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2021-11-27韩齐齐
韩齐齐
(江苏省徐州市湖滨中心小学,江苏 徐州 221000)
前言:深度学习策略虽然不是新型的教学策略,但是就现下教学情况来看,它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效果并不理想,最根本原因是学生主体性被忽视,教师只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未将语文知识、思维模式以及学习意识等有机结合起来,而深度学习不仅要求增加学生语文知识量还要求培育他们的学习意识、思考能力、逻辑思维等精神文化层面的能力与品质。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通过运用深度学习策略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分享自己在工作中采取的方法与教育心得。
一、深度学习的概述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让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通过独立思考、主动学习从而更深度地理解学过的知识。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讲解-接受”教学法,将课本上的知识直接“投喂”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机械地背诵、记忆,将知识以“囫囵吞枣”的方式吞下去,看似记住了但是并没有品尝到它的“味道”,没有真正了解,学习流于形式。而深度学习与它相反,具有以下特点:1.真正理解。与浅显化学习不同,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它,即使它变换一种形式也能理解。从另一个角度去说,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并且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剖析性的学习[1]。2.知识整合。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具有动态性、生成性等特点。深度学习理念下,学生在面对新的知识时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旧知识去联系、去对比,在旧知识基础上通过信息整合的方式有效理解并掌握新知识,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3.学会反思。小学生认知水平低,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吃力的问题,难度较大,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除了授予学生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去反思,促使学生有效理解并掌握知识。4.运用知识。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深度学习的指向,深度学习强调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还要培养后者的知识迁移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二、深度学习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深度提炼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
课本作为教学的主要参考依据,包含了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然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去背诵课本内容,学生将大量的学习时间花在记忆生字词、背诵段落等上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记忆的内容逐渐遗忘,学习效果不甚理想[2]。究其根源,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上生字词、课文的学习与记忆上。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指导学生深度研读课本,将新旧知识点融会贯通,使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记忆和学习,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简单来说,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深度提炼文本,使后者能够深刻领悟文章内涵。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将相和》一文时,教师可以深度提炼文本,以此为载体去发展学生思维。《将相和》中包含了三个故事,它们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通过这三个故事也可以看出两个主人公即蔺相如与廉颇之间从“和”到“不和”再到“和”的关系。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对小学生来说字数非常多,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课前应深入研读文本并综合提炼文中这三个故事,对它们的相互联系进行探究,以此为出发点深度提炼故事话题。举个例子,教师可以用“将相和”起因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用自己的话语简单阐述文中故事情节。最后,带领学生细致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结合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发展关系,促使学生有效掌握事情发展缘由,把握故事中人物发展关系,深入了解文本主旨大意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以此提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二)深度参与课堂,调动学生能动性
在传统语文课上,教师通常采取“讲解-接受”教学法,学生处于被动位置,学习浅显化。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重视他们的学习体验,致力打造趣味化、多样化的课堂,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上,以此提升教学实效性[3]。
例如,运用生活化教学法。语文知识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所以实施生活化教学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还能增强学生应用意识与知识迁移能力。如讲解《姓氏歌》一课时,笔者在识字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充分利用学生的姓氏这一资源组织他们开展教学活动,让他们上台介绍自己的姓氏,如张姓同学说:“我姓张,很多人都是这个姓,历史上还有很多这个姓的名人比如张飞、张良等,‘张’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是‘弓’,就是弓箭的‘弓’,而右边是‘长’,就是一个东西有多长的‘长’,为了防止别人误以为‘立’加‘早’的‘章’,我和别人介绍姓氏时会说‘弓’‘长’张。”其他同学也是如此,在笔者的暗示和指导下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姓氏。这样的语文课堂十分“接地气”,学生扮演主人翁,利用自身的资源去介绍姓氏,不仅有效理解并掌握知识,而且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
又如,运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情境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如故事情境、表演情境、问题情境、语言情境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学吸引力还能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达到让他们深度学习的目的[4]。举个例子,在讲解《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选择陶罐或铁罐去扮演,要求他们将陶罐的大度、谦虚、有礼等品质表现出来,将铁罐的无礼、傲慢等性格表现出来。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对两个罐子的形象特点与个性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也从中体会到真善美与假丑恶,价值观得到健康的塑造。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文本内涵与蕴含的人生哲理有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三)深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的认知
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需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投喂”的局面,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度思考,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同时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指导学生细致琢磨问题,让他们的学习行为真正发生,以此丰富其认知,使教学取得更大的成就[5]。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匆匆》一文时,为了加深他们对课文的认知,使其深入体会课文语言以及情感内蕴,笔者设置了多层次问题:第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叹息与无奈。笔者让学生仔细鉴赏课文开端的排比句,反复朗读,对“桃花谢了,再开”“杨柳枯了,再绿”“日子一去不复返”这几个句子进行对比,体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发出的感慨,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提问:“你在这个地方只读出了作者的叹息吗?”与此同时,让学生品读“泪潸潸”“头涔涔”等词语,体会作者无奈的情绪。第二,感受时间的悄然而逝。笔者问学生“作者对于时间流逝是如何描写的?”然后让其思考,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深入体会,通过文本中描绘的洗手、吃饭、睡觉等瞬间感受时间的转瞬即逝。第三,学会珍惜时间。在第二层次问题之上笔者对学生进行追问:“面对如白驹过隙的时间,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告诫学生要努力学习、珍惜当下。在层次化的提问下,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深入的认识,语文学习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
(四)深度开展实践,提升学生的素养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语文有很强的应用性、综合性等特征,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专注于语言知识与学习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这让很多学生难以体会语文知识内涵,导致学习经常浮于表面。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深度实践活动,以此为依托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6]。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笔者组织他们开展了主题为“我的梦想”的演讲活动,让学生提前准备好演讲稿,在演讲稿中着重谈一谈自己的梦想以及如何去实现它,最后让全班学生进行评比,选出最出色的演讲者。又如,在学完课文《爬天都峰》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周末去爬山,体会作者爬山时候的感受与情感,爬山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篇活动感悟,促使学生结合真实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内涵。
结论:深度学习理念的提出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之上,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思路与方向,它旨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感,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有的放矢地优化原有知识结构,唤醒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感悟与感知,从而达到拓宽学生学习深度以及提升其文学素养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尝试运用深度学习策略,通过深度提炼内容、深度参与课堂、深度思考问题以及深度开展实践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上真正发生,使语文教学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