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融合研究

2021-11-27牛燕斌

魅力中国 2021年27期
关键词:契合点视域哲学

牛燕斌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引言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进行有效结合,是我国学术界长期研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吸收我国多年来的社会发展经验,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融合,希望能够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建设中的有效应用,结合我国的发展国情,制定出科学的社会发展规划。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民族化的表现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有效应用,需要融合中华民族典型的精神文明风貌以及独具中国特色的行为风格,使马克思哲学内容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的礼仪习惯,并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翻译的过程中,通过中国独有的语言形式,对其主要内涵进行充分体现。我国始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融入中国的发展概念,并结合中国特殊的民族文化特色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以及语言风格表现,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在中国的宣传与发扬,保证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应用。

(二)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体现

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需要努力寻找马克思哲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间的契合点,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结合儒家经典文学理念,并始终坚持变革与创新。这一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同一性,是推动二者之间视域融合的前提。

(三)马克思主义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经历长时间的发展和创新,已经形成了独具中国文化内涵的思想体系。儒家传统文化与当前的时代发展有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从整体思想观念来看,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一部分优秀的思想精神,能够与当前的时代发展特点相契合。例如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持续发展理念,这些儒学内容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性意义。因此,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制定中国未来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合理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教育资源,这是构建和谐统一社会环境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需要吸收的优秀思想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结合大量的理论数据,从政治社会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需要结合历史发展,从文化精神的角度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分析,两者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式和分析路径,因此想要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首先需要明确研究方法与分析路径之间的差异性,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两者对现代化社会建设的影响。

(一)从理论视域进行两者之间的融合分析

理论界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效融合的研究分析,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需要结合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实际应用的文本信息,找寻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这种研究方式要以方法论为基础,结合多方面的经验理论进行研究探讨。从主观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需要结合两者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实践情况,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整个研究过程要以生存论为基础。方法论需要从辩证的角度,正确看待两种文化内涵所具有的契合关系,这种研究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将同一研究主题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分析阶段,首先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点,从大量的文本实践中,找出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许多专家学者在进行两者之间契合点研究的过程中,缺少对中国社会现实发展问题的重视,将原本需要以实践为核心的指向性研究,逐渐转化为课堂教学般的理论学问,试图在大量的文本文献中,找出恒久不变的客观性意义,这种研究方式过于极端,很容易陷入两者之间相互论证的传统研究程序中,与现实社会发展条件脱离。

(二)从实践视域进行两者之间的融合分析

学者应从实践的角度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效融合的分析研究,打破传统唯心主义观点的理论视域局限,坚定维护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唯物主义思想。结合当前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过程中,要努力地寻求客观真理,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分析两者之间的层次结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融入儒家传统哲学观念,让一切发展战略的制定,都蕴含着中国哲学智慧,详细论述社会建设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基本矛盾,并探寻正确的发展方向。在摒弃西方唯心主义诉求的同时,打破传统实践视域发展局限,从生命伦理的角度,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路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启示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想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要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主义观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坚定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形成具有鲜明时代性、社会性的文化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早为西方发展理论,其在中国得到有效应用后,开始融入民族性、继承性的发展特点。因此,相关学者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角度,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契合点,避免形而上学错误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与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还需要借鉴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创新传统的思想教育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时间的调整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观念,例如对一部分传统文化过分地认可和否定。人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参考社会主义先行者们的思想内涵,为今后的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奠定有力基础。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不仅需要对文化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制定明确的文化精神优劣鉴别标准,并结合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需求,对一部分文化内容进行批判;同时要继承和弘扬与当前时代发展特点一致的优秀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变革与创新,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可通过新媒体时代的大力宣传,实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一是该抛弃的坚决抛弃。继承、吸收,必须以可供今用为标准。儒学中的不少东西,是我们无论经过怎样的改造都无法吸收的。比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礼纬·含文嘉》)。在干群平等、父子平等、夫妻平等的时代,这些东西已经完全失去存在的依据。倘若有人在今天倡导这些陈腐的伦理教条,必然遭到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妇女的坚决抵制。又如“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这样的认识和主张是与当今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根本不相容的。又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父子互相包庇,哪里还有什么正直可言呢?在全党全国反腐倡廉的今天,我们怎能提倡这样的道德呢?

二是要把握儒学的历史嬗变。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儒学已经成为一种庞大、芜杂的文化体系。只有把儒学嬗变的历史搞清楚,把儒学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表现形式搞清楚,我们才能在批判地继承时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比如孔子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虽然强调君臣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对待关系,但是以君为主。到了孟子那里,位置便倒了过来,变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那么,哪一个更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呢?显然是后者而非前者。《礼记》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也说他绝不是一个“系而不食”的葫芦,可见早期儒学并不否定人的正当欲求。殊不料到了南宋的理学那里,却提出“革尽人欲,复尽天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之类的反人性主张。那么,哪一个更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呢?显然是前者而非后者。再如儒家讲“孝”,可是在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中,竟然树立了郭巨“埋儿奉母”那样的一个典型,从而把“孝”推到残忍的极端。对于儒学的这些发展变化,我们或是或非、或取或舍,是应当做到胸中有数的。

三是要历史地看待不同时代对于儒学的不同态度。儒学是一家入世性很强的学说。列宁告诉我们:“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①19 世纪末,康有为为推动变法,附会儒家的公羊学派,力倡“通三统”“张三世”之说。所谓“通三统”,就是说夏商周一脉相通。新朝受命,只改变服色(实即姓氏),而不改变前朝的道统,同时还对前朝实行保其嗣、封其国、存其礼的政策。用董仲舒的话说,就是“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春秋繁露·楚庄王》)。所谓“张三世”,就是说人类社会演进遵循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的顺序。据乱世尚君主,升平世尚君民共主(君主立宪),太平世尚民主。人们要用和平的方式,促使人类社会依次进化,最终实现“政府皆由民造”的大同世界。康有为说,所有这一切,无不出自孔子在两千多年前的精心设计,孔子就是一个“素王改制”的改革家。很明显,在敬天法祖的古老封建国度里,在“纲常名教亘古为昭”的思想文化氛围中,在守旧势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用“通三统”“张三世”的温和理论推动资本主义性质的维新变法,相对来说,可以减少一些社会阻力,也更容易被最高统治者接受,因而它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积极的、进步的。

(四)结合中国现实处理两者的发展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发展,都需要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结合当前的时代发展特点,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要求。人们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所产生的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有效调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不能片面地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正确认识到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对立关系,不能一味地进行传统文化批判,也不能片面地进行传统文化继承,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发展原则,构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精神理论。

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融合,首先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方式以及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传统文化内涵,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角度,明确两者之间的融合方向。

猜你喜欢

契合点视域哲学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菱的哲学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寻找知识“契合点”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小包哲学
广告翻译探微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找到大学英语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契合点,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