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浅谈
2021-11-27叶天
叶天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一、同理心与同情心
(一)情感对象的不同
从小父母告诉我们,要有同情心。同情心是对他人处境的一种情感认同和表露,总体表现在情感层面。同理心则是指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么一看,两者好像区别也不明显。但是实际教学中影响却大相径庭。
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的学生A 此时被同学嘲笑处于低谷期,他仿佛处于一个深深的地洞中,周围一片黑暗,情绪低落不断地对自己说“我真没用。”你会怎么做?
有同情心的教师B 可能会说:“你真的好惨哦,的确很难受的!”并且可能尝试分散他的注意力,“你可以去运动一下,可能会心情变好!”这样表达虽说效果可能不错,但学生心理问题仍未解决。
而拥有同理心的教师C 则会说:“你可能不相信,老师曾经也被同学嘲笑过,这种感受的确不舒服,但你要知道这不是你的问题!”但是这样之后,能更大可能连接孩子的内心。
简单来说,就是所处情感对象的不同。同理心是把自己想象成别人(如果我是他,我遇到他经历的这件事,他会怎样);同情心是把别人想象成自己(如果我是他,遇到他经历的事情,我会怎样)。同理心与同情心的区别看似很细微,但同理心是种选择,容易受伤的选择,因为你必须找出相似地连结,找出内心能与他相呼应的情绪。
(二)所处角度的不同
我们再以刚才的情境为例。学生A 把自己困在一个地洞里面不肯出来,陷入自闭。
拥有同情心的B 所处角度就好像站在阳光灿烂下的洞口边缘,大声地对里面的A 说着:“里面肯定不好受吧,快出来吧,外面阳光多好啊,我们去玩一玩吧!”
而运用同理心的C 则会跳入洞中,跟A 站在一起,拍拍他的肩膀并说道:“我知道你的感受,周围一片黑暗,又冷又潮湿,但是没关心,你不是一个人!”
看到了吗,虽说同情心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但是所处角度不同造成的差异性显而易见。
(三)同理心的应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的确如此,教师和学生虽说都是在学校,但是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无论你再怎么优秀,孩子肯定更愿意和另一个孩子一起玩耍。就好比洞口和洞中的关系一样,但是庆幸的是,每一个教师又是从孩子转变而来的,我们曾经也是个孩子,这就对同理心的运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只有时刻不忘自己曾经是孩子,教育者才能对孩子的处境真正感同身受,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
在笔者刚参加工作时,由于小A 受到几位同学的举报:折断了班级中的植物。想到平时小A 活泼顽皮,正好借此机会,大声斥责小A,小A低头沉默不语。随后我在班级中认命了几位植物养护员,唯独没有任命小A。在接下来的几周中,我渐渐地发现小A不再活泼好动,变得沉默寡言,同学们也疏远了小A,我以为自己的教育有了效果。直到有一个放学后,我和小A 单独留在了一起,小A 看到我显得有些窘迫想要逃避,我苦笑着想要开启话题:“你看我们班级中的植物现在好多了!”,话说出口才意识到有些不妥。小A 的表情则是迅速变化,接着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滚。此时我忽然意识到我的批评根本没有站在对方角度,此时他内心是多么的委屈和孤独。而当我想要去弥补时却被粗暴拒绝。如果在一开始,我能够运用同理心,将心比心,可能结果不会这么糟糕。
二、运用同理心的困难
(一)容易让人精疲力尽
笔者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了运用困难。当我知道同理心的巨大作用时,我迫不及待想要在各个方面,每个人身上都运用它,我发觉同理心是很消耗心神的,笔者任教科学学科特点是授课班级多,周课时量巨大,与班主任不同的是,小学科每周面对的孩子多达近千人。有时就算有心,也难以做到全面了解孩子的处境。
(二)同理心是有额度的
同理心不止会消耗精力和认知能力,同理心本身也会消耗。同理心投注在工作上的越多,留给亲人和配偶的则越少。不论是对孩子、父母、领导、配偶等等,就像我们的精力一样,都是有限度的。
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往往教师子女评价他们的教师父母时,与教师班级中的孩子评价完全不同。班级孩子认为教师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但是教师的子女则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非常严厉不近人情。教师子女成了教师的出气筒。
(三)同理心无法做到百分之百
同理心要求我们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就算我们调查的特别清楚,并且跟对方有相似的经历,我们依然无法做到和对方一样的心情。就好比皇帝丧子,下面的大臣无论如何同理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没有经历难以体会,因此皇帝下令把大臣的孩子杀死,大臣也就拥有了更接近的同理心。
无论如何,同理心虽有限制,在生活教育中尤为重要。因此,我认为要明智地使用同理心。跟人交谈,询问他人感受和想法,这种方法更为简单,而不是无止境的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