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融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探析

2021-11-27朱俊

魅力中国 2021年47期
关键词:科学信息化实验

朱俊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广陈中学,浙江 嘉兴 314000)

在教育信息化掀起的教育潮流下,信息技术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成为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课堂的实验器材经多年的使用和改进,效果大多很理想,但是有些学生较难掌握的科学知识,往往因种种原因在常规的演示器材中较为缺乏,或是可见度、可信性不够理想而无法掌握。分析原因如下:

1.课堂教学:学法单一。

教学形式、方法是影响学生能力、学习水平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已经积累、总结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未能对信息化教法进行运用。这样缺乏变化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容易陷入被动学习状态,学习注意力也难以长期保持,这就会影响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很难得到显现。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充足的学习动力,使得知识内化效果受到影响。

2.理念禁锢:教法脱轨。

教育理念应保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契合学生思维逻辑、个性需求的课堂。但是,部分教师仍习惯性地采用“讲授式”理念,未能真正将生本教育理念体现在各个环节,这就会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实践中未能真正发挥个性化、趣味化和信息化的作用,阻碍了科学教学的发展。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应用现代的教学媒体去探索、制造器材,在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可信性、可靠性上下功夫,充分发挥课堂上演示实验的作用。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实验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科学实验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科学实验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科学原理的形成与发展,展示科学思维的形成过程。

鉴于此,笔者试图从信息技术的作用入手,阐述学科教学融入信息手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信息手段活动环境中思考、学习和体验,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将知识认知转化为个人经验,促进初中科学教学向科学化、智慧化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引入初中科学教学中作用

(一)激发内在动力

在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影响学生参与度、自觉性的重要因素,还会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一定影响。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初中科学的知识、实验部分可以转化为数字画面,便于学生进行直接解读和分析。同时,信息技术会带来图像、视频、文字等最新的资源内容,有利于科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使其科学学习、探究热情得到激发,进而使其成为自主分析、发现和探究的主体。

(二)丰富课程内容

相较于以往固定的教法和形式,信息技术将会打破科学教学活动在内容、形式上的限制,让学生思维、认知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中,也可以转向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便于学生接受先进的科学知识,使其迅速地完成知识的传播。同时,在网络和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下,教师可以将网络资源与教材内容进行衔接,在课堂中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储备得到扩大,促进学生科学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三)创造自学契机

当下,基于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诸多学科可以支持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学习,更好地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衔接和贯通,既能在线上巩固课上教学内容,也可以针对课上学习不足进行反复探究。如微课、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网络学习平台,都可以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和内容,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加深入,也可以反复地查看、巩固疏漏之处,促进其自学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信息技术融入初中科学的实践路径

面临智能化、智慧化时代的冲击,学生获取知识和资源的路径越来越宽泛,对知识的汲取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材这两方面,正是信息技术带来的良好成功。科学教学,重在让学生从客观角度建立对世界的认知,以探究和摸索的方式发现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科学课程可以兼顾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规律,形成对科学知识的正确认知。

(一)借助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具象

在科学教学实践中,诸多抽象性的定律、知识和概念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难题,主要是初中生尚未形成成熟的抽象思维,这就会影响学习效果。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会选取相关模型教具、插图、视频展示等内容,再以语言叙述方式进行内容解读,引起学生在想象思维层面的共鸣。

例如,在讲解“水的压强”这部分内容时,需要带领学生们对压力知识进行复习,学生们往往容易混淆压力、重力这两个概念,再加上实验设计存在一定难度,学生很难通过自主分析得出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走出片段认知的范围,不局限于知识的记忆,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演示虚拟实验,让将实验推理环节转化为直观演示动画,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进行压力分析,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模拟实验分析压力作用成效和受力面积、压力大小的关系,再分析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掌握正确的运算方式。

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上作出新尝试,借助模拟功能呈现可视化画面,以直观演示方法,增强学生接受信息的感官体验,降低其理解抽象科学知识的难度。

(二)模拟实验环境,激发探究动力

科学课程是无法脱离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知识,是历经多次实验和总结得出。因此,通过Flash 技术重构实验演示是学生发现和探究规律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的模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设计了色彩鲜明的动态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原子核、电子间的关联,以及核外电子按照分层高速运行在核的周围,达到了现实实验环节中难以模拟的效果。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背景音乐,以轻松有趣的氛围取代严肃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学会从微观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刺激其主动认知原子结构概念,探究原子核、电子的关系,以更好地达到理想化的教学状态。

通过微课、多媒体的组合运用恰好能够补充这方面的不足,教师借助PPT 进行实验环节预设,再借助微课展现模拟的实验视频,极大程度上控制了实际实验环节的不确定因素。

(三)设定信息化情境,深入破解疑难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科学情境的创设将更加便捷,能够拉近学生与科学世界的距离。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主动建立起信息化情境,帮助学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

例如,对于科学这门实践特点明显的学科,在对其中概念进行解读时,往往需要验证相关的科学规律,以视觉角度进行科学观察,以更好地理解知识规律。但是,部分科学知识属于微观科学的范畴,难以凭借肉眼观察和分析现象,这就给学生带来学习困难。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入动态化、信息化情境,将微观现象放大化,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促进其学习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讲解“神经调节”这部分知识时,对于神经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如人的神经系统、脑、脊髓等内容,教师可以将动态图画引入课堂,针对性地介绍细胞体、细胞突、神经元等部分。其中,在讲解应答性反应时,教师可以呈现“缩手反应”的图画,让学生明确反射弧的传导过程,使得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在利用信息技术破解难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分享信息化学习的经验,促使其深入地掌握信息收集能力。针对性地进行实验处理,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探索习惯。

(四)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培养持续探索精神

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辅助工具和手段,也可以成为学生自学和自主探究的利器。因此,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和探究,使其利用信息技术积累科学知识,培养其勇于探究的精神。其中,包括如何正确使用信息化手段、设备和条件等,如何进行规范化的科学学习。

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在借助微课实验片段演示化学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视频的同时,要向学生传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实验的方法。在讲解“质量守恒”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蜡烛燃烧实验、纸张燃烧实验视频,对其中物质的质量变化进行假设、分析。

通过信息化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方案,便于学生们进行查找、分析,设计出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

总之,信息化技术融入科学教学实践推动了教学变革、突出了科学的实践性和探究性,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抓住科学现象、科学知识和信息化技术融合的关键点,通过导入具象化画面、模拟科学实验环境、设定信息化情境、强化师生信息技术能力等方式,帮助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突破科学学习难点,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形成自主探究和探索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科学信息化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