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创新手法应用探讨
2021-11-27王博
王博
(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 100022)
一、相关背景
社会的发展以及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观看要求及需求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提高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质量注重采用更加新鲜的制作手法,进行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成为了电视新闻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其中电视将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创作题材,从社会价值,产业价值,文化价值方面都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另外电视新闻节目也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对于传播历史、传承文化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目前整体的收视率来看,过于严肃以及仅仅以传承文明传播历史为主要内容的这类节目,无法满足观众的要求,如何能够让一个节目在实现文化等知识传承的同时获得更加满意的传播效果甚至是教育作用,是目前电视制作则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的问题
(一)受到观众群限制
比起其他的电视节目类型而言,这种重点与历史文化类节目作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及受众本身有典型的小众化特征,一般这类节目的受众主要以知识层面相对高的群体为主。加上受到其他电视娱乐节目的影响,导致这一类的电视节目只能够争取特定而小众的观众[1]。然而面对丰富的海量的各类信息,即使是拥有一定知识储备的群体,由于受到工作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无法长时间观看单单只是传承且没有娱乐性的历史文化类节目。
(二)受到播出时间的影响
很多电视新闻节目其本身是非常优秀的,但是由于其播出时间并不在黄金时间,电视台的黄金时间一般会留给电视连续剧或者是收视率较高的娱乐节目,导致电视台只能将部分小众化的栏目放在第二时段或者是第三时段[2]。
(三)恶性循环影响电视节目收视率
由于本身的受众群体比较小,加上收视率持续走低,节目无法在电视台中的黄金时间播出,只能在较差的播出时段播出,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受众越来越少,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节目创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恶性循环下节目的制作内容也越来越差,如此情况导致栏目走入恶性循环。
三、关于《这里是北京》
《这里是北京》该栏目作为北京广播电视台唯一一档全面介绍北京本土文化的历史文化类节目,其通过利用独特的方式,在向观众展示北京的人文、古迹、民风的同时,使用独特的视角反映出北京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
《这里是北京》栏目不仅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发现曾经在北京发生过的历史故事和正在消失的历史传奇,另外节目也十分注重创新,将节目的风格与城市风格协调统一。《这里是北京》在节目编排上,采用电视剧的手法有非常重要的关联,通过利用这种手法将每一个看点设置成一个一个的悬念,又一个一个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后期制作上配上合适的音乐吸引观众,直到最后揭晓谜底,不管是人物系列还是发现系列、博物馆系列都最大程度地挖掘了悬疑的这种叙事方法,从而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另外《这里是北京》之所以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将真实的历史事件、博物馆珍品等等,全部进行故事化,戏剧化,将故事内容变得更加亲切,更加有魅力[3]。以这种基于真实事件的故事,将曲折与悬念融入电视节目内容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四、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创新手法
(一)实现制作观念的创新
考虑到电视新闻节目本身具有非常强的信息舆论导向作用,然而部分电视新闻节目在这方面的作用却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主题空洞,内容俗套,加上由于对信息的处理缺乏条理性,导致最终呈现出来的节目无法吸引观众。这种情况下要求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工作人员打破传统的制作观念,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自身社会责任观意识,在强化电视新闻节目主导性的同时避免采取与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相同的手法。另外还需要强化自身的品牌观念,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提高整个节目质量,借助建立优秀栏目、打造名主持人、名记者等方式丰富内容,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道德观念的树立。要逐渐淡化传统观念里面对新闻节目纯粹的说明报道特征,将社会主流的道德观念与节目内容结合,利用这种方式有效增强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二)实现新闻选题上的创新
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选题是决定整个节目传播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想要更加有效的吸引观众,注意提升节目的效果,选择合适的题目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新闻选题不仅要做到基本的知识性与新闻性的特征,还需要将两者灵活结合,从而提升整个电视新闻的综合价值,这对于进一步拓展节目的受众,强化节目的艺术价值也有一定帮助。
(三)实现新闻标题上的创新
