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方法及路径
2021-11-27崔筱婧
崔筱婧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受到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借助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锻炼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加强面对挫折的抵御能力,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真正的健康是既要身体强健,还要拥有健康的观念与思想。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是要协调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充分调动人力、财力和物力,通过借助各种有利条件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目的。深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知识,激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是衡量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标准。
我国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胜阶段,社会情况时刻发生复杂的变化,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国家的重要任务。青年一代要有理想,要注重青年人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相关教育部门颁布了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详细规划,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对具体工作展开科学的评价,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方法路径
(一)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相关师资培养。高校要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培养重视程度,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专业科学该工作体系,搭配对应考级准入制度,没有达到专业水平不准许上岗。全力打造一批专业心理学教师团队,增设心理健康教师编制,组建独立的校园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开展科学疏导,采用专业性的方法引导学生,治疗时要与辅导员建立联系,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解决自身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鼓励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仿的大学生对周围同学进行心理开导与帮助,同学校设立的专业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减轻教师工作压力,由于同学之间拥有相近的习惯、兴趣与价值观,导致朋辈心理辅导易于被学生接受,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积极性,以班级为单位,班干部为带头人,根据宿舍分成各个小分队,舍长任小分队队长,层层细分,对骨干成员的选择制定严格的标准,要挑选具有爱心、耐心、做事认真负责的学生[1]。
(二)建立动态管理模式
动态网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拥有虚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让动态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其特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拥有较强的思维逻辑性,固有的授课模式无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吸收,在课下因为不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导致研究困难。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导致健康教育管理应用技术对工作人员有更严格的要求,为提升管理团队业务能力,要在平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专业分析技能。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授课,学生可利用平台中的视频回放功能,对课上没有消化的知识点进行重复研究分析。借助动态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在高校网站上建立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平台,由校内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在线答疑解惑,这种和动态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妥善解决了学生心理咨询求助率低的现状,部分学生感觉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利用网络平台以匿名的方式进行提问,不但接受了心理健康辅导,还有效避免了个人信息的暴露。条件允许的高校可组织师资团队搭建心理健康服务板块,以便更好为学生服务,此板块的建立从心理健康教师的角度来看,不但有机会深入了解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点,还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案例的资料收集,提升教学质量,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动态网络是未来高校大学生和心理健康教师沟通的纽带。
(三)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已逐步运用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传统的授课方法难以满足日常教学需求,高校要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态与兴趣,要从原有的单一授课方式转变到多种教学方法共存的模式,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增设线上公开课、慕课等方法,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上收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趣味测试等内容,既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又补充心理知识。各院系可以按照自身的情况特征有针对性的制定各种特色课程,例如对于新生可以将重点放在适应环境与心态调整层面,大学二、三年级主要放在心理健康知识与职业生涯规划,毕业年级的学生要着重就业指导方面,便于其更好适应职场环境,评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不能只依赖于传统考试,也可运用更加灵活的考察方式,比如小组检查、实验测试等方法。学校要设置团体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以供心理健康教育所需,也可在宿舍区域设立心理服务点,能够与学生群体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高校要按照自身特征设计一套相匹配的防范措施,成立预警机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组建学生心理数据库,实时跟踪高危学生群体的动态,形成寝室、班级、院系为一体的系统,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时期。学校要与家长保持联系,运用多种处理方法构建全方位管理体系,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教师课堂引导
在学校中传递信息最为常见的方法即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做高校健康教育的教师要传授学生的而不仅仅是健康知识,还要树立健康理念,形成健康习惯。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面对面交流更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因此要将管教结合的健康思路进行大力推广,结合适当的课堂引导,教师要对学校政策进行详细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并达成共识,单纯的课堂灌输无法让其真正体会到对自身的影响,学校可定期安排一些健康交流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将理论知识转化成自身的思维理念,提高对健康的理解与关注度,尽可能配合学校管理,以实现相互促进的教育管理效果[2]。
(五)健康教育管理资源整合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高校中和大学生健康有关的部门是独立存在的,常见的包括校医院、辅导办、体育部和心理咨询中心。这四个部门将大学生健康划分为四个模块,其相互之间互不干预、没有关联。体育部主要负责对体育课程进行安排,定期展开体育能力测验。心理咨询中心负责新生的心理测试与日常的心理健康课程,并且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校医院负责组织体检与学生突发疾病的诊治,辅导办与学生的日常接触较为频繁,负责解决学生的日常问题与思政教育工作。这种分工明确的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功能,但存在着由于缺乏沟通所导致的整体健康服务效率下降。高校健康教育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的健康问题划分不可太过分明,通常一个问题的出现还会引发其他问题,因此为学校现有资源可以获得充分利用,需对其进行科学整合,统筹规划,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强化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3]。
(六)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
在管理学理论之中,非正式组织对集体目标的实现有积极作用,在学校里,学生群体中会诞生各种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是组织内的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与价值取向,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各种信息在学生群体间的传递比教师在课堂上生硬的讲解效果明显,学生之间的思想与行为易受到相互影响。因此可充分利用,保证组织领导者认可学校的健康教育管理方式,树立良好的健康习惯与观念,有利于大学生接受管教结合的理念,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结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尚且存在一些问题,在各方面面临一定困难,要尽可能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逐步健全我国健康管理模式,弥补现阶段健康教育的不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有效提升我国大学生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