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车间现场作业风险及管理措施
2021-11-27刘晓旭
刘晓旭
(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江西景航航空锻铸有限公司生产保障部,江西 景德镇 333039)
引言
机械加工车间的具体工作开展中,加工作业侧重点的差异意味着现场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也有所不同,结合具体的管理工作内容和侧重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现场作业的管理工作是取得更好地现场管理效果,体现出管理工作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在风险防范的工作中,当现场参与一线工作的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步掌握了科学的风险防范方法,才能同步保障其自身以及生产作业的安全。
一、机械加工车间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要意义
基于机械加工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应用的精确性要求,需要作业人员结合不同的加工工作任务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确保加工工作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得到全面保障,风险防范工作开展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确保加工工作的开展合理有序地进行
机械加工工作进入到车间工作环境中时,也会对具体的加工工作开展在技术应用的规范性和生产作业的连续性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若在具体的加工作业工作开展中出现了安全方面的问题和风险,则意味着精密性要求较高的工件加工工作在具体落实环节会出现一些实际问题,这不仅影响整个加工作业的推进效率,对于整个车间的工作开展质量也会同步造成影响,且这种影响在范围和严重程度上都是相对较高的[1]。只有先基于加工作业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进行防范和杜绝,才能确保具体的车间加工任务顺利推进和开展。
(二)保障生产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机械加工车间中的风险具有多样性,其引发原因也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就更为重要。长期处在车间复杂环境中的具体一线工作人员若没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则其人身安全随时可能受到不利影响。这不仅会降低技术人员参与生产作业的积极性,也是整个车间加工作业质量和相关保障工作缺乏有效性的典型体现。当相关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自身针对生产作业中的安全问题引起充分地重视并能够采取措施对可能出现的威胁其人身安全的因素和问题进行观察和杜绝,其个人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力度就会显著加大[2]。
二、引发安全风险的主要原因分析
在机械加工车间的常规环境中,存在人员、设备和客观环境三方面元素。不同的元素都是可能造成安全风险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风险的引发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人为因素引发的安全风险
所谓的人为因素,是指由于作业人员自身在技术水平和思想意识上存在问题和不足,导致其在参与车间的机械加工作业时出现操作规范性不足以及个人缺乏安全防护意识的问题。在操作规范性不足方面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作业人员由于对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操作方法缺乏掌握应用的能力,因此,其在参与机械加工车间工作的过程中存在凭个人经验参与工作或者出现误操作但个人缺乏辨别能力的问题,这种问题不仅会影响具体加工作业的效果,还有会对作业人员自身的人身安全造成直接的危害。关于思想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是指作业人员由于对于安全问题的危害缺乏正确地认知,导致其在参与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出现未能及时按照防护要求佩戴护具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发生,不但影响严重程度高,也会对车间同班组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造成直接的影响,进一步对整个车间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造成负面影响[3]。
(二)设备因素引发的安全风险
设备因素的安全风险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机械设备在运行中发生故障导致的安全风险,二是在细节的辅助加工环节由于所选择的加工工具和小型设备在质量水平和应用中的环保节能效果不达标导致的设备安全风险。这种风险的产生与管理者在设备购买的环节缺乏对设备质量的重视和筛查力度以及设备本身在实际运行中出现故障的现象有直接的关系。这类风险有一定客观性,更侧重于通过管理和控制工作的开展达到杜绝风险的目的。比较典型的设备风险包括了机械加工作业中所需要应用到的起重设备以及热加工处理中起到校正作用的压力机械设备出现功能发挥异常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设备作用的正常发挥,对于具体操作应用设备的人员来说,也有可能对其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4]。
(三)环境因素引发的安全风险
这方面的风险引发原因与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态度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基于机械加工车间的管理工作对具体的工作质量和工作环境稳定性的要求,更需要管理人员结合机械加工车间所开展的加工作业内容类型针对生产作业的周边环境做好监督和控制工作。例如,待加工零件在生产作业现场混乱堆放,缺乏有效定置区域的问题,或者部分机加后废料的处理未能按照环保要求落实处理工作流程,都会导致生产作业的基础环境在稳定性和科学性上受到影响。若管理人员未能做到针对这些实际问题采取针对性地措施进行风险的规避,这意味着环境因素可能造成的风险和影响会表现出典型的持续性,且随着风险的持续存在,风险可能造成危害也呈现出逐步加大的特点。
