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践途径研究

2021-11-27李洪丽

魅力中国 2021年27期
关键词:桂林抗战广西

李洪丽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引言

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学科建设,将地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发挥地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育人中的积极作用,引领大学生端正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和自信。广西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挖掘广西地域文化思政育人要素,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方法,让思政课程教学更具思想性、亲和力和实践性。如广西的民族文化、边关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等等,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让大学生从鲜活的地域文化特色中,增强对国家、对家乡的价值认同感。

一、广西地域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鲜活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基本任务,广西地处中国大西南,以壮乡文化为主体,独特的人文地貌、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为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精神载体。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要深入拓展广西地域文化资源,为打造思政教育特色,承继地域文化脉络,提升育人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一)广西地域文化是衔接思政育人目标的重要纽带

广西是民族自主区域,地域文化是多民族共同传承和信守的思想载体。据统计,广西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2 个,他们在日常生活、起居、劳动、饮食等方面,既保留了地域特色,又促进民族风俗的共生、共融。[1]如壮族、侗族,以及黎族、瑶族、苗族的聚居,加之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入,造就了多民族文化和平共存的发展格局。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中,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交流中,也与其自身的地域文化习俗紧密关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尊重各民族民风民情的差异性,不论是本地学生,还是外地学生,都要给予民族包容与理解。因此,思政育人目标的设定,要立足地域民族文化,引领大学生树立民族融合观。

(二)广西地域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知识储备

广西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各地人文民俗独具民族特色。高校思政教育教师,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出发,积极挖掘和整理地域文化知识资源,将之融入到思政育人实践中。一方面,在推进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教育教学中,还要兼顾地域民族文化、人文习俗的学习和渗透,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提供针对性思政教育启发和引领。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去学习广西地域文化,特别是化解语言障碍、思维尴尬,能够熟悉广西地域文化,得心应手地解决思政育人难题,提高思政课程育人质量。

(三)广西地域文化是深化思政育人改革的关键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与地域文化的互融、互通。挖掘地域文化,丰富思政育人模式,拉近师生心理距离,让学生从自我民族文化中找到自尊、自信,增强对广西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思政课堂,空谈理念是缺乏说服力的。联系地域文化,化解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让高校思政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大学生才会信服,才能将思政工作做扎实。如广西的山歌文化,“刘三姐”被称为壮族的“歌仙”。[2]广西的铜鼓文化,精湛的工艺,更以其做好精巧而闻名于世。钦州的海洋文化,也让思政课堂充满了趣味和活力。广西地域文化,从整体上与大学生的生活、心理、性格、行为具有内在关联性,要发挥地域文化这把“利器”,让大学生从心理上、情感上获得文化共鸣。可见,地域文化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让思政课堂更富感染力。

二、广西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践融合的原则

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渗透,要把握三个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原则、辩证地看待广西地域文化原则、专业教育与“广西通”人才融合原则。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顺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对广西地域文化,其内涵与外延,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原则。从实践教学中,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从主次矛盾分析中寻找解决方法。对广西的民族风情,要有所选择,要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全面审视地域文化习俗。如八桂特色文化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0余个,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55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34 项。状、汉、瑶、苗、侗等民族歌舞、服饰、建筑、节庆、饮食、风俗文化多姿多彩。桂林喀斯特地貌、八角寨丹霞地貌,铭刻诗文的山水文化,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边关文化,白色起义、龙州起义等红色文化,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北部湾大开发下的海洋文化,巴马长寿乡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等等。八桂特色文化成为广西地域文化的代表,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八桂文化的多元特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讲授接地气的广西地域文化,让思政课堂更具说服力。

(二)善用辩证思维审视广西地域文化

对于文化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对广西地域文化的渗透,要确立辩证思维观。什么样的地域文化是值得弘扬的,什么样的地域文化是需要摈弃的,科学、客观、辩证地对待广西地域文化,在扬弃中做到有效传承。如骆越文化、岭南文化、土司文化,都是广西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思政课堂上,教师要选择先进的民族文化,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萃取民族区域文化精华,对于一些地方少数民族世袭的生活习惯,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要批判的看待,发展学生的辨识力。如土司制度中的“土司”,原为民族区域的首领,以世袭制为主,拥有独立的统治权。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土司制度的落后性、腐朽性,最终土崩瓦解。虽然土司制度不合时宜,但土司文化对广西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大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土司制度,不能一味批判,而是要学会实事求是地辩证分析。

(三)将专业课程教育与“广西通”人才培养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要结合学科专业方向,将专业教育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做好两者的衔接与搭配,让大学生既要掌握专业本领,还要了解和懂得地域文化知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讲解中,可以联系广西地域文化,让理论与实践相衔接。在研读广西文化理论典籍时,如《岭表录异》《岭外代答》《桂海王虞衡志》《广西通志》等著作时,可以结合当代的《广西通史》《八桂文化》《广西地域文化通览》等文献进行拓展学习。鼓励学生利用家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田野调查。如参观宜州博物馆、刘三姐文化艺术节、下枧河山水风光等,从中了解和认识广西传统民俗文化。组织学生实地走访天峨县、南丹县、宜州区等红河流域民族文化带,与当地文化人员、艺术家展开座谈与交流。如天峨县的蚂拐节文化、南丹县的酒业文化与民族服饰文化,宜州区的刘三姐歌谣文化等。高校思政教育,要突出高素质人才培养方向,要积极融入广西地域文化相关知识,在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过程中,参与辅修与广西地域文化相关联的其他课程,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习得。

