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戏剧研究

2021-11-27李青峰

魅力中国 2021年47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戏剧民族

李青峰

(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馆,广西 来宾 545799)

引言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不同民族中,对应的戏剧风格、艺术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情况有着直接关联,地域性使得民族文化独具特色,进而影响了民族戏剧内容以及表现形式,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少数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并在岁月打磨下,使得少数民族戏剧共性得以突显。由此,本文立足民族学视角,深入分析少数民族戏剧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戏剧时代价值,推动其持续发展。

一、影响少数民族戏剧形成的文化因素

(一)民间文学艺术

分析可知,少数民族传统戏剧的诞生并非无本之木,而是在本民族丰富的文学艺术、歌舞艺术等文化资源基础上,逐步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学艺术基础。在艺术创作领域中,需要经过岁月的积淀方能达到一定高度,而民间文学和歌舞艺术的发展,为少数民族戏剧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参考。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个民族文化、地域、环境不同,促使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间风俗文化,其中包含了民间故事、传说、情歌,还有英雄史诗、叙事诗等,这些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有着各具特色、表演风格,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极大魅力的民间歌舞,在多民族历史发展、世代相传下,留下的物质文化丰富多样,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极具艺术魅力。由此,也衍生出了少数民族戏剧,在戏剧中包含了少数民族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并在完善中得以延续发展。例如,《格萨尔王传》,主要讲的就是藏族英雄史,其中融入了藏族神话、格言、民族民歌,也体现了具有民间气息的语言表达形式,该作品在民族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在不断应用和发展中,为藏族、蒙族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和资源。除此之外,还有彝族,被支系撒尼人广为流传的《阿诗玛》民间叙事诗,通过文艺工作者的编排,在舞台呈现后受到了海内外人们的喜爱。

(二)宗教戏剧元素

按照广大戏剧学家的观点,将戏剧归属于一类文化现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基于文化视角,自原始时代歌舞起,便有了戏曲表现形式,当时的歌舞受到时代以及奴隶制的影响,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仪式感非常强,这与当时人们的思想、期望有着紧密联系,由此才衍生出了中国民间歌舞、民间表演艺术等内容。事实上,宗教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是一种人们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由于不同的宗教活动,都和歌舞类综合艺术相融合,使其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点可以从少数民族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体现的戏剧色彩看出。例如,在贵州黔西南流行的布依戏,便是受到该民族宗教祭祀活动“打老摩”的影响,在逐步演变下发展的,无论布依戏音乐还是具体的表演,从中都可以看出“打老摩”的“身影”;还有蒙古戏,也是受到“医病”的宗教性舞蹈“安代舞”的影响,通过民族艺术工作者的加工、改编而来;而流行于壮族的师公戏,是人们根据巫师跳神的师公舞动作、形态,而后加以改编形成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在东北地区是人们的一种宗教信仰,在此影响下,萨满祭祀仪式、萨满音乐舞蹈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各个少数民族乐舞文化形成。由此可见,不论是哪一个地区的宗教,都直接影响了民族戏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所以说,在少数民族戏剧诞生和演变过程中,民族宗教活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1]。

(三)民族文化交流

自少数民族戏剧诞生起,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并在整个过程中,与多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使得少数民族戏剧的艺术内容和内涵在不断丰富,从音乐到表现,都极大的突显出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日渐成熟、完善起来。深入分析少数民族戏剧艺术表现方式,不难发现,当中汉族戏剧元素较多,这足以看出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戏剧的影响。汉族本身人口众多,发展较快,这为戏剧艺术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与少数民族地区相比,戏剧艺术更加成熟。纵观我国少数民族戏剧可知,当中很多都是参考了汉族戏剧。例如,广西贵州侗族的侗戏,除了引入侗族自由的民间故事改编之外,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将很多汉族故事进行了改编,比如《李旦凤姣》、《陈世美》、《梅良玉》等;受到川剧、滇剧的影响,形成了傣剧。除此之外,在汉族戏剧表现中,有很多虚拟动作手段,这对各个少数民族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比如持桨当舟、以鞭代马、模拟开关门、上下楼虚拟化等,在戏曲表演中,借助这类虚拟化表演形态,可以增强舞台表演性,引发观众联想,从而贴合人们生活实际,拉近人们与戏剧表演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戏剧表演效果,进一步增强艺术性。另外,流行于内蒙古河套地区“二人台”[2],是在蒙古族说唱歌舞基础上融入了汉族歌舞小戏进一步完善出来的。

