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好故事赢得民心

2021-11-27罗琼敏

魅力中国 2021年47期
关键词:鄂州稿件基层

罗琼敏

(湖北省鄂州市融媒体中心,湖北 鄂州 436099)

舆论就是人心,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做好“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这篇大文章。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尤其需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做强优质内容这个媒体的立身之本,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凝聚人心跟党走。而要做到这一切,讲好故事就成为了最为关键的关键。

喜闻乐见是党媒永不衰退的优势

新媒体强势崛起的今天,党媒如何进一步让报道更加贴近百姓,更加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让故事化表达成为党媒的主菜单。党媒的传播效果好不好,起决定因素的不仅仅是内容,也密切关联到其表达形式。也就是说,既要有故事的内容,又要有讲好故事的手段,同时,要将讲故事作为党媒呈现给受众的主菜单。故事是报道的灵魂,真实的故事最精彩,基层的故事最动人,只有把故事讲得更好,新闻宣传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谨以鄂州日报为例,该报为了推动故事化表达常态化,努力探索长效机制,建立版面保障机制,在一版开设固定故事栏目,舍得拿出重要版面刊发来自基层的鲜活故事;建立全体业务人员为一版故事栏目提供稿件的保障制度,要求全体业务人员每月按规定日期交稿,制定交稿时间表纳入绩效考核,由全媒体调度指挥中心进行考核;建立“一版自采稿件加分”制度,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让业务人员尝到采写新闻故事的甜头,从而确保故事化稿件的稿源。编委会在每周一评的质量讲评会上,把故事化表达作为加分的一个重要条件,真正让故事化表达的稿件分数远远高于其他稿件,在每月一次的亮点评比中,编委会一贯坚持“谁有故事谁胜出”,将“社长奖励基金”向有故事的来自一线的自采新闻倾斜。考核的引导,让年轻记者找到了培养业务能力的方向,一批诸如《跟博士学种菜》《有户口的树》《亲子面摊》《老厅长回乡当果农》《送新米》等好稿频出;编委会持续策划,不同季节阶段,推出不同主题的“走基层”报道,先后推出“记者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看变化”“百村千湾记者行”等主题报道,都通过故事化表达,生动讲述百姓身边的精彩变化。用“大众化”的故事“化大众”成了鄂州日报新闻舆论工作新常态。

让正能量释放成为故事的主食材。在新闻故事的采写中,突出核心价值,常态化寻找“最美人物”,乡村、工厂、社区都是最美人物暖心故事的不竭源泉。立足大局,挖掘典型,挖掘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展现正能量,理应成为党媒的主食材。

鄂州日报每月定期采访四到五位“最美人物”,讲述每一位“最美人物”身上闪光的独特故事,记者在采访中也不断开拓提升讲故事的本领。通过活动,记者用心挖掘出了全国最美基层公安民警胡敏、25 年坚守一湖碧水的环保卫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丹、“湖北最美公路卫士”治超英雄徐军等最美鄂州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走进百姓心扉,为共筑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刊发的故事中,有《长港有个“杨善洲”》《热血141 次流进生命的爱河》《村医的良心账》等3 篇获评湖北省市州好新闻通讯类二等奖。2017 年 3 月14 日,一版故事栏目刊发的《治超英雄徐军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率先报道了市交通局治超英雄徐军的感人事迹,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当月,湖北交通系统开展向徐军同志学习的决定,徐军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评“湖北最美公路卫士”。

让“地方话”成为故事化的主特色。民族的东西就是世界的东西,只有讲好“地方话”,特色才会鲜明起来。当记者有更多的时间泡在基层,记者采写回来的稿件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群众语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版面上。

这些年,鄂州日报一些诸如《银杏树上长仙草》《为有机农产品找“婆家”》《与猪娃“较劲”》《“扶贫鸡”肥“致富猪”壮》《农村垃圾分类回收上演“鸡毛换糖》”等百姓语言,使一版的标题风格从中规中矩变为柔软、灵动。“伢,你手头紧细些,早点做个屋,找个女人,好好过日子……”“等会儿我的侄女侄女婿和湾里人老朋友要来送‘对子’、喝‘对子酒’。”“为了他,家里挣两个钱,要花掉三个。”……一大批带着泥土芬芳、透着清新务实之风、充满真情实感的新闻报道不断涌现,实现了新闻报道形态前所未有的创新。它不仅仅是一种文风的转变,更是一种视角的转变,从官方的视角转为平民的视角,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实践证明,我们的报道要赢得群众口碑、凝聚社会共识,就要在群众喜闻乐见上下功夫,要在内容的精、深、厚上下功夫,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说读者愿意听的话,多一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让人想读、愿读、耐读、反复读。

活龙活现是党媒不可或缺的能力

媒体的传播力,来自于讲故事的能力,更来自于记者讲故事的素质和本领。从职业角度讲,记者最有机会倾听人民心声,最有可能听到时代声音。记者也最有权利把这些时代缩影、真实故事传播开来。深入基层才能捕捉到“活龙”,就是记者在基层接触到的新闻事实,有着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将新闻事实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活龙活现是党媒不可或缺的能力。

记者讲好故事需要哪些能力和技巧呢?

