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视野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
2021-11-27胡笑甜申莹
胡笑甜 申莹
(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前言
脱贫攻坚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对教育系统的资助育人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对贫困学生的资助需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从本质上分析,学生资助的目标是育人,需要以完善的学生资助制度为基础,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因此,高校要重视全方位扶贫,深入理解资助育人的涵义,构建资助育人体系,扩大参与性,增强配合性,形成极具统筹特征的资助育人机制,发挥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支持作用。
一、正确理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涵义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基于国家政策体系下形成,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扶持,以经济资助为主,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促使困难学生能够由获取帮助变为自助,最终为社会培养更多拥有健康身体与人格的人才。通过资助育人,实现了经济资助到综合素质资助的转变,这对提高困难学生竞争能力来说意义重大。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育人理念滞后,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构建
在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理念与意识的滞后。一方面,在思想引领方面尚未发挥有效的作用。结合实际可以发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心是经济帮扶,避免家庭困难学生因经济原因而失学。但是,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资助育人如果仅仅强调经济帮扶,那么将会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正是思想引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经济资助的依赖性过高,不利于其综合素质培养,导致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严重匮乏;在资助教育工作中,综合素质培养的措施不到位,使得困难学生很难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在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经济资助与思想教育的分离是突出问题,而综合素质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人格塑造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二)资助育人工作缺乏科学的人员结构,管理机制不健全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极具系统性与复杂性,校内与校外机构较多,参与人员复杂,整体工作的推进离不开彼此的协同与配合。但是当前,资助教育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更多依靠的是辅导员,存在频繁的人员变动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资助育人工作盲目开展资助性事务,忽视资助育人探究,很难有效发挥整个资助育人工作的整合优势;而针对资助育人工作人员,目前尚未构建科学的考评机制,更多关注的是对资助政策的领悟性、操作程序的规范性、信息准确性等问题,忽视正向激励与引导,无法全面发挥资助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资助育人模式传统单一,创造性与针对性严重不足
结合实际可以发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育人功能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创新性教育活动有限,以简单完成任务目标为方向,传统的报告会、座谈会为主要形式,整个教学模式凸显单一性,形式化严重,创造性不足。另外,鉴于困难学生在生源地区、环境以及教育程度方面的差异,其在思想、能力方面必然具有不同的诉求。但是,高校对这一问题缺乏重视,尚未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
(四)资助育人方法缺乏创新,资助育人工作效果不佳
目前,高校资助育人活动的核心为诚信、励志以及感人教育,其主要活动形式为社团活动、班会以及征文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活动流于表面化。从效果上分析,尽管活动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氛围与影响力,但是,其后劲不足,影响时间有限,尤其是跟踪与评估的缺乏,影响育人工作预期目标的实现效果。另外,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其心理相对脆弱,传统育人模式很容易激发起抵触情绪,影响其参与的积极性,与育人目标相背离。
三、脱贫攻坚视野下如何加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一)扩大参与主体,树立全方位资助育人思维
首先,扩大资助育人参与主体,构建全员育人思维,发挥整合优势,共建育人合力。也就是说,在发挥高校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入社会以及家庭资源。学校的任务是进行统筹规划,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高校要发挥不同岗位、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将教学、管理以及服务作为育人的主要领域;对校外资源进行挖掘,与校友、企业等保持联系,搭建平台,将资助育人与社会实践相融合,为学生创造更多拓展眼界、提升素质的机会;除此之外,为了将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要真正关心学生,走进其家庭,与家庭保持积极联系,明确学生真正需求,找出心理问题的症结,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其次,培养感恩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在以资助为基础的工作中,要培养学生感恩的精神,将励志思想渗透其中。要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借助多种教育形式,促使学生构建端正的价值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积极构建健全与完善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
首先,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中,科学完善的资助教育工作体系是根本,发挥着保障性作用。因此,要结合资助育人工作实际,对现行体系进行完善。具体讲,将校级与院级资助体系进行融合,构建资助工作交流平台,统筹宣传、团委以及后勤等多个职能部门,将其纳入工作体系之中,推动整个资助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在人员上,要最大范围扩大参与者,将院长、辅导员等都吸纳进来,以便保证整个资助育人工作的全员参与性;在内容上,要与教学体系进行融合,协助困难生构建核心素质与能力;积极进行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优化工作,保证资源投入充足,以有效地支持资助育人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构建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其次,要重视资助育人政策体系的健全,积极建立融“奖、助、贷、勤、补、免”于一体的经济资助系统。依托制度建设,促使资助育人工作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各个环节都得到妥善落实。同时,政策体系发挥依据性作用,保证各项工作有据可依。再次,针对资助工作人员,要善于对人力资源进行统筹,结合实际需求进行人员与岗位设置,构建更加稳定、经验丰富的团队,以便有效落实政策执行、心理疏导、素质培养等工作。完善的激励机制也不可或缺,将物资与精神激励进行积极结合,落实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考核,能更加有效的增强资助人员工作的主动性。
(三)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强化资助育人模式的创新与丰富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影响力不断扩大,新媒体作用发挥在各个领域,微博、微信成为高校学生获取咨询的重要信息源,凭借其较快的传播速度以及较强的交互性,对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高校资助育人也要与时俱进,积极组建新媒体运营队伍,保证其拥有较强的信息素养,技术能力较强,能够发挥新媒体作用,实现与学生更加密切的交流。依托新媒体,将资助育人工作模式进行创新,更显创新性与灵活性,强化对多种形式信息素材的有效整合,提升学生的认可度。另外,新媒体方式突破时空限制,时效性突出。通过在不同的时间段借助新媒体开展资助育人的主题活动,将素质培养内容渗透其中。在新媒体的应用下,及时传递资助育人的动态信息,营造公平与公开的校园氛围,学生参与性与交互性增强。
(四)积极构建资助育人考核评估机制,力求科学性与有效性
资助育人工作以育人为根本方向,强化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因此,要重视科学考核评估机制的构建,发挥指导性作用。在资助育人考核评估机制中,需要囊括三个方面,即宣传、日常工作以及工作效果,实现逐一细化,明确权重,实现合理与科学考评。在宣传方面,主要考核的是传统宣传、新媒体宣传等工作的落实情况;日常工作涉及的是素质教育的诸多方面,如诚信教育、感人教育、励志教育等;工作效果考察的是受助相关情况、学生的综合测评、学生心理等。
结束语:综上,随着脱贫攻坚冲刺期的到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加速发展,以创新为先导,积极探索优化发展的道路,要具备大局观和长远眼光,增强服务意识,提升育人效果,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