三、针对安全风险进行防范管理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文的叙述可知,安全风险的防范工作需要结合现阶段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和风险类型采取针对性地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针对性地管理控制措施是发挥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前提,下文结合具体的风险引发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性措施。
(一)重视人员培训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生产作业中具体的参与人员是维持生产作业正常进行,并且降低自主作业风险的重要因素。人员的培训管理工作中,应当首先从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的角度入手,由管理人员进行组织,通过引入一部分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和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的安全管理岗位工作人员,比如企业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或车间技安员,面向生产作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教育,使其首先从思想层面上认识到安全保障在生产作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5]。随后进一步通过生产作业中的技术能力提升和完善确保掌握不同生产加工生产任务背景下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操作方法。例如,在机械加工中的热加工环节,其技术要点就在于对于热加工的温度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另外,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则在于针对热加工的程序和辅助设备操作应用的合理有效控制。工厂或企业应当分别从人员的思想意识以及工作技术能力两方面入手加强培训教育和管理,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而在安全防护意识方面,管理人员则应当侧重于监督参与一线生产作业的工作人员在参与生产加工工作的过程中做好个人的防护,提升生产作业中的操作规范性,减低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问题的发生率。
(二)加强设备应用控制,降低设备应用风险
针对设备应用的整体过程加强管理和控制力度的侧重点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进行。一是在设备投入应用前的采购和试运行环节,管理人员应当与采购人员进行充分协商,一方面结合不同的生产作业任务采购合理有效地设备类型,一方面针对采购环节中的设备质量控制和检验工作提升重视力度,确保在设备大批量采购或投入应用前首先针对其基础质量进行把关,避免由于设备本身存在的质量问题影响其进一步投入应用后的效果[6]。另一方面,当设备投入应用后,管理人员应当针对设备应用的整体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尤其是针对设备操作中的中间废料处理环节,要重视加强处理技术的合理应用,融入一些具有环保效果和先进性的废料处理技术和环节,确保设备投入应用状态时维持在一个合理稳定的状态下,且中间环节的废料处理工作也能够稳定有序地进行。提升设备应用的实际效果和针对性地环保效果。最后,设备应用中的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还应当从设备维修角度出发提高重视力度和管理人员的监管落实水平,针对性地培养一部分专门从事设备维修工作的技术人员,通过及时匹配开展检验和维修提升设备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减低由于设备因素带来的安全风险发生率[7]。
(三)加强现场管理力度,规避环境风险因素
现场管理是指管理工作人员针对车间实际作业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所开展的管理工作。这种管理工作有较高的实时性特征,是对现场加工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和管理的一项专业工作内容。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思维灵活性和方法的科学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本文探讨的机械加工车间生产作业的工作开展角度上来看,具体的管理工作侧重点包括了针对现场生产作业中部分操作环节在执行中的不规范问题进行观察和管理,及时通过纠正操作人员的操作方法和流程达到提升安全保障系数的作用。另外,基于环境的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应当重视针对现场环境本身加强监督和管理,提升作业环境的安全性。具体的管理工作内容包括了原材料的合理堆放,不同类型辅助工具设备的管理和检验工作等。这些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是为了给生产作业中的具体操作环节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科学有效地管理及时杜绝现场环境中隐藏的风险和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出管理工作的作用[8]。作为参与现场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人员,自身应当积极从自身的实际工作开展角度出发,积极总结个人工作开展中的经验和问题,站在传统的工作开展管理制度框架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现场管理细节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要点,为有效预防风险的发生提供支持。
四、结束语
机械加工车间这一工作环境危险因素较多,因此安全风险的规避和控制是这项工作具体开展中应当充分重视的问题。管理人员可通过提升人员安全防范与控制能力、提升针对设备的管理力度、加强现场管理的有效性达到充分规避加工作业风险、提升机械加工车间作业质量的效果,为最终取得符合要求的加工处理效果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