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课堂
——地方非遗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资源中的开发与利用
2021-11-27陈丽娜
陈丽娜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引言
非遗传承和保护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十二五”以来,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保护非遗的相关意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各个高校也纷纷加入到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中,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就地方高校而言,其本身就具有天然优势,不仅拥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具有一定的高智人才基础。将非遗引入校园,不但实现非遗文化的广泛培育,让同学们了解非遗文化,体悟非遗的文化内涵,自觉成为非遗传承人与保护者。还能够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合课堂学习当中,提升学生一代的文化素养,开拓眼界,创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构建。
一、地方非遗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利用价值
将地方非遗引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堂中,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开展专业教学,对于其课程教学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
首先,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非遗专业人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相较于物质性的文化产物,它们则须由专门的人员进行实践性的继承,但从目前非遗传承现状来看尚缺少足够量的传承专业人员。将地方非遗融合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可以实现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批量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员。
其次,利于开拓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视野,优化艺术审美,提升文化素养。艺术设计专业侧重于美育教学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国丰富多彩的非遗作品承载着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精髓,其中还蕴含着非常多的美术元素。将地方非遗融入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元的艺术资源,从而拓宽其艺术视野,为非遗的创新传承奠定基础。另外,非遗项目或者作品中不仅展现着美学与艺术价值,也包含着一定的思想与情感,学生从专业学习角度去了解地方非遗可以加深其认知深度,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其在之后的专业发展中拥有更稳固的能力基础。
第三,利于满足民族文化研究的多面需求。非遗是个庞大的文化体系,而地方非遗时常由于关注度不够、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而难以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从专业教学层面来看,将地方非遗引入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更便于专家学者开展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为专家学者提供充足的研究资源,有益于让地方非遗获得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增强地方非遗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价值。
二、地方非遗走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堂的限制因素
地方非遗进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堂的道路并不是完全顺利的,在融入课堂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限制性因素,具体主体反映在以下几点:
(一)非遗进课堂工作流于形式
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各地方高校也在努力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然而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却存在重视度不够、认知偏差等问题致使非遗进课堂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其形式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将非遗引入校园后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后续监督工作乏力,没有形成体系,呈碎片化状态。如,一些学校只在开始时情绪高涨,“热闹”之后激情减退,最后不了了之。
(二)非遗进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地方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课堂的教学中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高校中的教师的专业背景多为艺术类相关专业,对于非遗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不如传承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也多以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为教学手段给同学们进行非遗文化的展示。而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其自身的真正价值并不仅限于作品的展示上,也蕴藏在其复杂工艺的制作的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模式易阻碍学生对于非遗文化内涵的了解和掌握。
(三)非遗进课堂的特色校本教材相对缺乏
将地方非遗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当中,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地方高校在非遗文化专业人力资源上的短缺,导致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校本教材不同于普通课程的教材,其制定是以学校为主体的,如果没有专业的评估手段和应用验证的过程以及专家组的严格审核和规范化的标准要求,便无法保障所开发出来的非遗校本教材的质量,影响非遗的教学实践效果。
(四)非遗进课堂忽视对非遗的传承培育
不同于职业技术类院校,高等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多注重于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多“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上易缺乏一定的动手能力,难以实现非遗的有效传承。另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引入地方非遗的过程中过于侧重对非遗项目的“理论型”探究,如,更多关注于非遗文化在地方环境中的影响广度以及思想情感表达上,而忽视了“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技能上的培育,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地方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
三、地方非遗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资源中的开发与利用途径
(一)要重视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有效建设,不能浮于表面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多以学院派为主,长期从事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对于地方非遗文化项目的了解其实并不多,因而对于地方非遗文化进课堂的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对非遗文化教育传承的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须重视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培养,组建一支综合能力更高且对地方非遗文化拥有深度认识的专业教师队伍,以确保地方非遗获得有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高校不能仅仅依靠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教学研讨会议和培训,以集体形式对地方非遗的各种内容信息的传达,还需要制定严格的培养体系让一线的教师有质有量地进行学习培训,让专业教师深入非遗项目的开发与实践中,以增进对地方非遗的深入了解。其次,还要邀请积极地方非遗传承人或文化部门相关人员进校园,宣讲非遗文化知识开展地方非遗讲座,面对面解答教师关于非遗的各种问题,为非遗传承和艺术设计教学的有效融合奠定基础。最后,高校还可以积极引进拥有地方的专业非遗文化知识的人员加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队伍,如非遗传承人,以从更加专业和真实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保障非遗传承的质量与效果。
