪里上课、考勤与设备仪器准备情况;学生关心的是实验内容是什么、作业成绩怎么完成。以往的信息系统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然而,建制的强大往往超出想象,所有的建制都是基于專家评审、审计、评估的,而专家是灵活的,所问的问题是离散的,造成信息化越多,基层负担越重。
如果换一个思路,最开始就做复杂的建构设计,而不是零散的系统,从可视化所需要的决策支持指标,到教务处、实验室管理处所需要的资源共享和流程协作构成中台应用,再到数据层的各种输入、输出平台化,应用层的各种系统服务的技术服务平台化,事情就变得柔性和具有层级,适应性就强。
上述的思路有很多标杆案例已经给出比较好的平台化思路:业务交给前台处理,数据交给中台处理,技术交给后台处理。
业务前台接管,除了将零散的业务按照类别进行分区分模块管理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在教育业务服务中准确把握深度逻辑的教育复杂和高度关联应用。例如,教务的排课、实验室的二次排课分组分批实验卡片实验项目、工程训练等,高度依赖跨部门、跨学院、跨资源的协作;前台的微服务化和可视化,需要流程引擎、计算引擎、对冲机制的深度关联。
中台数据接管,需要在把所有的应用中台标准化处理之前完成数据化,它既包含不同厂商的协议、文件、数据库、物联等输入数据化,也包含各种教育建制中的标准的数据化输出,更加难的是还要能够以图层形式允许基层使用部门透明无扰地进行自然状态的管理活动、教学活动、服务活动。输入抽象成为数据,输出抽象成为数据,一进一出,完成标准化的能够处理的统一技术对象。
后台技术接管,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育标准化动作,通过对各种管理活动、教学活动、服务活动的分析与研究,以封装的微服务、小应用、算法仓库、湖仓等方式,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撑。这种技术支撑,通过前台的业务语言转变成中台的技术语言,再集中通过服务与后台做统一的注册与管理。
在三个平台构建完成之后,前台需要的是常年在一线的懂教育、懂业务、懂法律与政策的从长期角度看淡教育的业务专家,中台需要的是从数据角度从事服务而不是从事应用的服务商,而后台需要的是对教育高度抽象模型、封装成典型教育应用的对象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