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探索
2021-11-27焦利杰
焦利杰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在我国高等教育前期,高校教学都是以专业知识为主,很多专业课老师认为课程应该与政治分离,因此除了思想政治课以外其他专业课教师都不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情况与我国全方位育人方针政策相违背,不利于培养全方位人才。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会议为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把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到专业课里,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可以实现核心价值观与课程的有机结合。因此把课程思政贯穿到课堂中去,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目标新模式。
一、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价值和必要性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力量,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教师通过课堂把理论知识和实践传输给学生,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个人魅力和中华优秀传统引导灌输给学生,把知行合一、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结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少年强则国强,学生背负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学生也是祖国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竞争力的核心元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同时也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必须给与时刻指导与关注,因此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把理想信念、遵纪守法、为民服务、诚实守信和爱国奉献的精神融合到课堂中去,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主体包括思政学科研究人员和非思政学科研究人员。在高职教育前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负责,与专业课教师无关,这些错误认识导致了专业思政课程教育的孤立化,使得思政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把思政和价值观元素融入到理工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成为有效开展高职教育的必要条件。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从初始阶段到深化改革阶段,课程思政的研究方面不断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定位、价值、特色等方面的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定位为实现三全育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价值导向。目前课程思政的定位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就是课程思政概念的定位,其内涵就是以课程为载体,将道德规范、理想信念等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专业和综合素质课程中。其次就是介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具有思想育人属性的课程,例如像劳动素养课或综合素质课等。课程思政的价值研究主要体现在培育全方位人才,而其本身作为教育资源的载体有助于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精神引领,实现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以教育资源支撑教育价值实现理想与信念的价值探索。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特色研究主要致力于挖掘学科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以科技活动为着力点强化人生观、价值观,以思政教学资源和思政元素启发科学思维,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命感和责任感。
课程思政是我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高校课程育人,提升价值理念的重要教育改革措施。思政与专业的深度融合应从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素养为着力点,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育德和育才的有效统一。
三、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
课堂是育德育才的载体,通过优化教学资源把思政要素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实现课堂育才和育德的融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仍面临很多问题。
(一)缺乏认识性
高职院校前期的教育探索实践中,认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无关,思政教育应该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负责,专业课只负责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高职院校在早期的课程思政建设中缺乏认识性,把思政元素牵强的套入专业课程中,虽然强化了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忽略了专业课的教学特点,最终把专业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
这些错误认识导致高职教育前期发展缓慢。
(二)缺乏思政知识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但是一些专业课教师没有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缺乏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支撑,又不懂教育方法,导致思政教育能力不足,不能高效的给学生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不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三)思政元素的形式化
高职院校前期的课程思政探索中出现了思政教学的形式化,只要指的是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关联不够,或者是硬把两者凑在一起,最终导致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缺失。
(四)缺乏创新性
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德育资源的匮乏,导致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仍不充分,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性非常滞后,仍旧需要改进研究方法,完善研究体系。
(五)缺乏有效的课堂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前期的探索研究中采取的是显性教学法,就是把课程中的思政内容挖掘出来进行讲解,没有讨论,没有实践,没有评价,导致学生体验过程不佳,不能充分实现育德功能。由于缺乏有效的价值引领,与课程思政的教育初心相违背,并且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不能实现有效的育人育德目标。
四、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种教育理念,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实现树德立人的教育目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并非单独开设的理论课,因此确立课程思政的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改革思政教学方法,是将它成功融入到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一)课程建设目标
专业课的课程建设目标除了相关的课程知识和技能,还应融入思想道德素质修养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工类专业课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把相关的专业背景、工程案例、政治目标等内容融入进课堂中,同时还要把项目案例的社会核心价值以及所能带来的社会责任传输给学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达到育德育人的目的。
(二)挖掘思政元素
挖掘思政元素可以从专业课内容着手,结合教学和国家实际情况思考问题,也可以映射到社会活动中,比如多了解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分析国内外相关技术的优劣势,激励学生刻苦钻研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匠心精神”,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最终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提高政治素养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先行接触和学习思政课程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内容,具备认识社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政治和道德素养,才能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才能够在教学中做到有理有据,从而正确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理论。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是提升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稳定、多层次的教师队伍。其次是充分依托教育资源,转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最后是完善教学评价和监督管理体系,为课程改革做好服务。
(五)课程建设举措
课程建设前期需要教师团队先进行多方面的调研,包括团队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的水平。然后确定课程的指导思想,坚持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坚持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相结合[3]。最后深度挖掘教学资源,统一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评价和总结提升。
五、结语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尤其大学时期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占领思想阵地,所有师生共同肩负教育使命,全面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全面认识思想政治的引导作用,强化育德育才的思想意识,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