二、民族学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内涵

基于民族学视角下分析少数民族戏剧,戏剧并不是单一的艺术形式、美学表现,而是蕴含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背景,由此产生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本质上讲,少数民族戏剧除了蕴含当代人的审美艺术,还是一种呈现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既有交际、教化、仪式,也有解释、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因此,探析其文化内涵显得尤为重要。

(一)呈现民族社会实况

探究戏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难得知,其都受到了所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戏剧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反映出民族社会生产生活。借助戏剧艺术进行一定的描述、叙述,在保证审美性基础上,可以使得观众直接看到当时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从而进一步感知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关系与性质,简单说,就是通过观看戏剧表演,可以认知、发现过去的世界,并感知到与当下生活之间存在的关联,这对现代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生活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以布依戏表演为例,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无论是眼法、手法,还是步法、身法,都体现出了极具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性,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演员做出的种植、筛米、簸米等动作,都是源于生活而创作出的富于情趣的动作。而布依戏的戏服大多接近人们日常生活,并无过多修饰,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促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感受布依族百姓的生活以及文化[3]。

(二)传承传播民族传统美德

热情诚挚、团结互助、珍惜友情、尊重他人、盛赞正义、惩恶扬善等风俗是少数民族地区非常重视的传统美德。在此影响下,也使得少数民族戏剧表演融入了这些元素,通过戏剧表演,引导人们去传承、传播这些优良的品质和素养,可谓是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例如,在布依族中,布依戏《人财两空》,便是取材于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甲金的故事》,《人财两空》充分体现了布依族人民对贪色贪财、剥削他人的憎恶,崇尚诚实为善的道德观念;还有布依戏《罗细杏》[4],改编自清代光绪年间的真实故事,说的是,主人公罗细杏,被父母包办婚姻,和陌生人结婚,虽然罗细杏婚后她勤勤恳恳,但却遭到丈夫和公婆的虐待,在此背景下,积极与封建恶势力斗争的故事。《罗细杏》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平等婚姻制度下,普通百姓对自由、爱情的渴望,以及人们对恶势力的憎恶和抵抗决心。

(三)延续民族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戏剧并非无源之水,其诞生是有着历史、社会根源的,属于一种民族精神的异化体现。由前文分析可知,由于受到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影响,为戏剧产生奠定了基础,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戏剧艺术的动力源泉。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思维上,讲究“天地感应”“整合泛灵”,突显出了浓厚的宗教神秘性文化特色,而通过民族戏剧的方式呈现,则可以更好的延续民族宗教信仰。当然,不是所有的宗教文化都可以助力民族戏剧发展,事实上,更多的是宗教礼仪活动,比如祭祀活动,在这类活动影响下,使得少数民族戏剧拥有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根据有关学者的看法,无论是巫术还是宗教仪式,目的都是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这与艺术创造的本质相比,都是具备这种强烈情感体验的文化活动。布依戏便是最好的范例,其源自布依族祭祀活动演变而来,从剧目、音乐、表现以及舞台各个环节,无不体现了原始崇拜的风格[5]。

三、少数民族戏剧艺术表现形式

基于前文对影响少数民族戏剧形成的文化因素以及民族学视域下对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内涵的探析,可知,其中在少数民族戏剧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有所体现,比如戏剧音乐、戏剧表演以及戏剧剧目等,深入探究可以更好地感受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内涵。下面从这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音乐

在辨别戏曲剧种时,重要的因素就是音乐,不同的音乐风格体现了这一类戏剧的特点,因此,如果脱离音乐将很难判断该戏剧的剧种,这也是识别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的重要条件。事实上,戏曲主要源自歌舞、说唱等元素,因此,对应的戏曲音乐的创作,也必然会融合说唱音乐、民歌、民族乐器,也会汲取宗教音乐等元素。欣赏少数民族戏剧音乐,可以总结,其主要包含了唱腔、打击乐、伴奏乐三部分。其中的唱腔,主要取材于本民族的宗教音乐、民族音乐,而乐器,一般是本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极具地域特点、民族特色,部分乐器由少数民族百姓发明创造而来。此外,受到不同民族和地域差异化影响,在戏剧唱腔方面也较为丰富。例如,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非常流行的蒙古剧音乐,其体现出了非常浓厚的草原气息,唱腔上一般是以“安代舞”的曲调为主,低音四胡、高音四胡及马头琴是主要的音乐伴奏乐器,结合不同剧目内容,想要表现的效果,再配合横笛、二胡、笙等表现,尽显草原风采。另外,由于布依戏是根据宗教活动“打老摩”有关内容改编,所以在音乐表现上,是以“摩公调”为主,缠绵、委婉、流畅,过场调、闹台锣鼓、加官锣鼓、等是其主要的打击乐。还有能歌善舞的东北朝鲜族,在音乐上,主要是建立在独角演出的“盘索里”之上发展而来,音乐表现即兴发挥特点较为常见,同时,还会使用到伽耶琴、长鼓、奚琴伴奏[6]。

