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性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效果的影响

2021-11-27李肖肖曲晓翰赵蕊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呼吸肌闭式胸腔

李肖肖,曲晓翰,赵蕊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沈阳 110001)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目前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肺癌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而所有肺癌患者术后都需要留置引流管,以有效排出创面渗出的液体和维持患者胸部负压平衡。但以往临床发现,肺癌患者术后普遍存在胸部伤口疼痛,排出痰液困难,导致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从而妨碍患者康复。因此,探究科学、有效的肺康复训练措施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1]。肺康复训练是2013年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提出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包括运动训练以及呼吸训练等,经过一系列训练措施,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有助于促进患者胸腔内残留气体和液体排出,对患者肺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2]。本研究指导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系统性肺康复训练,探讨系统性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效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选择2021年1月至6月间于我院胸外科进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68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采用传统术后呼吸训练方式和系统性肺康复训练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每组34例。对照组中,女16例,男18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65.23±2.21)岁。研究组中,女19例,男15例;年龄54~77岁,平均年龄(65.41±2.18)岁。2组比较,年龄和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肺癌,且符合肺癌相关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具备手术适应证。排除标准:存在语言障碍、沟通障碍;患有精神疾病或存在精神病家族史;存在严重躯体性疾病;对药物或酒精依赖程度较高;依从性偏低。

1.2 呼吸训练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术后呼吸训练,包括腹式呼吸训练以及咳嗽训练。

1.2.2 研究组:患者在传统术后呼吸训练基础上接受系统性肺康复训练,训练项目包括恢复运动、有效咳嗽、分段式呼吸和呼吸肌训练。训练过程中,由患者的主管医生负责协助和管理,各项训练时间为5~15 min[3]。

1.2.2.1 恢复运动 医护人员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引导其进行负重举臂或无负重举臂,适当调整举重重量,在此期间嘱咐患者进行协调呼吸。待患者病情恢复后辅助其上下楼,对恢复较好的患者可以引导其同时上下两级台阶,在此期间告知患者缓慢吸气和吐气,并将训练时间从3 min逐渐延长至15 min,直至患者可以独立完成以上动作。

1.2.2.2 有效咳嗽 患者处于舒适体位、坐位或斜坡卧位;做3~5个腹式呼吸(用鼻深吸气使腹部鼓起,屏气1~2 s,用嘴缓慢呼气;做2~3个呵气动作或轻咳;做深吸气后腹部用力咳嗽1~2次。

1.2.2.3 分段式呼吸 在训练过程中,将吸气和呼气分为几个均等部分,并在每个部分之间轻微屏气,保障呼吸匀称。同时,在呼气时告知患者将口唇缩小,然后缓慢将气体呼出,从而延长呼气时间。

1.2.2.4 呼吸肌训练 引导患者保持平卧位,并将全身肌肉放松,将0.25 kg生理盐水袋放置于患者腹部,引导其用鼻子缓慢深呼吸使腹部鼓起,时间为8~12 s,最后缓慢吐气,将腹部内收,经口呼出气体。在此期间,需要根据患者疾病和耐力情况适当调整运动时间和频率,一般情况下频率为1~2次/d,时间可增加至20 min。若患者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可以停止训练,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者术后24 h和24~48 h引流量、引流管拔管时间、出院时间,对2组患者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的效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对2组患者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效果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术后24 h和24~48 h引流量高于研究组,引流管拔管时间、出院时间均长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组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效果的比较

3 讨论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全胸腔镜手术已经成为胸外科手术的最大亮点,并且术后快速康复理念逐渐成为主流趋势。通过总结以往临床经验,发现由于肺癌术后需要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加之患者普遍存在胸痛、干咳和呼吸困难等情况,患者很难实现自主咳嗽或呼吸,导致胸腔闭式引流管带管时间延长,从而增加患者住院时间[4-5]。在传统医学理念的影响下,医护人员对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视程度不高,普遍沿用传统术后呼吸训练,导致患者很难坚持完成训练项目。同时,由于传统呼吸训练缺乏统一性和规律性,很难满足患者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训练效果[6]。因此,对肺癌患者实施针对性、系统性肺康复训练至关重要。

3.1 系统性肺康复训练有助于缓解肺癌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

研究[7]发现,康复训练能够缓解患者术后损伤,保证患者生活质量。术后系统性肺康复训练由一系列康复锻炼活动组成,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具体措施包括恢复运动、分段式呼吸和呼吸肌训练等,目前被广泛用于肺癌患者术后康复训练过程中。研究[8-9]报道,系统性肺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缓解肺癌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并且有助于提升患者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系统性肺康复训练在应用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呼吸和咳嗽,可以使痰液、积液、积气顺利排出,有效减轻呼吸扩张运动带来的疼痛,在极大程度上改善肺通气和肺换气,从而达到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目的。

3.2 系统性肺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

系统性肺康复训练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术后快速康复理念为基础的一种训练方式,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在应用过程中以运动训练为基础,以咳嗽训练、呼吸训练为主要支柱,通过咳嗽和呼吸训练促进患者胸腔内残留气体和液体排出,使患者肺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增加其呼气量。而耐力和运动训练可以有效调节患者运动肌肉力量,提升心肺适应度,并且能够缓解呼吸不畅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长期坚持康复训练将会使身体效益达到最大化,保障患者能够更好的控制呼吸,以达到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增强耐力和肌力的目的。

3.3 系统性肺康复训练有助于缩短患者疾病恢复时间

系统性肺康复训练的目标在于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储备和胸壁肌肉耐力,是一种以运动训练为中心配合精神支持的综合治疗方法。在肺康复训练协助及管理下可以帮助患者自主呼吸,使胸腔闭式引流管带管时间逐渐缩短,从而缩短患者疾病恢复时间。同时,系统性肺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呼吸模式,提高其对后期治疗的耐受性;并且经过一系列呼吸肌功能训练促进痰液排出,大大降低分泌物滞留气道带来的各种并发症风险;在锻炼呼吸肌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缩短术后康复期,进而提升患者预后恢复效果。另外,系统性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呼吸频率,通过深而慢的呼吸方式能够增加潮气量,使肺泡换气量得到显著提高,大大降低呼吸肌对能量和氧的消耗,为提高患者活动耐力以及呼吸肌群功能创造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系统性肺康复训练可以提升肺癌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的效果,大大减少术后24 h和24~48 h引流量,有效缩短引流管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肺癌患者长期坚持系统性肺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并且有助于肺部功能恢复,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呼吸肌闭式胸腔
更正说明
脑卒中患者呼吸肌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护理进展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沿海电厂闭式水换热器失效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呼吸肌功能的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功能的干预效果
胸腔积液中CRKL的诊断价值
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常闭式防触电插座的研制
1000MW机组闭式水温度控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