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实践及优化研究
2021-11-27王碧霞
王碧霞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广东 惠州 516023)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体制的深化改革,在高校的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层次及资金活动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高校稳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在高校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提出解决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相应对策,预测高校预算管理发展趋势。
一、高校财务预算的内涵
预算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围绕资金流动这一核心,而对未来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预计、测算,并形成一整套具体化、数量化的计划方案,为所从事的各种具体活动提供监督和评价的标准[1]高校财务预算是在某一特定预算年度内,合理测算高校收入总额,在保障高校基本运营支出的前提下,根据年度工作要点将资金分配到各个重点支出项目,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活动。高校财务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大组成部分。高校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性拨款收入、学杂费收入以及其他事业性收入,支出范围包括人员支出、基本运维成本、教科研支出等。财务预算应做到量入为出和收支平衡,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财务预算是高校年度工作计划完成进度的货币表现,是财务管理部门掌握学校收支情况的重要依据,并直接反映了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目标,关乎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
(一)把握宏观方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着密切的联系,学校日常运作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可以实现财务管理的宏观运作,配置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部门间的合作联动,在充分掌握各部门资源的基础上,把握宏观方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保证资金安全有效,降低资金风险
高校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均与经费预算息息相关,为促进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高校需要通过各种合法方式筹集资金,通过财务预算管理,财务管理部门提前对财政资金、非税收入、其他事业性收入等不同方式筹集的资金提前进行整体规划和分配,科学计算经费,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突出过程控制,降低因资金使用不当而造成的财务风险。[2]
(三)加强部门间沟通,实现有效联动
高校预算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科学地调配各部门的资源,实现学校总体发展工作目标。为实现高校重点工作目标,各职能部门必须加强沟通合作。财务部门在众多职能部门当中就像一个圆的中心,各部门开展教育教学等活动需要财务部门的积极配合。通过实现财务预算管理,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和联动,做到开源节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各部门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现存的问题
(一)预算执行与监督不力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细化的预算编制,预算管理水平较低,许多资金没有按预算计划用于原定部门和项目,项目资金被误用甚至滥用,造成高校资源的浪费。
(二)不注重预算管理时效与前置性
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滞后是高校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由于预算审批流程等因素容易导致高校预算编制工作滞后于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无法预留足够的时间来优化项目资金的实现,大大削弱了前期控制和监督力度,容易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实际支出与预算资金不匹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预算管理时效。
(三)各职能部门缺乏联动,预算信息不对称
预算管理需充分掌握各职能部门的经济信息,分析各部门的业务数据。高校的预算编制工作交由财务部门统筹,但因各部门之间缺乏联动,在编制预算时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个别部门对预算编制态度不够严谨,对每个预算项目的资金额度、执行进度和预期结果缺乏合理规划,导致预决算差异较大,这给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增加了额外的问题,使预算执行不到位,影响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效果,严重制约高校预算管理改革。
(四)财务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完整,编制范围不全面
大多数高校在财务规划中仍采用传统的固定预算加增量预算的方法,这种方法更多的是基于高校的现状,只考虑当年相对简单的发展规划,缺乏考虑未来的预见性和灵活性。由于缺乏基础数据和系统的科学依据来评估不同项目的成本,大多数高校的财政分配只能基于过去几年的经验支出。此外,许多高校还存在着收支计划不一致、预算缺口大、管理困难等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很多高校已经纳入了预算管理,而后勤或其他部门的资源没有纳入高校的预算管理范围,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难以对高校经费执行情况和高校长期发展规划进行评估。[3]
(五)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考核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高校财务管理职能部门侧重于项目的前期可行性分析论证、预算经费测算和项目入库管理研究,对项目的绩效评价考核不够重视。高校财务管理必须将各单位的预算资源与其建设任务、绩效评价直接联系起来,提高预算资金尤其是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监管力度,强化预算执行刚性
