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路径研究

2021-11-27刘瑶

魅力中国 2021年47期
关键词:四史大学生教育

刘瑶

(天津仁爱学院,天津 301636)

引言: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四史”教育结合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中国的近代发展史作为载体,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析历史人物坚定学生信念,进而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此,教育部明文要求各大高校积极开展“四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紧抓“四史”教育的契机,围绕全面育人的目标,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四史”教育的有机结合,共同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铺平道路。

一、大学生“四史”教育的重要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正确历史观的树立

“四史”教育不是局限于讲述历史故事,而是将历史故事作为载体,开展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四史”是党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历史本身就是最佳的教科书,是国家和党各项事业推进的重要必修课,尤其在“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想的产生后,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四史”教育能让学生对中国的近代发展更加明确,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内涵、明确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认知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从多个角度加强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的认可,才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并认清国家发展的形势,这就有利于正确历史观的树立,有利于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总结问题、探寻真理,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作出贡献。

(二)满足大学生意识形态发展的需要

意识形态教育影响深远,对大学生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担,但由于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尚未完整,所以此时的引导是最佳时机,只有大学生有了健康的意识形态,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并践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才能为祖国的发展提供动力。在信息时代来临的背景下,互联网有着较强的开放性,大量的不良思想涌入网络,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较强的冲击,不利于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而通过高质量的“四史”教育,就能够让学生清晰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的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历史,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才能形成正确、健康的意识形态,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心,改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学生的实际行动。

(三)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

在素质教育之风愈发盛行的背景下,高校的根本任务彻底转向“立德树人”,意在培养有思想觉悟、有道德修养、有爱国情怀、有远大抱负的新时代青年。而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开展,其中“四史”教育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肩负着重要的教育担子。通过积极落实“四史”教育,将历史故事作为教学依据,将历史人物作为学习榜样,才能坚定大学生的政治方向、理想理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才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使大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真正为祖国建设而拼搏奋斗,继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二、大学生“四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理解程度有限

目前,大学生的主力军是零零后青年,受到社会迅速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大肆发展,社会潮流更迭飞速,导致大多数大学生都愿意将精力放在新鲜事物的探索上面,乐于实现自我的追求。在他们的认知中,“四史”教育与他们的成长关联不大,有着不正确的认知,所以实际的“四史”教育效果低下,学生普遍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营造了单调沉闷的教学环境。此外,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成长的时代光鲜亮丽、生活富足,而“四史”教育中的内容无疑就显得年代久远,时空方面的差异直接限制了大学生的理解,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认同。大学生虽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着一定的尊崇心理,但历史发展逻辑、细节及演变规律却没有深入的探讨,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塑造毫无作用,更是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正确认知,出现了一知半解的教育现状。

(二)“四史”教育理论性较强,没有有机结合实践活动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四史”教育涉及的内容驳杂、体系庞大,其中的内容呈现出点与线的逻辑关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是各个发展点,而社会主义发展史则是串联它们的线。改革开放史和新中国史是相互交叉的,而新中国史又与党史相互交叉,并且三者都属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范畴。“四史”既是中国的艰苦奋斗史,也是理论创新、实践完善的发展史。正因此“四史”有着深邃的内涵,教育者在开展“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囫囵吞枣般的接受,长此以往势必会加剧学生的抵触心理,影响学习兴趣的培养。此外,由于“四史”教育的理论性较强,大部分教师都需要较长授课时长,完全忽视了以实践印证理论的理念,将实践环节完全去除,致使“四史”教育理论与实践没有有机结合,根本无法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取得的教学效果与理想效果相去甚远,难以对大学生形成实质性的提升。

(三)教育方式过于传统,缺乏与新媒体的有效结合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高校教育也朝着现代化、信息化的趋势发展,新媒体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就“四史”教育来说,要想实现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有效引领,就必须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落实现代化“四史”教育,才能将“四史”教育的感染力发挥出来。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高校教师在新媒体技术应用方面还有着一定的短板,无法为“四史”教育形成有效的辅助作用,仍然采取传统的教育方式,没有立足学生的兴趣喜好和心理特征,自然就影响了“四史”教育的实效性。此外,部分高校也没有加强云端平台的建设,对学生的“四史”教育局限于思想政治课,学生无法从多个途径获取“四史”知识,知识面过于狭窄、接触机会较少,也就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立足学生素质发展

