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论语》中“德”的解读

2021-11-27赵宏宾

魅力中国 2021年47期
关键词:忠信崇德论语

赵宏宾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发展、调整和完善,在新时代特别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德”的内容做全面把握和认真分析。教育部2014 年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并明确这一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旨在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纲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有序推进,提出了在大学阶段“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的任务和要求。笔者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近年开设《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研读《论语》,体悟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在重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当下,对《论语》中的“德”作一番认真解读和梳理十分必要,可以帮助我们高校教师明德修身,教育和指导青年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力。

一、《论语》中非孔子所言之“德”

“德”字在《论语》中是一个高频字,达40 次。其中,有孔子所论及,也有非孔子所言。非孔子之言,只有四处可见。

第一见,见于《论语》开篇“学而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篇1.9 注《论语》篇目和章节号,下同)德,在这里指言行、作风,民德就是老百姓的言行、作风,就是指社会风气。丧礼慎重,祭祀虔诚,社会风气就趋于敦厚了。对于礼特别是丧礼,孔子甚为重视,有言有行,足为当代人学习领悟借鉴。看《论语》八佾篇第4章,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赞叹这个大问题,强调礼需要节俭,丧礼更需要哀戚的真诚心意表达,而不是奢侈浪费只顾仪式周全。孔子还言“丧事不敢不勉“(子罕篇9.16)见之于行,可以看孔子言行一致的表现:“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述而篇7.9)。且从孔子的学生子张表达“祭思敬,丧思哀”(子张篇19.1)、学生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子张篇19.14)可见早期儒家圣贤对于丧礼和祭祀的真正要求。“所重:民、食、丧、祭。”(尧曰篇20.1)丧、祭是排在统治者或者说君子思想上所要重视德四件大事之二,也说明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认识和重视礼特别是丧礼、祭祀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可以想象,没有儒家,中国传统文明可能就是另一种精神状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我们今天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应该吸取其精华,付之于行动,在婚丧大礼中特别要崇德尚俭,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导”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

第二见,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微子篇18.5)这里的德,也就是作风、风格之义。楚国的接舆经过孔子身边时唱道“凤凰啊凤凰,你风格怎么变成这么落魄的啊-------”

第三见,第四见,均见于子张篇。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篇19.2)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张篇19.11)这是学生子张和子游的言论。子张所说的德,是品德、德行。意思是,修养品德不能坚持,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这样的人不是可有可无的么?士不可以不弘毅,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懈进行修德养身。而子夏所论“大德”、“小德”,其“德”是指行事作风,“大德”“小德”也可以看作是大节和小节,今天看来就是说大事不能糊涂、不能逾越规矩,要讲政治讲原则有底线,小事小节上可以有所取舍、适当弹性,有些灵活性。

以上非孔子所言之“德”,其意义略有不同,但主要地是指言行、品德、作风。

二、《论语》中孔子所言之“德”

孔子所讲的“德”,有单字出现,也有含“德”的词,如“崇德”4 个、“以德”4 个、“好德”2 个、“报德”2 个、“至德”2 个“尚德”1 个、“怀德”1 个等。这里对出现次数多的词一一择要解读。

孔子讲“崇德”,就是以德为崇,尊德性,也就是崇尚德行,都出在颜渊篇,因为两个学生的勤学好问都问到了如何崇尚德行,增加个人美德。

一是学生樊迟问孔子什么是“崇德”,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颜渊篇12.21)孔子说问得好啊,先努力工作然后再考虑报酬的事情,难道不是崇尚德行么?用的是反问式,语句加强,看来对樊迟因材施教具有针对性。

二是学生子张问“崇德”,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篇12.11?)这是肯定式的陈述,孔子的崇尚德行强调了忠诚、诚信的品格,强调了闻义则改的行动。孔子所言“德“,乃是人的道德,首先是君子的道德,因为在孔子看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12.19),政风影响民风,影响社会风气。在“崇德“时,孔子又把忠诚、诚信作为首位。孔子对忠信还有一些阐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篇1.8)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5.28)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篇15.6)孔子运用对比,言行忠信与不忠信,笃敬不笃敬,其结果完全两样,让学生子张加深印象。观孔子从“十有五志于学”,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其一生写照,其德其行,可谓高矣,为后世敬仰,称为圣人。学生子贡赞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学生颜渊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学生曾子钦仰曰“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可知学生眼里老师孔子人格之伟大,德行之宽宏,亲敬老师,则必然师从力行。孔子之“德”,“仁”是至德,是德的最高境界,乃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但至德始于孝悌,然后可以表现为惠、爱、忠、信等各种品德。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1.6)入孝出悌,是为德的基础行为要求。其学生有若深入理解孔子之德,阐述孝悌为仁之本,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1.2)

