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
2021-11-27恽金花
恽金花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实验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0)
规则是约束人们的行为的一种意识,给人们的行为设定了一个准则。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小学生规则意识的提高对教学的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如何提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也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所以说,在小学期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
一、当前小学生规则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小学生处在特殊的成长周期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太小,在小学生上学之前,小学生接触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小学生接触的人和事都不多,这段时间是规则意识养成的阶段,所以这阶段学生的规则意识比较淡薄。规则意识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这就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来促进学生的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学校教育更注重的是知识学习,所以在规则意识方面,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因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利益,这中间涉及很多行为,但是由于小学生不能判别这些行为,所以就会导致小学生的意识规则意识淡薄。例如,在学校教师教育小学生在路口要等红绿灯,但是其他人有时候可能就会闯红灯,而且他们也没有受到规则的惩罚。这就会导致小学生的规则意识被社会因素所影响,导致规则意识淡薄。
(三)小学教育不重视德育教育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重视,认为成绩才是体现教育好坏的唯一标准,而且由于素质教育的推行,教师的权威不断降低,导致出现了老师不敢管学生的情况出现。而且部分家长不理解老师的工作,所以就造成了教师的权威在不断下降。
二、道德与法制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贴近生活,发现规则
规则意识形成的前提,是需要掌握规则知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就是从生活事件中掌握规则知识,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让自己成为守规则的人,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遵纪守法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发现那些事需要遵守规则,在生活中做到遵纪守法。例如,在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小学生还保留着很多入学前的坏习惯,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在学习《我是小学生啦》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多次组织活动,通过活动,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明白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同时让小学生明白那些行为需要遵守,那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错的,通过规范行为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步让学生遵守班级,学校的规则,建立规则意识。
(二)创设情境,感知规则
仅仅掌握规则的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养成了解规则并遵守规则的习惯。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迅速感知和了解规则,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特点,通过积极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们了解规则,并在生活中能够积极运用,并且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规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让学生知道不遵守规则会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影响,从而让学生能够了解和避免不遵守规则情况的发生。例如在二年级的《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单元时,可以设定学生们在公共场所的场景,让学生们举例说出在公共场合上不能做的事情,学生们可以说出很多,例如不能随地大小便、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地扔垃圾等等。教师这个时候可以再询问学生:如果违反这些规则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说会造成公共场所的环境变得很差、会影响到其他人、环境差会造成疾病的频发。通过这些举例,可以让学生们对规则的理解和认同感,从而促进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总结:综上所述,当前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还需要的教学中,要加强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小学生规则意识淡薄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规则意识差的问题,这个不仅需要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对规则知识的理解和认可,还需要家长和社会参与进来,积极的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能够认识规则,掌握规则,对规则有深刻的理解,将规则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