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思考
2021-11-27张磊
张磊
(新疆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2017 年2 月,教育部在高校启动“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任务,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工科强调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足、创新创业能力强,具备高素质、跨学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通过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搭建,培养学生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技术的革新速度十分迅速,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创新能力与人才之间的竞争。在新工科的背景下,高校不仅要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加以强化,还要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技能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能够为学生实践和认识理论知识,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将更多创意与创业思路,达到创业孵化的效果。我国大学生创业孵化的效率并不高,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缺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难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吸收和掌握一些创业信息和资源,会影响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了更多学习交流与创新实践的机会,延伸大学生的创业领域和视野,激发出大学生更大的创新创业的热情,推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和提升。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符合新形势下高校育人工作的要求,高校除了要教会大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和改进技术方法及工艺,推动新技术与新模式的发展。目前,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性还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和高校的教学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距,企业招聘中认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专业基础不扎实和知识面狭窄。为了进一步满足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的建设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搭建的现状
高校新工科建设实施以来,经历了了解、落实、沉淀、深化的过程。大部分高校存在新工科建设同质化现象较普遍的现状。高校发展的定位不明晰造成了大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一般、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就业同质化的情况。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在发展定位不清晰的问题。高校教学没有针对性、对企业生产环节适应性不佳、行业对接能力缺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无法实现。
(一)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足。造成了大多数企业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层次较浅,落到实处的合作不多。高校对实践环节虽有学分要求,但具体分配到项目及实施方案过程中实践教学经费、时间及场地等保障却并不充分,实践教学大纲与内容的安排都明显滞后、脱离实际,人才培养效果不佳。多种原因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根本上的锻炼和有效提升。
(二)高校师资力量薄弱。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激增的局面,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素养对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具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多数高校教师并没有深入企业的一线的工作经历,很多新技术与新工艺与社会需求脱节,影响到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同时,存在多数老教师的教学方式固化,将理论知识教学作为重点,对实践应用倾注的教学时间比较少,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案例教学较少,大学生在课堂中很难学习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能力,造成大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影响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大学生实践资源比较单一。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寻求更多实践的资源并为学生构建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但目前大学生实践的资源依然比较单一,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停留在表面,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地实施;多数高校将实践课程安排到学生临近毕业之际,通常选择在大三、大四安排学生进行实习,低年级大学生的实践主要以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与观摩,时间和机会比较少,学生难以参与到实际操作和应用中,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存在形式化与盲目化的现象,实践效果欠佳。
三、构建高校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措施
(一)设立高校创新创业奖励。建立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完善资助保障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一。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奖励,激励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支持大学生创新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搭建创新活动竞赛平台,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创新活动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高校大力支持大学生参与国际、国内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教师指导、实验设备、场地及相关耗材,通过竞赛鼓励大学生创新活动,引导大学生开展相关学科领域的探索与创新。
学生参赛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进行文献搜索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方案,进行验证形成可行性报告等方面的学术基础,通过参加竞赛,帮助提高大学生的主动参与科研意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设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教育课程。通过在高校开设生动、有趣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让学生能够体验到科创的魅力,掌握科技前沿的知识、资讯。针对不同的年级,开设涵盖通识教育、普遍性教育等不同层面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对于有意愿进行创新创业的低年级学生,鼓励其参与校级学科交叉的科研育人项目研究,由导师或专业的创业指导人员进行辅导;对于愿意进行创新经验分享的高年级学生,鼓励其将自身选题进行学生间的交流互通,实现资源与知识的共享,通过SYB 等创业课程的形式,锻炼高年级学生的逻辑严密性和表达表述能力。
(四)共建校企合作创新基地。搭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在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实习实训。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是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建设的平台,是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成效的关键。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从部署到生产实际一线,参与实际项目是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硬件,在相对集中的实习时间内,参与实际工程的相关工作,有效提升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平台高效运行的软件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软件包括“双导师”标准化管理,灵活运用个体负责、多人协作、实习小组任务模拟等方法。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研究的舞台,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合作机会,以丰富的实践经历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四、对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建议
(一)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作为目标。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原则,强化多学科的横向联合,加强学科知识的相互交叉和渗透,逐步完善课程体系的改革。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跨领域、跨专业课程。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交融。开设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创新型和设计性的实验和实训课程来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障碍,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利用校内优秀教师、杰出校友、业界领袖和创新创业成功人士,共同组建一支学术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的结构和水平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科研水平、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选拔具备一定的工程背景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师来承担学生的课堂教学,有计划地选派教师深入企业和实践基地,参与科研项目合作,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成效。新工科建设的教育模式也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学模式必须由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授方式逐渐转向为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以确保毕业生能够满足企业与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对案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为途径,围绕案例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通过各类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达到启示学生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思考,掌握原理和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和评判,学生讨论并发表见解,最后得出结论。通过案例教学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改进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评价环节。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的评价不够全面,影响到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难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与问题。实践评价是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具体的创新内容、创业项目、创业设计以及创新成果等方面的综合性的反馈与评价。通过实践测评,能够帮助大学生找出在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指导和自主探究等方式,弥补不足和缺陷,进而呈现出最佳的创新创业内容。因此,学校应结合创新创业的实际,改进实践教学评价环节,将教学和实践的各环节融汇,结合口试、笔试、项目操作、实践成果、创新设计等方式,对大学生表现、能力等进行评价;同时将过程动态纳入评价中,结合企业评价,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
在新工科背景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工科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促进学生在掌握前沿工程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发展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团队能力以及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搭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形成形式多样的新型大学生创新实践体系,形成良好得大学生创新实践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