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2021-11-27付梦阳张海莉
付梦阳 张海莉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引言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不同的语言学家对该术语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彼得·特鲁吉尔(Peter Trudgill)认为:“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部分,它与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关”。伯纳德·斯波尔斯基(Bernard Spolsky)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语言之间的关系的领域。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使用者所居住的社会结构”和约书亚·菲什曼(Joshua Fishman)提出,“社会语言学是关于谁向(谁)说(或写)什么语言(或哪种语言)以及何时,到什么目的”。
社会语言学起源于1960 年代的美国。早在1952 年,美国语言学家Haver。C.Currie 在其论文“社会语言学中的设计语言与社会策略之间的关系”中首次提出了社会语言学的概念。1964 年5 月,美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社会语言学委员会,这标志着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社会语言学越来越受到全世界语言学家的重视。
做为一个新兴的,交叉融合的跨学科学科,语言学家开始将社会语言学在中国进行研究,并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20 世纪80 年代初),以中国的家庭语言和社会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多学科性质的学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它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形成了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模型。在社会语言学引入中国的这几十年来,我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经历了翻译,借用,结合本土研究以及关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的思考四个阶段。学科的发展在中国继续扩大和深化。
二、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根据《许国璋论语言》(1999),社会语言学在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引入中国的,这意味着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的开始。根据近几十年的文献可总结出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20 世纪80 年代末)
学科的出现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可能会有很长的积累时间,但是进行一些研究并不意味着某个学科的建立。以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语言运动为例,20 世纪初的普通话运动,20 世纪20 年代的白话运动,20 世纪30年代的流行讨论,20 世纪50 年代的普通话推广和现代的标准中文,所有这些运动都可以被纳入社会语言学。但这些运动都不是有意识的或独立的社会语言学研究。20 世纪70 年代后期,随着“社会语言学”一词的出现,人们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从自发阶段到有意识阶段。1983 年8 月,陈渊先生发表的《社会语言学》标志着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诞生。1987 年12 月1 日至12 月5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社会语言学研讨会。1988 年8 月,深圳-香港语言学院深圳教育学院还主办了第一届“双语和两种方言”研讨会。这些研讨会促进了我国社会语言学的开始和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导论》(1985),尤如杰和周振和的《方言与中国文化》(1986)等通俗著作和理论的翻译中。林书吾译《社会语言学导论》(1980-1982 年间连载于《外国语言学》系列),朱万进编着的《社会语言学译文集》(1987 年)等。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缺点是缺乏与汉语和社会现实的结合研究,以及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理解较为模糊。
(二)进步和发展的阶段(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到20 世纪90 年代上半年)
1990 年11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用研究所和苏州大学联合举办了“首次应用语言学座谈会”,其中许多与社会语言学有关。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题研究。主要作品包括张庆昌的《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1990);高天如的《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1993)年等。在此期间,有关翻译,介绍的书籍以及有关社会语言学的教科书相继出版。在翻译和发表国外成就时,阿诺德。兹维克(M.Zwicky)的《社会语言学讲义》(刘明霞译,1989)已经出版,丁新信的译本(1990)也出版了拉德·哈德森(R.A.Hudson)的《社会语言学》等。根据当时的主要著作,其中包括陈建民的《语言文化社会新探》(1989)和孙维章的《汉语社会语言学》(1991)。教材包括王德兴的英文版《社会语言学导论》(1992),戴庆霞的《社会语言学教程》(1993)等。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社会语言学书籍(包括教科书,翻译本和散文)超过60 种,各级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更加难以计算。
此外,还在国家级的和学校级的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机构、研究中心和研究实验室也不断被建立起来。许多学校逐渐开设了社会语言学课程,有些学校甚至开始招募社会语言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国家学位办公室将社会语言学列为三级学科。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语言学开始从引入到与中国现实的融合转变。但是这一阶段缺乏的是理论总结和材料的积累。根据研究方法,定性方法比定量方法更常用,这也是这个阶段的研究的一个特点。
(三)反思和梳理阶段(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到21 世纪初)
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和20 世纪90 年代初显示出罕见的研究热潮,但在1995 年之后,似乎相对荒凉了。除了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双语和双重方言研讨会外,在赞助者的不懈努力下,该研讨会继续照常举行,在应用语言学研讨会上,仍有一些人继续关注社会语言学问题。但是,自1992 年以来就没有举行过一次关于社会语言学的专题讨论会,相关论文的数量也有所减少。在此期间,对中国社会语言学进行了重新思考和梳理。高义红(1996)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这一时期出版的大多数新书都非常注重与中国社会现实的结合。讨论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已经提出。例如,陈宝亚的《语言关系和语言联盟的解释》(《论语接触与语言联盟-汉越(侗台)语源关系的解释》(1996),郭熙的《中国社会语言学》(1999)。等等。其他论文和论文包括:陈恩权主编的《双语双方言与现代中国》(1999)李如龙主编的《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2000;袁燕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化》(2001 ),于根元的《网络语言研究》(2001)等。这些都为相关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四)成熟和创新阶段(21 世纪初以后)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语言学已经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学科发展平台。2002 年举行的首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汇集了海内外众多志趣相投的研究人员,并准备成立一个名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院”的国际学术组织。2003 年是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因为今年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自2003 年2 月起,“中国社会语言学院”在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从那时起,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成熟的发展阶段,有组织,有重点,有方向性和有目的性的定义。2003年6 月,南京大学的“社会语言学实验室”成立,组织了一系列社会语言学研究活动,并承担了多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除了介绍语言变异研究系统和社会双语研究的成果外,实验室还进一步发展了“语音社区”理论,并开创了“城市语言调查”的新研究方向。同年10 月,“中国社会语言学”开始出版,因此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公开的出版渠道。目前,该杂志已出版八期,中英文共发表文章近200 篇,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的高度评价。一些论文已被国内外一些重要刊物转载,引用和推广。11 月,宣布成立“中国社会语言学院”,并明确定义了其主要任务,即通过定期举行关于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国际专题研讨会,编辑和出版《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并偶尔举行研讨会来促进中国社会语言学。和其他活动的语言研究。2004 年,“中国社会语言学院”开始设立青年学者论文奖,鼓励和吸引青年学者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使中国社会语言学有了自己的后继者。
从以上可以看出,到这一时期,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经历了20 多年的发展,研究工作日趋成熟。除了上述日益完善的开发平台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功能。综上所述,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科定位更加准确,研究方法更加科学。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已逐渐转移到语言变异和言语社区等领域,这意味着中国社会语言学界对学科取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改进。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时,不仅要注意以前经常使用的研究,分析和描述方法,而且还重视定量研究等研究方法,因为在研究中使用该方法更具说服力和现实性。研究过程。其次,中国社会语言学已进入深入研究阶段,在语言变异,语言文化,语言接触,双语,语码转换,移民语言,濒危语言研究,语言交流和语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明显清楚的规划。所有这几个方面都经过认真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结论
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跨学科式的学科,自从被引入中国以来得到了广泛地传播与发展,其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各个发展阶段既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但是随着前大批语言学者的投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已经随我国的社会发展尤其是在近代,其发展更加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社会语言使用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