一个新颖的新闻标题,在整个电视新闻节目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作为简介和主题引领整个新闻节目,也是吸引观众的首个媒介。如果仍然沿用以往老旧、千篇一律的标题,将直接影响到观众观看的兴趣。因此需要注重对新闻标题的创新。在进行新闻标题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电视新闻内容,要选择与新闻内容契合的标题,并且通过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新闻标题,从而抓住观众的眼球吸引观众,能够通过一个标题,进而想要了解和阅读电视新闻。通过将新闻素材与主题靠近的兴奋点,从而获得新闻标题的起伏与厚度,最终让观众在整个电视新闻节目中,能够实现视觉,听觉,感觉上的协调一致,有效拓展电视新闻的内涵。
(四)实现新闻构思和策划上的创新
电视新闻节目并非是固定模板,通过从创新的角度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方式方法,再带给观众内容丰富,结构灵活,手段灵巧,感染力强的电视新闻,而这一点就要求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人要有巧妙的构思并进行灵活的策划,在增强整个电视新闻节目可视效果的同时,注重找准切入点,通过找准切入点不仅能够避免电视新闻内容空泛,还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观众的兴趣,另外选择广大群众关心和容易理解接受的角度去反映事物本质特点,通过这种方式增强电视新闻的核心内容,增强新闻的可视效果。
五、以《这里是通州》为例分析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创新
虽然通州的历史记载、资料研究卷帙浩繁,但是遗留下来的文物或古迹却不多。面对这种情况,在进行《这里是通州》的拍摄过程中,利用《北京历史地图集》、志书中的古地图、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潞河督运图》,以及近百张17 世纪至20 世纪由外国人绘制的或者拍摄的反映运河人文生活的版画或照片,通过对这些二维影像进行三维包装,真实展示湮没于时光中的历史故事。《这里是通州》共6集,分别为《水脉相连》《漕运沧桑》《京师要冲》《文汇天下》《商通南北》《未来之城》。每集各有侧重地记录了通州的历史变迁、漕运商贸、文脉传承,作为京畿门户的政治军事地位,及其未来发展规划。全片讲述了通州拱卫京城数千年的历史变迁,记录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在规划编制、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文明城市创建、推动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4-5]。
特别是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互联网介入,国内纪录片出现“微纪录”“综艺化”“细分化”等趋势,传播和发展途径也悄然发生变化,并在各种新技术的赋能下不断创造出更多新鲜玩法。而《这里是通州》通过利用3D 技术拓宽了纪录片的题材表现,丰富了画面的影像张力,主要表现为,对奇观展示和“触觉式”感知真实这两种不同的美学追求。为最大限度地向观众展示通州的魅力,该纪录片以全景描绘的方式,通过航拍、延时、水下摄影等多种拍摄手法,展示通州历史文化遗迹和当代城市体系,以恢弘壮阔的视觉语言,诠释了通州作为京畿重镇的重要地位,以唯美的镜头充分展示了“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文化发展脉络。
《这里是通州》虽然采用传统纪实的手法开展内容的叙述,但是其内容中选择的是通州老居民中具有代表性人物的生活故事,通过采用特写记录的手法,从人文故事的角度向观众讲述通州的历史变迁。通过采用通州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多维度的深度对话方式,实现对运河文化的深度挖掘,为观众呈现出最原汁原味的通州故事。纪录片中还精选了一批与通州有关的文物,用实物说话,让观众可以更直观地看到、看懂通州[6-7]。
从艺术创作方面的创新而言,《这里是通州》利用全景描绘的方式,创新性的将实景拍摄与3D特效制作等电影手法有机融合,并采用水下摄影、延时摄影等新颖的艺术手段,精准展示通州历史文化遗迹与现代城市体系交融同辉的状态,深刻系统阐释城市副中心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作为京畿重镇的重要地位,以及“蓝绿交织 水城共融”的发展前景。通过利用多种先进拍摄手段,其实际上不仅仅是该纪录片的重要创新之一,这种在拍摄纪录片上进行手法上的创新不仅将通州事、通州人搬上荧屏和银幕,也体现出了通州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通过创新纪录片形式,有效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引导更多观众了解通州历史,甚至激发他们进一步的自发探索欲望。
值得关注的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创新,不仅要做到与编导、摄像、后期、播出、广告、宣传等各部门的沟通协调,还要做到基础工作准确无误,实现在节目内容和技术指标上都零错误率,安全送播。
六、结语
一档文化类节目其社会效益体现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其传播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对于文化事业的推动,对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力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价值。《这里是北京》栏目通过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从更加新颖的角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北京,特别是利用多种创新手法,将一个个故事内容以新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作为一档电视栏目,《这里是北京》不仅仅是立足于北京的本土节目,该栏目也从一个个历史故事等文化符号中,向更多的观众传递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将其视域拓展至更加广阔的领域。从节目层面而言,其锐意创新的手段。彰显出北京这座古城的文明血脉和文化内涵,这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创新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参考。提示只有从创新的角度进行节目制作,才能够在保证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质量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