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2021-11-27李小芹
摘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高度彰显,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价值遵循。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加强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共同富裕 实践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在社会建设部分着重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举措。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共产党人不懈的价值追求。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突出强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未来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富裕”是前提,“共同”是目标,“人民”是核心,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坚守,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指明了共同富裕成果共享的主体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而确立的价值追求,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有一致性、统一性。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要努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现实问题,不断提升教育、就业、医疗、安全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享理念實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得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2]。百年来,党始终坚守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至上的理念造福人民,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其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阐明了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的主力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群众路线,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特别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他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3]。必须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紧密联系群众,团结凝聚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全体人民的智慧经验和劳动实践,正如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发展中总结出来的观点,“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员始终只占少数。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4]。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5],这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验。依靠人民群众就要深入到群众的实践中,和人民打成一片,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尊重和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全体人民的共建共享中朝着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表明了共同富裕得失衡量的标准
由人民评判发展成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6],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7]。这些论述清楚地表明了人民在党的工作评价中的核心地位,党的各项政策是否落地见效,是否科学合理,不是由个别人或个别组织说了算,必须交给人民来评判。人民是党的各项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各种成就的直接受益者,因而人民是最有发言权和评判权的主体。只有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发现问题,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解决问题,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观和安全感,得到人民满意的评价。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倾听人民的呼声,征集人民的意见,接受人民的监督。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重视人民作为评判者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不断得到人民的肯定,让人民真正得到实惠,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共同富裕才能稳步推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在统筹考虑和系统谋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时,我们党特别指明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突出了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找寻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维护公平正义,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大力发展经济,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财富这块“蛋糕”不断做大,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根基。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发展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2020年我国GDP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信心和力量。但是,当前我国人民的需要已经由单纯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向更加全面的“美好生活需要”,经济发展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和数量,要坚持系统观念,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要重视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不仅要致力于实现经济总量增长的目标,更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持续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破除制约发展的障碍,增强发展活力。只有多措并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与实现共同富裕是同步同向的,都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收入分配上,2019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5,仍然处于较高的位置。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必须强调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既要发展又要共享。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缩小贫富差距,避免两极分化提供制度保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补齐农村发展短板,让贫困群众和全国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社会。抓好“三农”工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朝着“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发展目標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满足人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让人人享有机会平等的发展环境。加大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三)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民生问题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通过多种方式增加人民的收入,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创造多种层次就业机会,鼓励创新创业,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条件,为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倡导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租购并举,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
(四)加强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单纯地物质财富的增加,还包括人的素质能力的提升,即在物质生活充裕条件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这五个方面内容。习近平在此基础上认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9]。因而,经济发展要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使人能够在劳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激发人在各个方面的潜能,不断强化人的社会属性,彰显人的个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应当着重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4][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4,373.
[2]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4,40.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5]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5.
[6] 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1).
[9]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李小芹,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