(二)确定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创新型非遗人才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对地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还需明确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为后续教学工作和非遗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高校和专业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同地方非遗融合后的专业培养目标不能与单一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相同,应结合实际做出调整和变化,既满足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需要,也满足地方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需求。根据高校专业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设定层次性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如在大一学习阶段,主要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地方非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地方非遗的探究兴趣,并使其全面准确的了解地方非遗的文化背景。在大二学习阶段,主要教学目标则在于让学生亲自接触地方非遗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综合且针对性的教学培训,以实践方式指导学生开展艺术基础上的地方非遗设计,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地方非遗产品。在大三、大四学习阶段,主要教学目标则侧重于让学生在已经掌握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对地方非遗文化进行设计创新,拓展地方非遗的影响范围,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地方非遗的保护工作和传承工作当中。
(三)设置合理可行的非遗教学课程,形成体系化非遗教育
针对地方非遗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还需对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创新,设置合理可行的非遗教学课程,做好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从而发挥地方非遗的最大的艺术价值,也使其能够得到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与地方非遗文化专业研究人员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地方非遗的发展历史、形成过程、理论内涵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共同分析地方非遗文化目前的传承境况与理想的传承保护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开展的具体教学内容,并调整相关课程,以便于学生可以实现对地方非遗的深层次学习,激发学生对地方非遗的传承保护意识,提高其保护积极性。设置非遗教学课程也需要综合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部分进行知识点的连接,让学生以专业知识促进地方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并从更加多面的角度感知地方非遗的艺术特性、文化特性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重要价值,促使其体会到地方非遗的魅力,主动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地方非遗的社会责任。
(四)打造非遗文化传承学习平台和基地,多途径进行非遗人才孵化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地方非遗的融合教学,需由高校结合学生实际实践情况构建专门非遗传承学习平台和基地,让同学们切实明确传承和保护地方非遗的主要目标,以更有助于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才。非遗传承平台与基地的建设还可以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创新非遗的机会,促进地方非遗文化蓬勃发展,特别是关注度较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可以在新时代环境中扩大影响力,实现对地方非遗的广泛弘扬。高校还应做好与地方政府和各社会文化机构的沟通交流,地方非遗的具体保护情况与发展需要为根本,探讨非遗传承基地的最优落脚点,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与相关文化企业的合作,打造完善的非遗传承学习平台和基地,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创新环境。另外,在合适且专业的非遗传承教学空间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专业学习资源与非遗资源,开拓思维意识,在艺术设计实践中更好地融合地方非遗元素,创新地方非遗的呈现形式,吸引越来越多人对地方非遗的关注。同时,基于非遗传承基地,高校与相关政府部门、相关企业联合协作,创建地方非遗艺术产品,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负责,通过艺术设计竞赛的方式评比出最佳的非遗产品,设计出地方非遗文化符号,再借助多种信息渠道进行推广,以实现对地方非遗的高效保护传承。
(五)营造“非遗”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体验沉浸式非遗文化传播
让地方非遗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得到开发与利用,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以“非遗”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渗透地方非遗文化元素,在潜移默化的氛围影响下调动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和传承观念,促使其发挥专业能力积极开展地方非遗创新实践。营造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氛围,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宣传方式,将各种与地方非遗相关的文化信息通过微信平台、QQ 平台等进行宣传;除了开设专门的地方非遗教学课程之外,也将其与其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进行融合,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丰富学生对非遗的认知,确保学生获取地方非遗文化的便利途径;在校园各公共空间中,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场所,安排展示地方非遗的文化元素,陈列一些专业学生所设计的非遗元素产品,形成非遗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打造地方院校的专属特色。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遗进课堂是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通过高校教育对非遗人才实现大力的、有效的培育,为非遗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着力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非遗文化项目之间存在密切的艺术联系,二者相互融合。非遗进课堂不仅可以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专业人才,还可以拓宽学生艺术视野,提升其审美,增强文化艺术素养。在地方非遗与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中,尽管受到一些限制性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地方非遗文化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不是那么的顺畅,但是高校与专业教师可以通过着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从专业教学层面进行调整,明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设置合理可行的非遗教学课程,打造非遗传承学习平台和基地,同时营造以“非遗”为主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提高地方非遗的保护,实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