保证对预算的严格审批和监督,从源头上加大对预算执行的把关力度,提高预算执行水平。同时对预算类别要严格控制,并与财政政策相一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定额合理确定执行权力;其次,高校管理者应在预算管理的实施中发挥表率作用,自觉遵守相关制度,并鼓励员工自觉遵守。在特殊情况下,确需调整预算类别和预算金额的,应按照标准程序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及财务分管部门讨论,经集体决议后确定是否调整预算。
(二)注重时效性,避免真空期
预算管理应覆盖各部门工作的每个阶段。一方面可以有效保证二级部门有足够的时间来制定预算,另一方面可以从过去的历史数据中吸取经验,对未来某一时期即将开展的项目进行审核;在编制预算时应遵循预算法等财经法规规定,确保主管审批部门在当年年底前完成预算论证审批,确保预算资金保障,促进资金合理配置。
(三)实现学校各管理系统与财务预算管理系统的衔接
高校各部门配备相应的校园基础设施、科研项目、资产信息等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涵盖了高校各部门的经济信息。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有效收集各部门的实际数据,保证预算工作的准确性,有必要结合预算编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并将信息整合到管理系统中。高校应搭建内部预算管理系统与其他功能管理系统连接平台,管理者通过平台可准确读取各部门的数据、分析资金状况和了解资金使用进度,如此既能降低大量的人力消耗,也能为财务预算管理提供及其精准的数据支撑。通过对平台数据的分析,可以直观有效地监控资金,预算异常事项起到预警和干预作用。高校各管理系统与内部预算管理系统的信息互通,不仅促进了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联系,而且可以实现跟踪不同项目的收支情况,对各预算年度的实际收支情况进行数据对比,实时把控预算执行进度,为优化预算结构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四)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
在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中,必须采用自上而下的预算方法,预算编制必须经高等学校上级管理教育部门及财政部门批准确认。高校应成立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确定各职能部门和二级部门的预算,不断提出修改要求,全面负责高校预算编制工作,最后向高校相关部门报告预算编制内容。在编制学校财务预算时,应采用零预算与绩效预算相结合的方法,将增量预算与滚动预算有机结合,设计以长远规划和发展为基础的全面控制体系,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合理配置各项资金,实现高校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五)重视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考核
高校必须将项目预算与其任务、绩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挂钩,以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学校的预算审计和监督部门每年应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评估结果。高校可以以此作为下一年度财务监督的参考,进一步促进各部门预算工作的可持续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各部门资金的有效使用。
(六)优化预算控制措施
一是完善高校预算管理制度。高校要实施财务预算管理控制,一方面要有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对预算程序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规范;另一方面按照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部分制定财务控制制度,对出现问题的环节可以按照预算控制制度进行处理,统一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使预算执行的最终结果与预算考核一致。
二是加强行政费用报销的授权程序。明确具体的报销程序,报销人员在审批报销单据时,应仔细核对报销金额是否符合报销标准和预算线[4]。
五、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发展趋势
(一)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资金管理手段也应紧跟时代步伐,以信息化手段规范资金管理方向,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和实施提供基本保障。信息化的发展带来的核心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整合到高校的业务中,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力量,强化预算管理制度的作用,统一管理系统的功能,细化工作内容。
(二)中央及地方不断推进预算管理改革
在国务院预算管理政策中,提出要完善预算管理,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要实施财务管理改革,创新管理方法,突出实用性和成本效益,在五年内实现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和全面管理,改变经费分配方式,建立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预算管理体制。
(三)高校在发展过程产生的资金供需矛盾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转型,高校需不断投入软、硬件资源,这需要大量资金保障高校的正常运作。然而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资金,有限的财政资金不能满足高校办学日益增长的实际资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的发展进程,因此,高校必须不断创新预算管理,合理分配经费,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5]
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预算管理建设对高校的生存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加大预算监管力度前提下,建立科学健全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实现动态的预算管理,重视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考核,优化预算控制措施,方能有效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综合水平,实现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