(二)表演

虽然整体上少数民族戏剧表演还有待完善,可从其实际表现情况看,已经在角色行当、表演程式上日渐完善,并在不断实践中优化、成熟的发展。还是以布依戏为例,在角色上分为“三旦七生”,即小旦、老旦、武旦,还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大王(净)、差官(上派官员)、小丑,除了角色划分鲜明,各个人物的身段表演也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处理方式,尽显本民族特色。此外,傣剧的表演,通常注重的唱,对此,演员在表现过程中,会通过不同的唱法来表现喜、怒、哀、乐等表情和情绪,并贴合人们实际生活,做出相应的表演动作,更为重要的是,演员在临场发挥过程中,需要在导演临场提示下,随时调整舞台位置,也会通过唱腔间歇处,跟随乐器伴奏,做出一些骑马、打斗、行船等动作,带有一种程式的舞蹈表演特色。上世纪50 年代左右,阜新蒙古剧表演已经趋于成形,其中便融入了蒙古族歌舞、骑射等艺术表演手段。另外,还有毛南戏,作为毛南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盛行于广西境内毛南族居住区,具有长达百余年的发展历史。该剧种在表演时,需要演员载歌载舞,同时,在行当划分上也并不复杂。有腔、板、调三类唱腔划分,其中很多都是来自民歌。在实际表演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到铜鼓、蜂鼓、小鼓、大鼓,还有铙、钹等伴奏乐器。典型剧目有《谭三娘》、《鲁班仙》、《莫一大王》等。少数民族戏剧不仅和宗教祭祀活动联系紧密,也紧密贴合人们生产生活,因此,在戏剧表演过程中,除了戏剧本身的艺术形态之外,在服装、道具、化妆等方面也体现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风格习俗,展示着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剧目

少数民族戏剧剧目不仅题材种类多样,而且在内容上也非常丰富,可以划分为传统剧目、移植剧目、现代剧目。

其中传统剧目,主要取材于本民族传说、历史、史诗、情歌、民间故事等,比如布依戏《罗细杏》,藏剧《文成公主》,壮剧《百鸟衣》、《卜牙》、《文龙与肖民》、《侬智高》、《解白》、《金华银花》、《赤叶河》、《一块宝铁黑油油》等,蒙古剧《乌云其其格》等,都是利用各自民族特有的语言进行说唱,包含了本民族社会生活多个领域。而移植剧目,主要就是少数民族融入了汉族故事,如“说唐”、“杨家将”、“三国”等历史小故事,改编后所移植的剧目,典型代表有:壮剧《薛仁贵东征》、《说唐》;来自白剧的《穆柯寨》、《长板坡》;还有《武显王闹花灯》、《梁山伯·祝英台》的布依戏作品等,改编原有历史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引入本民族特色风格民俗,以全新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而在现代剧目中,比如蒙古剧中的《教训懒汉》《教师颂》;布依戏《三妹回娘家》、《光荣应征》等,主题多为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风貌。比如《计划生育》这一侗戏等,便是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的展现,受到了侗族人民广泛欢迎。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戏剧作为人类文化瑰宝,其中凝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艺术精华,蕴含了广大少数民族最为真实的思想和诉求。我国少数民族戏剧作为中国戏剧发展史上重要部分,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但现代社会经济、多元文化的影响,导致这些文化艺术被埋没,希望本文基于民族学视野下,针对少数民族戏剧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使得人们提高重视,以使少数民族戏剧逐渐得到尊重与确认,以符合时代文化需求的方式方法,突显出其独具艺术特征的风貌,长久发展下去,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戏剧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戏剧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