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部去分化脂肪肉瘤1例

2021-11-27马俊丽段立娜王志军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肉瘤实性肿物

马俊丽,段立娜,张 薇,戈 锐,王志军

(1.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石嘴山 753200;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银川 750004)

脂肪肉瘤(liposarcoma,LPS)是成人常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之一,约占肉瘤的20%[1-2]。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DLS)是LPS的一种亚型,是指一种从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atypical lipomatous tumor/well-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ALT/WDL)移行为非脂肪源性梭形细胞或多形性肉瘤的混合型肿瘤,相关影像表现报道较少,术前诊断困难。本文将对本院接诊的1例颈部DDLS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报,并着重分析其影像学特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72岁,1月余前患者无意间发现颈部左侧肿大,伴气短,无压痛,饮水呛咳,声音嘶哑,无发热、心悸、胸闷等不适。自发病以来,体质量未见明显减轻。专科查体:双侧颈部不对称,局部皮肤无红肿、破溃,甲状腺Ⅲ度肿大,左侧叶可触及一大小约5.0 cm×2.5 cm结节,质硬、边界欠清、无压痛。双侧颈部及锁骨上淋巴结均未触及肿大。

1.2 影像学检查

超声表现:甲状腺左侧叶增大,内见几个囊实性结节,其中较大结节大小约4.8 cm×2.6 cm,边界清,囊性部分透声差,内可见细密等回声夹杂强回声点,实性部分未见明显钙化,诊断:甲状腺左侧叶囊实性结节,考虑结节性甲状腺肿,部分出血囊性变(图1)。CT表现:甲状腺左侧叶外侧见不规则形肿块影,边界尚清,边缘似可见包膜,密度不均匀,范围约4.0 cm×6.7 cm×8.1 cm(前后径×左后经×上下径),病灶内实性部分呈两个结节状肿块,平扫CT值分别为37.81 Hu和42.74 Hu,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强化,动脉期CT值分别为85.83 Hu和50.36 Hu,静脉期CT值分别为144.37 Hu和83.37 Hu,病灶边缘可见脂肪组织,未见明显强化。病灶与前方胸骨甲状肌及后方食管分界不清,甲状腺左侧叶明显受压变薄,向气管侧移位。颈部间隙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诊断:甲状腺左侧叶外侧不规则形肿块,考虑间叶组织肿瘤可能(图2)。

图1 颈部DDLS患者超声图

图2 颈部DDLS患者CT图

1.3 术中观察

取胸骨切迹上2 cm处沿皮纹做领状切口长约8 cm。沿颈白线切开颈前肌群,探查,甲状腺左侧叶外侧一大小约7.0 cm×5.0 cm质软实性肿物,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向胸骨后延伸;左侧腺叶被肿物压迫无法暴露,肿物紧贴甲状腺左侧叶,难以区分是否为甲状腺来源肿物。继续沿肿物包膜分离,可见肿物于左侧腺叶表面被包膜隔离,后完整切除肿物。

1.4 术后病理

左侧甲状腺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左侧叶外侧肿物,镜下所见:间叶源性梭形细胞肿瘤,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或旋涡状排列,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分布,核大,深染,部分区域可见分化好的脂肪母细胞,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为DDLS(图3)。免疫组化结果示瘤细胞:MDM2(+),CDK4(+),Bcl-2(-),SMA(-),Desmin(-),S-100(散在阳性),CD34(-),Melan-A(-),Mlyo-D1(-),KI-67(10%),Myoglobin(-),HMB-45(-),NF(-),CD99(-),Vimentin(+)。

图3 颈部DDLS患者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200)

2 讨论

DDLS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或停滞的软组织肿块,但绝大多数病例有近期生长加快的病史。好发于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常发生于腹膜后深部软组织[3],也可见于四肢[4]、躯干、纵隔[5]和阴囊[6]等部位,发生于头颈部者相对罕见[7]。据Nimura等[8]报道,1979—2017年头颈部DDLS 50多例,且报道主要针对临床治疗及肿瘤预后和复发,相关影像表现报道较少,术前诊断困难。2019年,Kishimoto等[1]首次报道了1例甲状腺内发生的DDLS,为66岁男性患者,有胸腺WDL病史,因吞咽困难1月、颈部肿物迅速增大就诊,CT表现为甲状腺右侧叶最大径4.0 cm不均匀强化肿块,肿瘤边界不清楚,侵犯气管和食管,右颈部淋巴结肿大;MRI表现为甲状腺右侧叶肿块,边缘不规则,肿瘤中心区域T2WI呈低信号,T1WI增强扫描几乎不强化,肿瘤表现为纤维化,未见脂肪成分;PET-CT显示甲状腺右叶有高代谢性肿块,未发现远处转移或胸腺肿瘤复发的迹象,术后病理提示DDLS。这与本文报道的这例颈部DDLS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病变的发生部位不同有关,本例DDLS位于甲状腺被膜外,肿瘤边缘可见包膜,周围组织呈受压推移表现。

目前关于腹膜后DDLS的CT表现报道[9-11]较多,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或脂肪密度肿块,其密度和强化程度与病灶成分有关。病灶无脂肪实性区,平扫与骨骼肌密度相似,病灶内可出现坏死和囊变区,增强扫描可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脂肪密度区无明显强化,脂肪密度成分内见粗细不等的条索状分隔。刘权等[12]根据病灶内脂肪密度成分多少及脂肪的分布差异将DDLS分为3型:Ⅰ型为混合密度型,瘤内同时见脂肪密度成分及等或高于肌肉密度病灶成分,脂肪密度区位于肿瘤表浅部,等或高于肌肉密度成分集中分布于深部,且二者分界清楚,显微镜下观察分界部位见两种组织学成分突然过渡。Ⅱ型为少脂肪型,瘤内脂肪密度成分少于10%。Ⅲ型为单一密度型,脂肪密度肿块或等或高于肌肉密度肿块。本例颈部DDLS瘤内同时可见脂肪密度成分和基本等于肌肉密度病灶成分,脂肪密度区位于肿瘤表浅部,与刘权等[12]报道的腹膜后DDLS表现有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头颈部DDLS相对罕见,临床及影像医师对其普遍认识较少,这可能是本例DDLS误诊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汇报,着重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特征,以期为影像医师对该病的诊断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肉瘤实性肿物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乳腺肿物的超声自动容积成像与增强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骨肉瘤和软组织肉瘤
肺动脉肉瘤:不仅罕见而且极易误诊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
高龄患者结肠癌伴右肝肿物的诊治探讨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