新闻要问。发掘故事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方法问题,是作风问题,故事在基层,故事在群众中。只要你到基层,到群众中去,就能抓到故事。写故事从采访始。采访最难的又是提问。因为新闻故事的情节是不能编造的,这就要在采访中问出来,问不出故事,稿件就写不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问故我在”。记者写新闻不仅要问“故事在哪里”,还要问“故事的意义在哪里”,通过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关系的叙述与描写,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敏于发现。新闻故事的写作同其他新闻写作一样,首先要求作者有一种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即对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一种及时发现、捕捉、认识的能力。故事在不断发展、变化着。这就要求记者要用发展的眼光来采访故事,用变动的观念来“说”故事。我们要努力寻求变动中的故事,用变动的眼光寻找故事,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发展。故事的发展变化并不是孤立的,它依据一定的条件而变化、而发展,特别在历史的转型期,各种文化的冲撞必然产生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我们要善于捕捉历史转型中的冲突,写出大时代变动中的故事,故事要为时而“说”。

精心选材。发现新闻事实是一回事,如何利用这些事实,表现一种思想,达到某一目的,则是另一回事,这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精心选材剪裁。新闻故事根本不可能把一个事实或一个人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交待清楚,只能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抓一个侧面,选一些既新鲜又典型的片断与细节,以一当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巧于情节。“文似观山不喜平”,新闻故事尤以情节的曲折生动见长。在极短的篇幅之内,又是平凡的“小”题材,如果平铺直叙,一定显得乏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设计好了,即使“不全”,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巧设情节很重要。可通过设置悬念,产生误会,展现波折,运用抑扬、擒纵、对比、张弛等方法使情节生动有趣,吸引读者。

妙于表达。新闻故事的表达应以叙述和描写为主,通讯的“入门功”与新闻故事的“单一性”,决定了初学新闻写作的人多写新闻故事是最合算的事情。“单一性”,是指精心寻找并写好一件事。小故事是通讯的基础体裁,大通讯离不开小故事。新闻故事是通讯家族中的特殊形式,是精彩地写透“一件事”,不是一般地写“小故事”。新闻故事的这种“单一性”,既使它靠近“新闻特写”,又使它篇幅短小,占地不大,因而易被苦于版面紧张的编辑“高看一眼”,提高稿件的命中率。

鄂州日报推出的《记者走基层》《寻找最美家风》《新鄂州人逐梦故事》《改革让生活更美好》《记者夜宿农家》等栏目都是由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小故事组成的。2014 年 11 月,在鄂州日报编委会策划下,全体编辑记者深入基层,在一版推出《来自田园村庄的美——行进鄂州 精彩故事》栏目,从一件件找出路、谋致富的实事中,让广大读者感知到心系群众、拼搏向上的党员干部群像。该栏目获得2015年度湖北省市州好新闻专栏类一等奖,入选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精品工程。

走转改是党媒精彩故事的根本

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近年来,鄂州日报社不断创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确保贴近民生民情,继续擦亮在全省唯一获得全国地市报“走转改”工作先进单位的金字招牌,坚持不懈地去田园寻找故事,到村庄发现精彩。

走到最深处。“走转改”中的走,针对新闻工作者漂浮的现象,静不下心,沉不下去,怎么可能捕捉到鲜活的鱼儿。当代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的战略机遇期,通过“走转改”,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更加深刻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主流、体察基本国情和真实民意。鄂州日报深入“走转改”的记者们在实践中发出了这样的感言:在基层,才能发现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中国,才能看到一个矛盾叠加而又奋然前行的中国。在“走转改”的报道中,不仅正视矛盾,反映了“怎么难”,而且释疑解惑,引导了“怎么看”,更在积极行动,促进了“怎么办”,架起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提升了社会各界团结奋斗的凝聚力,也增强了新闻工作者的大局观。

转到最痛处。转出好作风,才能涌现出好作品。一直以来部分记者习惯了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作风漂浮,离生活、离实际、离群众越来越远,自说自话。有的记者接到采访任务首先问有没有车,拿着交通补贴,却从不下乡采访,即使到了基层也是不顾群众的所需所想,走马观花、浮在表面,要些工作总结就算完事。甚至出现记者在通讯员稿件后直接挂名的现象。为了将转作风转到最痛处,鄂州日报不惜刮骨疗伤。由报社纪委牵头,每月任选一周,检查所有通讯员与记者合写稿件的采编流程,从源头核实,到检查采访笔记、采编系统大花脸记录,查到未到实地采访的,严惩不怠。屡教不改的,停职三个月学习业务规章制度。机制上的保障,让编辑记者端正了态度,真正俯下身弯下腰与百姓心贴心地交流。只有扎实转变作风,才能以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

改到最实处。党报的文风是个老问题,属久治不愈的顽症。究其根源,在于党报刊发的多为工作报道,文件语言多,空话套话多,居高临下,口气生硬,不讲技巧。在“走转改”活动中,鄂州日报再次对文风进行改进,要求标题通俗有力,文章短小精悍,版面时尚清新。比如,在一版开设的故事栏目《记者走基层》《来自田园村庄的美》中,第一次将小人物的故事放在头版突出处理;第一次在要闻版面中每天不间断地出现走基层报道,而且大多数时候篇幅保持在两篇以上。创新了典型宣传的手法。用“走转改”的方式做典型报道非常符合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在近年推出的重大典型报道中,鄂州日报均采取了主打通讯+系列故事的形式,丰富了宣传的手段,让典型人物形象更贴近读者,更有生活气息,更立体、形象,更感人。报道内容上,由关注个人命运进一步扩展到关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大局,“群众”意识更强了,“基层”元素更多了。

猜你喜欢

鄂州稿件基层
是不是连我也隐藏雾的背后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征集汽车电子类稿件
整合品牌栏目 征集优秀稿件
登鄂州江上观音阁
整合品牌栏目征集优秀稿件
基层在线
书法《竹枝词》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赵学敏书法作品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