一方面,在“四史”教育中完全摒弃“一讲到底”的传统观念,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适当增添“四史”教育的灵活性、趣味性,达到吸引学生参与的目的。在“四史”教育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将历史故事、人物生动地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教学情境,并给予学生自由发表看法的时间与空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了激烈讨论,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最后由教师合理的引导,自然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体验,深化了“四史”教育的内涵。

另一方面,发挥教育者的“四史”教育主导地位,主导作用不仅仅发挥在课堂教学方面,更为关键的是对“四史”教育内容的整合、归纳。教育者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对“四史”教育的内容进行筛选,并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与教学课时,确保“四史”教育的科学开展。同时,教育者则是要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勇于承担自身的责任,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以系统的眼光看待“四史”,加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的树立,为大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内外教学相结合,拓展“四史”教育的实践渠道

首先,开展形式多样的“四史”实践教学活动。“四史”教育实践活动不能循规蹈矩,而是要不断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才能够为“四史”教育注入十足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四史”教育的魅力,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具体落实来说,高校应加强对“四史”教育的重视程度,周期性地开展与“四史”教育相关的文化实践活动,如:校园红歌演唱活动、“四史”知识竞赛活动、红色诗歌朗诵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内容,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营造出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其次,搭建“四史”教育的实践平台。高校除了开展校内的实践活动外,也要积极挖掘校外的“四史”资源,丰富实践活动的形式。通过与地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与红色文化近距离的接触,将历史资源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给予大学生丰富的“四史”学习渠道,使“四史”教育载体丰富、形式多样,真正成为理论知识的填充。

(三)发挥大学生组织的作用,为“四史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团支部、党支部、学生会都是高校中常见的学生组织,大学的各类型组织有着较强的影响力、感染力,是大学活动开展、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所以“四史”教育也要发挥学生组织的力量,让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发挥好带头作用,做好“四史”教育的统筹安排,确保课堂理论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网上拓展教学在学生组织的协调下共同发挥作用,并让学生组织的成员成为广大大学生的榜样,发挥好先锋作用与示范效应。学生组织中党员与学生干部的骨干力量要做到“带头冲锋”,积极参与“四史”教育活动。同时,在党支部、团支部的支持下,围绕“四史”教育的内容,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创新活动形式,促进“四史”教育的常态化。此外,则是要立足高校、专业特点,成立专门的宣讲队,通过分享学习心得、参与理论宣讲等方式,确保“四史”教育深入人心。

(四)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四史”教育范畴

首先,充分利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通过建立QQ 群、微信群的方式,加强思政教师、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使“四史”教育融入生活,也可以定期推送“四史”教育的相关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发送关于“四史”教育的相关问答或文章,学生都能在网络平台实现“四史”教育的学习,填补了课堂学习中的不足。

其次,有效利用各类学习平台与网站,如中国大学生慕课APP、学习通APP,号召大学生在线下实践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学习,既丰富了“四史”教育的内容,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线上平台进行互动沟通,也增添了教育的趣味性。

最后,利用好短视频平台。当下短视频平台愈发火爆,通过制作“四史”方面的历史故事或英雄人物事迹的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势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使更多学生接触“四史”教育,提升“四史”教育的影响力。现阶段,信息技术手段需合理开发,将线上、线下教育有机结合,确保“四史”教育多元化开展,增添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

(五)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为四史教育提供平台

首先,充分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志愿服务等主题教育活动,为课余生活增添乐趣的同时,为“四史”教育提供有效的载体。例如在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期间,可以借助主题班会、文艺汇演等形式,深化学生对党的认识,加强特色社会主义成就的了解,明确对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可,对于党庆、国情有了清晰认知,厚植爱国情怀,填充精神素养。同时,针对主题教育活动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收获,促进大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育,使“四史”教育无处不在。

其次,组织大学生观看“四史”方面的影视资源。如时下最为火爆的影片《长津湖》《建军大业》等,影片中鲜明地展现了民族气节与党的正确领导,这无疑是培养爱国情怀的最佳方式,也能够产生了解历史的兴趣,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学生观看影视的过程中,教育者适时地引入理论性知识,这就直观地提高了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愈发富足,而精神信念却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成长挑战。而“四史”教育则是端正信念、加强认知、树立理想的最佳途径,所以高校应加强“四史”教育的认识,完善“四史”教育的实施路径,培养具备坚定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时代青年,让大学生成为祖国发展、民族进步的源动力,为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四史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四史”教育——我们这样组织少先队活动
“诵读学传”是“四史”教育的好方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