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同的医学人文素养培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1-11-27李晓李宝琴李昂刘畅
李晓 李宝琴 李昂 刘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016 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八章《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产物,它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1]。精湛的医学技术是治疗疾病的基础,而真正提高医疗质量的却是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和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健康中国战略的最终落脚点是“人”这一主体,医学人文素养也是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关切与尊重[2]。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民群众对于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和健康养生越来越加重视,对社会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与期望逐步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状况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不仅体现了医疗服务的人性化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对医患关系具有重要影响。目前的医患冲突、信任危机、医生收取红包、重医学技术而不重人文关怀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患者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感[1]。因此,培育和弘扬医学人文素养以适应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改革发展需要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2]。有助于医务工作者形成积极的思想道德风尚;也是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当前医院管理中人文素养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一些医务工作者受到“拜金”思想的影响,淡化了医务工作的神圣职责,导致行业风气不正,医疗纠纷频现。众所周知,医务工作者良好的医德医风同患者能否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密不可分,它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及时就医、能否得到最正确合理的治疗,关系到医患之间是否和谐有效沟通,同时也关系到医院能否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否长远发展,甚至能够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能否取得成功。当前医院人文素养和医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医德失范确有发生
在当今医疗市场完全开放的状态下,各个医院都将医疗任务作为科室、医护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并且依次为依据发放医护人员的薪金,部分医院分配机制缺陷,内部的竞争和奖惩制度不完善,使得一些医务人员在利益面前,扭曲了价值观,在工作时只追求经济效益,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一些医生在医治过程中,往往淡化病人的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患者的心理感受,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心理安慰,也使得患者与医生之间产生疏离感,造成医患关系的不和谐。
(二)医疗制度不健全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曾经感慨:“医院本应该是一个充满了公益气息的机构,但是却因为相关体制的缺失,导致患者不信任医生,医生只关心自己的收入”。医疗制度建设不完善也是医学人文素养建设和医德医风出现问题的原因,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管理多是以规范、纪律管理为主要内容,而没有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面,其效力有限,适用范围狭窄。由于其效力和适用范围的限制,使得医疗机构现行的管理制度在内容和手段上,无法对医学人文素养和医德医风建设发挥强有力的推动和监督、管理作用,在医务工作者做出违反医德医风的行为时,医院往往只能进行道德警示,最多只是行政方面的处理;这种对医德医风失范行为的无力度处罚,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纵容不良行为,使医院管理难上加难。
(三)医学人文素养培育不完善
“我国的医德教育由于起步晚、资源有限以及本土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方式到内容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与不足。[3]”目前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医学人文素养培育长效机制,缺乏专业的教育人员和相应的部门管理,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方面也很局限。通常表现为:医学人文素养培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质性教育内容,使医学人文素养培育流于形式;教育对象单一,部分医院只对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医学人文素养培育,而忽视其他辅助科室;还有的医院只对本院正式医护人员进行医德教育,忽视进修生、实习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培育。
二、认同理论融入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对医务人员进行现代医生人文素养培育既需要完善医院在医德建设中的领导机制,也要从发挥医务人员的主体性作用出发,不断激励医务人员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修行。认同从社会性方面来看,被认为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4]。根据认同理论的内涵和规律,从文化认同、职业认同、组织认同和社会认同四个方面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学人文素养培育,通过将认同理论融入医德建设中,探索提升医学人文素养的有效实践途径,提高医疗卫生工作队伍医德的整体水平。
(一)文化认同是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思想基础
根据文化认同理论的内涵和规律对医院医务人员进行中国传统医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古希腊思想家德漠克利特说过:“对善的无知是犯错误的原因。”这句话意即美德出于有知识,德出于无知[5]。通过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文化认同教育,帮助医务人员树立医德信念。中国传统医德文化,以病患为中心,其尊重病患的尊严、维护病患的利益,注重对病患的关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医院职能部门在医务人员入职时就必须将“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纳入医务人员的培养体系中,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医务人员对中国传统医德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自觉地将专业技术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促进大医之德的建立。
在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具体实践中,可通过多种形式对医务人员宣传人文知识:建设传统文化墙,创建良好的人文素养熏陶氛围;举办传统医德文化专题讲座,让医务人员了解古代文化;举办中医经典朗读,体会到人文素养的博大精深,提升文化自信。
(二)职业认同是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观动力
职业对于个体进行自我定义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职业认同感高的医务人员,大多会爱岗敬业,恪守执业准则与职业道德,在本职工作中,也会尽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可以说,医务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程度,直接关系到对病人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因此通过职业认同教育,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促进医务人员将对医护工作的认知、情感、信念和意志的内化于心,培养医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同时,通过吸取其他优秀医务工作者分享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认同感。医务工作者,必须在主观上保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责任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初心,与个人职业发展理想目标紧密结合。
(三)组织认同是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保障
医院的组织认同在职业认同与个体行为中具有中介作用,可以调节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和工作体验。如果医院人员本身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医院又能创造公平的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资源、激发其工作热情,那么医务人员对医院的归属感和组织、职业的认同感也会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应发挥医院在医学人文素养培育中的引领、监督、评价作用,完善医院管理,将医德医风纳入到考核指标中,并通过量化考评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另一方面,全面了解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及时开展心理疏导服务;通过医院管理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引导。此外,还可以对医务工作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如人文沟通技能、仪容仪表和文明服务规范用语等,促使医务人员对卫生事业发展建立职业归属感,并增强认同感。
(四)社会认同是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支持
医护工作,救死扶伤,职业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然而,在长期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却“白璧微暇”,一方面由于公众在对医患双方的认知中,默认患者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医患双方矛盾中,自然同情“弱者”;另一方面,一些媒体为了突出新闻热点,博取关注,不实报道医患双方矛盾,致使医务工作者染上恶名。病患的不理解、不信任,伤医事件频繁出现,新闻媒体的不实报道,导致部分医务工作者自我社会认知降低,工作幸福感和职业认同感下降。医务工作者的个人道德理性、意志和能力是有限的,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学人文素养培育应从社会环境出发,一方面,政府应调整政策导向,加大经济投入,合理配置资源,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加强医务工作者职业保障;另一方面,医院应开展社区义诊、网络诊疗等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增加社会辐射力,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度。
(五)自律他律结合共同推进医学人文素养培育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简单地说只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人文素养培育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医学人文素养培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一种较为有效的制度体系,并使这种制度体系根深蒂固以建立习惯。医院医德建设管理部门,可将文化认同、职业认同转化为医务人员自身医德建设的内在动力,通过自律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同时也需要医院和政府部门发挥引领、支持、保障、监督作用,通过他律完善医院医德建设体系。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实现医学人文素养由“灌输”教育到“养成”教育的转变。灌输教育或管理,只能触及一些外在的较为显性的问题,而养成教育机制则是一种发至最深层的管理方式,效果会更加明显。将医学人文素养由“灌输”向“养成”转变,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能动作用,自觉地提高医德素养。
结论
知识经济背景下,以认同为视角进行医学人文素养培育问题的研究,根本目的在于探索提升我国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本文以认同理论为视角,将认同理论的主要分类与医学人文素养培育有机结合,从文化认同、职业认同、组织认同、社会认同角度,进行最深层管理方式的建设,医务人员他律和自律相结合进行医学人文素养培育,以提高我国医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养以及医疗事业的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