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醉了
2021-11-27李磊
李磊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风清新,通俗易懂的作品。
原作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我们先来看百度百科的全文译读: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的解读是:“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对这两句的解读,大量的教参书也释为:“不知道是谁家的老公公、老婆婆,带着醉意,说着柔媚的吴语互相打趣。”
查阅朱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也是类似的注释:“不知道是谁家的老公公、老婆婆,喝醉了酒,说着柔媚的南方话互相打趣。”
可以看出,以上解读都认为醉酒的是住在低小茅檐的“翁媪”。我认为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我(辛弃疾)在朦胧的醉意中,听到呢呢哝哝的南国乡音,欠身望去,一對白发的老夫妻正在亲切地谈论着家务。也就是说,“醉”的不是谁家白发翁媪,其实是作者自己——辛弃疾。
诗无达诂。大家都知道,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文学史上曾有人把他与苏轼联系起来,并称为“苏辛词派”。辛弃疾确实写下了许多令人血脉贲张的词句,例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但是,辛弃疾的词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往往后半阕调子低回悠长,透着无奈的悲壮。比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等。
这种豪迈与无奈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词风。这种词风的形成,是由词人的性格和生平经历决定的。当辛弃疾在北国济南出生的时候,金国已经建立。在金宋为民族利益纷争不止的历史背景下,年轻的辛弃疾好武尚侠,剑术超人,曾参加抗金起义军,率部下五十骑直捣五万人的大营,生擒贼首。但是,同岳飞一样,他的远大政治抱负和投降派妥协的政治态度,同时与南宋统治集团偏安求富贵的本意格格不入。他的失意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应该说,辛弃疾的一生有着波澜壮阔的豪迈,也有着浅吟低唱的无奈,以及为了掩饰和排解这种无奈而对恬淡无为的追求。无论是豪迈,还是无奈,甚至于恬淡,都需要用饮酒这种形式来抒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酒与诗词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何况辛弃疾也是一个著名的饮者。有词为证:“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遣兴》)真是醉态可掬!毫不避讳醉后之态,而且诉诸文字,传之千古。这就不仅仅说明是文人的不羁,只能理解成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在写这首《清平乐·村居》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的辛弃疾,因为与南宋朝廷的矛盾,被迫退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不禁流露出了对庄子思想的认同,正是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他标签性的号:稼轩。尽管表面上他像陶渊明一样追求悠闲自得的境界,但是,辛弃疾毕竟不同于只能以笔为剑的普通书生,他还是一位出生入死的剑客,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胸中的豪迈之气不是那么容易泯灭的。事实上,后来辛弃疾又重拥重兵,北望扬州,故态复萌:“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惜的是,英雄出师未捷身先死,在再一次的政治打击之后,辛弃疾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这是后话。
那么,为什么都会认为是老夫妻醉了呢?恐怕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醉里吴音相媚好”中对“相”字的理解。《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相”读一声时,有四个注义,做副词,一是互相;二是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三是做动词,亲自观看;四是做名词,姓。一般在这首词的解读中,大家都把“相”理解成了“互相”,因为有夫妻两个人。其实是否应该取第二个注义,即吴音对醉里的作者来说,感觉到了“媚好”。
现在,再让我们从农家的角度反观一下。毕竟是在乱世求生,即使是富庶的江南,也只好避身茅屋,辛勤劳作。试想,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除了醉生梦死的南宋公卿,除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辛弃疾”们,住在低小茅屋的老百姓怎么会有闲情、有闲钱陶然于微醺之乡?
另外,还有一个幽默的例证,我们决不会把“醉里挑灯看剑”解读成:“我举起灯,看见我的宝剑喝醉了。”看来,对这首词的解释之所以产生歧义,大概只是因为头发白了的老公公、老婆婆有饮酒的可能,而宝剑则只能饮血。其实,辛弃疾自己都不隐瞒自己与酒的关系,我们又何必非把不知是谁家祖先的那一对老夫妻解读成一对酒友呢?
可见,我们对古诗词的解释,仅仅停留在字面内容的通顺是不够的,只有充分理解了作者的思想脉络、写作背景,才能准确的解读。
李 磊 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新兴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