三、桂林抗战文化在高校思政育人实践中的应用

习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了解中国发展大势,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心。”[3]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桂林抗战文化运动,所蕴藏的丰富抗战文化,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文化精神,更为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塑造理想信念提供了不竭思想源泉。事实上,桂林抗战文化,体现了爱党爱国、团结进取的不屈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典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初心与使命。因此,将桂林抗战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育人实践中,让大学生保持红色文化优良品格,从抗战文化中获得前进的力量,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一)讲好抗战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可以通过讲授红色经典故事,让学生了解桂林抗战文化,激发情感共鸣。讲故事是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对桂林抗战文化资源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更能够让大学生从中牢记使命,增强文化自信,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抗战时期,桂林是八路军的重要根据地,集中了全国大批文化和民主进步人士。同时,桂林在抗战物资转运方面,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应有贡献。在1938年,中共党员杨东莼组建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将“抗战、团结、进步”作为办学宗旨,提倡民主精神,发扬集体主义思想,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做出突出贡献。在桂林抗战英雄事迹中,这样的红色故事是很多的,通过在课堂上讲授革命英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实事求是”的真实性、鲜活性,从具体的人、事、思想、行为中,感同身受,发挥思政教育的隐性价值。

(二)走访抗战遗迹,重温抗战精神

思政教育,不能停留于理论讲解,更要联系大学生实际,鼓励大学生参与体验,从实践中获得新知。对桂林抗战文化的渗透,要确立“立德树人”教育宗旨,要创新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特别是组织大学生参观抗战文化遗址,从亲身体会中唤醒大学生的抗战激情。[4]在桂林,抗战文化与山水文化、社会人文遗迹紧密融合,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如象鼻山公园、叠彩山公园,曾是当年抗战主战场。七星公园有八百壮士幕,这里埋葬着革命先烈的遗骨,从凭吊英雄中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还有,桂林的猫儿山,美国“飞虎队”坠机遗址,由陈纳德创立的“飞虎队”空军支队,在圆满完成轰炸日军任务后,却在途中坠毁。[5]这些抗战文化和故事,学生从亲历中感受抗日的艰辛,让大学生的心灵得以震撼,精神得以洗礼,更加坚定红色文化自信,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抗战文化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还可以传唱红色歌谣,参演红色话剧,从红色文化体验中,感受红色精神。当代大学校园,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蚀而淡化爱国意识,对自己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迷失人生价值与意义,拈轻怕重,不思进取,盲目攀比。通过走访抗战遗迹,挖掘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将红色文化精髓融入学习、生活、工作中。严格要求在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分享、积极承担自我责任,让抗战精神激励自我,提高自我思想觉悟。

(三)举办学术沙龙、讲座,践行抗战文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中,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雷锋精神一脉相承,成为砥砺学生前行的重要思想指导。桂林在抗战时期,因其地理位置、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在教育、出版、音乐、艺术等领域作品丰富。如抗战时期书店、出版社多达180 家,出版长篇小说近40 部,中短篇小说120 余部,编辑发行的杂志多达200 种。[6]这些文艺作品,记录了中国人民抗日的英勇与不屈,展现了革命主义精神、一致对外的集体主义精神。从丰富、多样的抗战文化资源挖掘中,用实例、事实来辅助思政课程教学,让课堂教学更通俗、更具体、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样,借助于学术讲座、沙龙等交流活动,大学生从桂林抗战文化与思政育人实践中,从思想、道德、品格等方面,增强文化认同感。思政教育不能是孤立的讲解,从讲座中,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思政教育课堂教学实效。另外,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抗战文化为依托,搭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如通过校报、校刊、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微信公众号平台等,创办桂林抗战文化主题宣传活动,组织红色文化展览,提升抗战文化宣传力度,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红色精神,践行革命传统。

四、结语

广西地域文化,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实践中,要依托课堂主阵地,讲好广西文化故事。教师要加强广西地域文化的学习和探索,提高教师育人素能。教师熟练掌握广西地域文化,在思政育人中灵活的渗透地域文化,让思政课堂更具特色,更能吸引和感动学生,教学成效更显著。广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典范,开放、包容、进取的壮乡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边境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立足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实际,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大力度挖掘广西地域文化资源,将广西地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育人融合起来,让大学生从真实具体的地域文化中获得情感熏染、精神陶冶。

猜你喜欢

桂林抗战广西
广西贵港
《广西戏曲》
桂林行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乐!乘动车,看桂林
桂林师范大学与桂林王城、雁山园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