孔子所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篇7.3)由此可见,孔子有四忧,不修德排在第一位,是孔子第一忧,最大的忧。不讲学是第二忧,不徙义、不改过则是孔子第三忧和第四忧,却都与修德密切关联。反过来讲,修德、讲学、徙义、改过,都是孔子所喜所高兴的事。如孔子所言“乐道人之善”之乐,就是修德于己,为人处世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可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改过。

刚才讲“崇德”的内涵,接下来看4 个“以德”。

“以德”句子,都是《论语》中的名句。历史上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可见《论语》对治国有很大指导作用,其为政、为人、为学的思想和主张,不乏理性光辉。历史上,为政之国君、执政之卿相、从政之士大夫,都各有所得地从《论语》中获得智慧启迪。“以德”的“德”更多的是指政德也就是政治道德,当时所谓“明德”在周朝主要称文王之政行,是一种最高的政治典范。第二篇即是为政篇,开篇第1 章即有孔子的这句名言金句,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第3 章接着讲以德治国,德礼结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样看来,以德治国,强调了统治者、也就是当政者要以德为主、明德慎罚,实施仁政,达到以德化人,以德化天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今天的中国,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坚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正道,又传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需要深入学习和领会这里面的中国智慧。

“以德”的另外两个,也包含了2 个“报德”,见于孔子的对答。是谁问的不知道,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这一对答中,孔子明确表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既符合他的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也给读者、后人很多启示。这里的“德”,不是中性的言行、品德,更不是恶德,而是善德,即真善美的品德,是良好的德行、德性。孔子为什么讲以直报怨呢?直在孔子那里是重要的德行,钱穆先生认定“孔子论仁,首贵直心由中,故孔子又屡言直道。”他还说:“直”者诚也。内不以自欺,外不以欺人,心有所好恶而如实以出之者也。直,反映了孔子的真性情,直道,就是孔子的公道、仁道,“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所以,孔子很鄙视专务每人而悦之的乡愿之徒,称“乡愿,德之贼也”(述而篇7.13)实在是担忧好坏不分毁誉不真会带来社会风气的恶化。人生天地间,各种利益和关系需要处理,怨恨恼怒烦,怨恨最难平,遇到怎么办?按孔子所述“以直报怨”是最好的正确的办法。报德,也只有以德相报,才能让人们友好相处,才是人类美好的生活追求,才叫做人生有意义的表现。

“好德”一词,出现两次,却是重复的句子。在当世条件下,孔子有两处发出同样的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9.18;15.13)食色,性也,是人的本能,本能通常被认为是无法灭绝的,但在人类社会走出蒙昧时代走向文明时代就受到时代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约束。在《论语》中,孔子对于食有很多讲究,如“食不言”,“食不厌精”等,还讲到“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等一些不食情况,有的也符合现代养生原理。而对于色,孔子讲的不多,季氏篇第7 章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好色之人的所有言行表现,好德的人又是如何,在孔子那里是看得见的,这样好德与之相比就有了差异,孔子揭示了这一事实,意在教人崇德、尚德、敬德,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赞赏的“至德”,就是孔子心中的榜样人物,追求的理想社会。如孔子赞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赞西周,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论语》中孔子所言“德”,还有一些表述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里仁篇4.11)“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篇4.25)是广为人知的。前一个“德”是指德性,是君子大人常怀念的。而小民百姓怀念故乡故土,不忍离去。后一个“德”,应该是有德之义,是说有德者不会孤立,比如有人来亲近、追随。孔子最有感的一句是“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篇7.23)让我们看到天地之大德曰生,感受到德自何来,德是人德,伴随人生,确立德的信仰,明白为仁由己,成德在我,所以要好好做人,修养德行,不负生命。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自西汉以来中国识字人一部必读书,其中的“德”内涵丰富。通过认真研读,学思并行,对今天我们高校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学会思考和做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都很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忠信崇德论语
捡玉米
百岁“武痴”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篆刻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