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出版物编校质量的途径分析
2021-11-27杨春茹
杨春茹
(燕山大学出版社,河北 秦皇岛 066000)
近年来,随着出版行业的不断发展,出版物编校质量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对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出版物的编校质量不仅影响到其传播信息的准确性,还很容易对读者造成误导,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因此,提升出版物编辑质量已经成为出版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出版物编校质量的基本概述
(一)出版物编校质量的含义
出版物编校工作是确保出版物质量的基础工作,国家对出版物的质量具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差错率不高于0.01%的出版物,其编校工作质量即为合格。出版物编校工作包含的内容较多,一方面要确保出版物的封面、扉页、版权页、目录以及正文等齐全,符合规范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对出版物的格式、文字、语句、符号和内容的倾向性等要素进行检查和校对。由此可见,出版物编校质量是针对其错误检出率而言的。
(二)出版物编校质量问题的类型及表现
1.政治性差错
此类错误在出版物中出现的频率较低,许多出版物具有较强的导向性,比如:教育类、新闻类出版物等,其内容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关系到读者的认知,编辑需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对涉及政治性的文章和语言需要认真核实。政治性错误虽然出现机率较小,但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此错误往往被视为编校工作中的原则性错误,需要从根本上杜绝的。
2.时效性差错
在许多出版物中,通常需要引入大量的文献和例证,比如:对某些制度、法规出台的时间、年限进行引用等,用意对作者的观念加以论述,如果引用资料缺乏准确性,很容易让读者产生错误理解,将信息混淆,影响到出版物内容的真实性。因此,在出版物编校工作中,需要及时发现此类时效方面出现的错误,及时做出修改和调整,从而确保出版物引述内容的可考性。
3.知识性差错
知识性差错主要指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错误,比如:在教育类出版物中的公式差错,财经类出版物中的术语差错,学术类出版物中的计算差错等,此类错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通常较难发现。此类差错也是对出版物编校工作者综合素质的考验。
4.语言类差错
(1)语法逻辑性错误
语法逻辑性错误是语言类错误中比较多见的,主要体现在文章所用的句子成分缺失,语序颠倒,逻辑混淆等方面,在语言类错误中,语法逻辑性错误所占比例大约为12%。
(2)常用字词的错误
出版物中字词出现错误在语言类错误总量中所占比例较高,达到45%以上。比如:将“完美”写成了“玩美”,这种字词错误常常会造成语义的歧义。近年来,许多作者采用电脑办公,有些文字输入软件具有自动识别功能,会根据字词出现的频率自动选择,这也是出版物字词错误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3)标点符号的错误
在语言类错误中,标点符号出现使用不当的情况占比在20%以上,常见的错误是句号和逗号部分,有的文章甚至出现“一逗到底”的情况。标点符号的错误会影响到一些出版物的严谨性。比如:在教育类出版物中出现标点符号类的错误,很容易影响到学生阅读时的情感,给学生造成标点符号使用方法的混淆[1]。
(4)查重方面的错误
出版物中所选的文章需要具有典型性和原创性,而有些刊物大量引用他人观点和语句,就会出现查重率过高等情况。目前,许多出版社采用的是大数据技术进行查重,而许多编校工作者对计算机软件过度依赖,导致一些原创文章查重率判断有误。比如:一些日常用语或专有名词计算机软件很难识别,进而被错判为抄袭。因此,需要编校工作人员合理使用计算机查重软件。
二、出版物编校质量问题的成因
(一)出版社管理体制的问题
目前,许多出版社基于自身政治、经济、法律和技术等大环境角度考虑,综合出版社自身资源和条件,将编校工作委托给合作伙伴完成,与之建立起外包关系[2]。而在外包商选择中需要进行综合考量,比如:外包商的综合实力、外包商对编校工作质量衡量标准等。此外,还要对外包商具有深入的了解,考察外包商的信誉等,如果一旦外包环节出现监管不力或责任不清的情况,必然将会影响到出版物的编校质量,给出版社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编校工作不专业
出版物编校质量与编辑的专业能力具有较大关联,出版物包含的种类较多,比如:文史类、学术类、技术类、法律类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刊物需要编辑具备相关专业的综合素养。然而,许多编辑缺乏学科教育背景,比如:有些具有文科教育背景的编辑对学生刊物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而有些精通学术方面知识的编辑,在文章语言类错误审核中缺乏优势。这种出版物种类与编辑知识储备不匹配的情况,往往会影响到出版物编校质量。
(三)出版制度未落实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各行业发展的重心逐渐向经济建设方面偏移,许多出版社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出版物抢占市场的先机,将经济利益放在了首位,盲目追求刊物出版的速度,而忽视了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从而导致出版制度流域形式,三审制度并未得到有效落实。文章作者在完成稿件后,草草交稿,而责任编辑也草草审核便急于排版,将问题遗留给了下一校对环节,这样出版物的质量很难得到有效保障,进而导致出版物质量问题频发[3]。
