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及有效性策略研究

2021-11-27肖灵

魅力中国 2021年32期
关键词:维度辅导员心理健康

肖灵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重庆 402760)

一、研究背景解读

随着人本思想和人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已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并作为一项需要长期落实的战略性工作被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而大学生在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之下,心理健康问题仍然不可小觑,且这一个群体大多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缓解和根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素质培育意义重大。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以更加贴合高校实际情况,更加贴合学生心理情况,更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及有效策略开展各类活动,业已成为高校辅导员的重点工作之一。因此,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以及有效性策略研究是十分值得投入精力的重点课题,也是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的长期任务。

二、相关文献资料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推进,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已做出了努力,并在不同的方向和维度上有所突破创新。

陈旭,张大均[1]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中概括性的确认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维度的五大基本环节,包括确立自我认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沟通交流,以策略为导向发展行动,反思错误内化素养进行更高阶级的提升,最终形成品质等级的心理素质,这一理论对当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形成大有裨益。

刘翔平,曹新美[2]等则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学科渗透,他们指出,在心理健康教育转折性变革的关键时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人群赋予积极正向的心理取向,是更高标更高效的时代诉求,这一理论为国内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并以一种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高瞻远瞩的态度,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审慎管理,同样值得借鉴。

庄超,吴迎雨[3]等则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总结归纳出一套比较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程,在实践维度上具有较大意义。

三、国内教育模式

当前国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工作基本分为三大模式,以下从不同的维度对国内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在客观概括现状的基础上予以简单评析:

(一)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多为辅导员在观察到学生有心理问题出现趋势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开解疏导工作;或者是心理辅导老师对前来咨询相关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的辅导和心理疏解工作。国内所有高校都开设有心理咨询室,并且辅导员和教职员工也会不同程度的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接受相关培训,学习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论和方法,总的来看普及程度较高。这一模式的优点非常突出,在于他能够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个人心理问题进行排异解难,寻找根源,解决效率较高,教育效果明显,学生在接受到辅导员或心理老师的安慰开解后会有即时性的正向心理反馈,并且专业性的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让学生更快速地走出情绪孤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但客观来看,国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率仍然停留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部分高校心理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养有一定缺失的现状仍然存在,而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更加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教学理念,能够以更加专业标准的态度和方法去帮助学生,这是这一种模式始终无法得到大面积推广和全方位普及的关键,从这一维度来看,国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任重而道远。

(二)一对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这一种模式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以不同的主题模块和不同的活动目标为导向,在高校众多以班级、专业或学院为单位开展,活动形式涵盖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相关主题答题竞赛,海报设计等多元类型;活动主题涵盖大学生情感问题,学业问题,工作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多元维度;活动目标包括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全三观体系,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形成系统,客观的认知等多元方向。这种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点在于性价比,以更少的时间和精力换取高校学生群体在更大范围内的心理健康认知进步和教育落实,从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基础维度的开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对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心理教师的专业度和学科素养的要求并不是非常严苛,准入门槛相较而言也不是很高,推广成本较低,推广效果显著。但是这种模式在客观情况中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病,由于研究主题宽泛,辅导对象较广,一对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针对性的、细化性的或者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在实践层面上有所缺失。

(三)多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当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度足够完善,对其重要性认识足够客观时,如果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已经存在向社会寻求积极帮助的趋向,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多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父母,朋友,老师,医生等等不同类型的人际交往关系,也会在这个时候以不同的方法展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重新塑造积极正向的心理反馈,从而重新达到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这种模式是最有解决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向,但同时对于时间和精力的耗费也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多个维度必须互相配合,做好沟通,形成合力,锚定目标,尊重专业医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建议并严格落实,尽量隔绝负面的外界情绪传染源,帮助学生重拾信心,这一过程可能是漫长且艰难的。近年来,国内关于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呼声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意识到了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隐患以及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重要性,这种时代大背景为多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生长发育的土壤,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各方努力的必然。但客观来说,在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多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仍然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硬件基础。

四、有效性策略

(一)提升理论工作水平: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的基础逐渐走向体系化和系统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升理论工作水平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落实,稳步推进,高效开展的重点策略之一。无论是专职的心理教师,还是高校辅导员,教职员工,社会上每一种类型的个体都应当敦促自己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无论是对自我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缓解,还是对他人心理健康安全的塑造建立,都需要建立在足够丰富,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这不仅是压力日趋增大的现代社会的客观需求,也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应当具备的精神文明素养。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根基,而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关注心理学界的前沿动态,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二)鼓励多元工作模式:不同客观状况下催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也是截然不同的,如何根据学校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拟定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向和开展方法,也是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需要重点学习和重点关注的模块。在多元的社会体系和社会文化熏陶中,我们更应当鼓励多元多维的工作模式,鼓励高校辅导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在客观评估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灵活多变的工作策略,以结果为导向,以治疗效果为最终目标,交替使用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模式,甚至也可以对当前现有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创新性,开拓性的突破发展。总而言之,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合理评估现状,巧妙采取策略,灵活多变应对,稳扎稳打推进,不拘泥于当前固有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切实贯彻人本思想。

(三)拟定落实工作流程:尽管当前我国心理教育学界各类理论专著已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相较许多发达国家来说,还有很大的可进步空间,例如,在实践层次上,结合高校的客观物质条件,硬件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个人遭遇等总结拟定出一套兼具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程,这一种类的案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所缺失,也就无法作为后续其他工作开展的借鉴。因此,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策略之一在于拟定落实工作流程,在环节中有所创新,在操作中有所突破,并结合具体的高校实践案例予以评述和分析,形成图文并茂的案例资料归入相关主题数据库中,并通过拟定具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流程的方式为后来者提供启迪,按照具有经验来讲,拟定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程,能够帮助辅导员以及心理老师等群体厘清工作思路,形成具有借鉴价值的工作模板,从而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加强反思工作内化:基于现有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案例进行反思和回顾,并精准发掘其中的闪光点和缺失点,扬长弃短,去芜存菁,根据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细节反馈调整接下来的工作方向和工作环节,从而选取更加贴合学校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模式和开展环节,这是能够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性策略。而对高校辅导员以及心理教师群体来说,适当的回顾总结自己的工作过程,能够有效促进知识内化和基础反哺,对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来说大有裨益,也是最有效率的进步方式之一。而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反思的内容包括工作开展目标的确立,具体环节的设计过程的把握和推进,以及诸多工作细节的调整等等,更值得鼓励和提倡的解决方式是在回顾和反思的形式中,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多元的形式,对案例资料进行总结,并形成系统化的细节化的,具体化的,细节化的反思材料,以方便日后回顾查看。

猜你喜欢

维度辅导员心理健康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