其次,出版社的培训制度未能真正得以落实。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出版社对编辑岗位人员数量进行了压缩,许多编辑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他们接受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很少,甚至有些出版社为了能够追求出版效率,将实习的毕业生安排到了重要的编校岗位,造成编校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编校质量把控不严的情况,从而导致出版物编校质量的下滑。
(四)行政监管不到位
早在2018 年,出版物质量管理工作全面展开,主要分三个步骤完成,首先需要出版单位进行自查,其次是主观部门进行检查,最后再由出版总局进行抽查。据悉,出版单位自查比例通常不低于10%,而主管部门的检查则对每个出版社的10 种以上出版物进行随机抽查。由此可见,无论在监管的任何一个环节,均存在漏查的可能性,因此,存在编校质量问题的出版物很容易流入市场,影响到出版物的品牌形象[4]。
三、提高出版物编校质量的途径分析
(一)完善出版社外包管理体制
出版物设计到专业门类繁多,编校业务外包方式无疑是解决出版社编辑人力资源和义务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在出版社编校工作外包过程中,需要建立和完善外包工作的相关监管体制。
1.做好外包商的选择
出版社在供需关系对等的前提下,将部分出版物的编校业务交给外包商完成,首先需要对外包商的综合实力进行考察,重点考察外包商的人力以及承担外包任务的能力,考察外包商的编校标准是否与出版社的质量标准存在一致性,只有具备了统一标准,具有较强承担任务能力的外包商才能够进入到备选行列。其次,要对外包商的信誉进行考察。外包商不仅需要对出版物编校任务完成时间负责,还需要对出版物内容和质量负责,出版社需要与外包商明确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进行合作。
2.加强对外包商编校质量的监管
出版社将部分出版物进行外包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和完善出版物编校质量控制制度,构建质量抽查小组,定期对外包商编校的出版物进行抽查,比如:可以随机抽查出版物的10-20 页,计算出其中的错误率,根据错误的类型很亮权重,对外包商的编校执行情况进行打分,例如:在出版物中出现漏字、别字等情况,每出现1 处,扣1 分,重复出现的扣2 分;出现语法错误或语序颠倒,每次扣2 分;出现政治性错误,每扣5 分。根据外包商的得分情况,责令外包商进行整改,并依据外包合同履行罚则,从而提高外包商的质量管理意识,切实提升出版物的编校质量。
(二)努力提升编辑的业务能力
1.加强编校工作者的业绩考核
要提升出版物编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需要提升他们自我提升意识。出版社在实际管理中,需要完善编校工作者的绩效考核制度,对编辑日常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加大质量考核评分的权重,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与编辑的个人利益挂钩,从而提升编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自我提升意识[5]。
2.培养编校工作者专业学习积极性
要提升出版物编校质量,出版社需要注重编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对其专业学习积极性加以培养。一方面,出版社需要通过完善绩效考核,提升编校工作人员的自我完善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编校工作人员的晋升体制。例如:根据编校人员的专业能力设置不同的层级,对编校人员定期进行专业能力考核,对编校人员的层级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让编校人员保持旺盛的专业学习积极性。
3.提升编校人员收集资料的能力
编辑不仅需要通过在校教育奠定专业基础,还需要根据自身岗位发展情况进行自主学习。出版社需要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发挥出自身在行业领域中的优势,为编辑人员创造更多完善自我的机会,构建学习资料查询平台,让编辑人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通过计算及网络对进行学习资料进行查询和下载,从而让编辑能够有机会实现跨学科自主学习,培养编校人员的综合素养。
4.认真落实出版社相关学习制度
出版社对编辑具有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许多出版社具有明确的培训制度,但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制度的执行情况趋于表面化和形式化。要提升编校质量,出版社需要重视相关制度的落实,组织出版物编校人员进行系统的学习。一方面,要加强编校人员“三审三校”制度的培训,提升编校人员对相关制度的认知;另一方面,根据编校人员的学习需求,聘请专家对编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从而提升编辑知识的全面性。
(三)加强出版物质量检查工作
出版物的编校质量直接关系到出版物的品牌影响力,影响到出版社的信誉。因此,出版社需要加强出版社编校质量的自查工作。在以往的检查过程中,抽查比例通常为10%左右,出版社需要在此基础上提高抽查比例,采用分级抽查方式。例如:根据出版物内容和类别不同,设置抽查等级,将设计到新闻类、教育类等出版物列为A 级别,将学术类,专业类出版物设置为B 即,大众类出版物设置为C 类,级别越高,抽查比利也越高。从而,提高出版社质量抽查的覆盖率,提升出版物编校工作的质量。
结束语
出版物编校质量不仅关系到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和出版物的品牌影响力,也关系到对读者的导向问题。因此,出版社需要对此给予充分重视,充分了解编校质量问题的成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对相关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注重提升编校人员专业素质,从而让出版物发挥出更高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