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四个着力点
2021-11-27杨飞
杨飞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开展了4 次党内集中教育,分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次党史学习教育是第5 次党内集中教育,又恰逢建党百年的重大时刻,“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1 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上下都在紧锣密鼓开展百年党史学习,党史学习教育热潮一浪高过一浪。2 月20 日上午,习总书记出席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党史学习教育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在动员讲话中,习总书记首次提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再次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中指出,“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党史学习教育从某种层面上说就是要进一步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厚植爱国大情怀、练就学识很本领、展现创新新风貌、躬行实践基本功四个方面着力。
一、厚植爱国大情怀
放眼世界,无论哪个国家,效忠自己的祖国都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基本政治伦理。学习百年党史,就是要学出爱党爱国的大情怀。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屡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衰,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文明不曾中断的伟大民族,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
1935 年,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问了3 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当时,正值中华民族危亡之际,风雨如晦,内外交困,这“爱国三问”犹如当头棒喝,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爱国之情。2019年,习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时,高度评价张伯苓的“爱国三问”,认为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这“爱国三问”,迄今仍然具有穿透时空、叩问心灵的价值。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很有必要以此对照,问问自己的爱国情怀是否说的和做的一致。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选择。近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截至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制造业大国,并且是全球工业产值最高的国家,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美国知名公关公司不久前发布的信任度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本国政府信任度达95%,在受访国家中排名第一。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牢牢把握当代爱国主义本质,把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心中,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把赤诚报国之志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上,一心一意听党话、跟党走,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大潮,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
二、练就学识真本领
过硬本领首先来自专业水平。近20 年来,我国大学生、研究生毕业数量激增,就业形势严峻,很多人落入了“毕业即失业”陷阱,于是各种“读书无用论”“学历无用论”歪风四起。然而事实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却有增无减,很多企业甚至在一开学就“跑步进校”,先下手为强开启“抢人大战”。这一矛盾的出现,一方面说明社会整体用人需求量的增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专业人才的“吃香”。过硬的专业水平是人才的基石,优秀的人才必有深厚的学识沉淀。
过硬本领还来自广博知识。大学是学习时间最集中、学习氛围最浓厚、思想活力最充沛的阶段,正应该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拓宽知识半径,不断努力丰富和提升自己。广博的知识始终来自深入的学习,我们一定要学会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学党史、悟思想,努力掌握真知识,求得真学问。
过硬本领更来自学识见识。真正有学识的人,能够消化吸收,独立思考,提出质疑,高手还能著书立说,自成一家。重要的不是学习党史,而是学习党史后的思考。1969 年,不满16 岁的习总书记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尽管学业中断了,但习总书记对知识的渴望始终如一。下乡来梁家河时,他随身带了沉甸甸的一箱书。白天干活,劳动休息时在看书,放羊时也在黄土高坡上看书,到了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在村民的记忆中,习总书记经常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就任总书记以来,尽管政务繁忙,个人时间被大量挤占,但习总书记还是坚持“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总书记都在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习中升华,在学习中把握国家大势。大学也要引导大学生珍惜大学时光,让大学生把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不断充实、丰富和提高自己,真正成为时代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三、展现创新新风貌
一份比较权威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对1977 年至2008 年的32 年间产生的1000 余位高考状元做了调查。调查发现,高考状元就业的行业领域分布较为广泛,经济收入和职业地位较高,也就是说学霸找到一份好工作,概率真的比较高。但是,调查也同样发现,这些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是做学问、经商或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原因在在于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今日中国,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热土。“天眼”探空、“蛟龙”探海、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每一件“国之重器”,都令世界震撼。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为国人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更让外国人惊叹羡慕。就连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也在危中寻机、在创新中求变,催生催火了在线教育、远程办公、云旅游、云卖房等一大批创新业态,又一次惊艳世人。对比战火纷飞的革命先烈,身处于这个创新的时代,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都应该倍感自豪,倍加努力,追赶创新的浪潮,加入创新的行列。
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发源地和“第一资源”的集聚地,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有统计显示,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中,70%诞生于研究型大学。大学生作为最具有创新能力的群体,是我国各类社会群体中最具活力的发动机,理应成为新时代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今年“五四”前后,中国青年报隆重推出《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引发强烈反响,其中一篇讲,2007 年4 月29 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出席上海各界优秀青年纪念建团85 周年座谈会,当时正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的戴文渊作为大学生代表参加座谈,从此立志争当自主创新的“排头兵”。他在百度4 年帮助公司提升了8 倍业绩,担任过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主任科学家,2014 年创立第四范式(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是青年大学生创新创造的榜样。
时代呼唤创新,新发展阶段将提供广阔创新创业舞台。要借党史学习教育契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与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平台,着重引导学生强化创新精神,培育创业意识、训练创造能力。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锻炼,努力打好创新的思想根底和知识功底,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作风,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寻求突破。
四、躬行实践基本功
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在毛主席的母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有一条校训: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主席是这条校训的忠实践行者,青年时期,他就认识到“闭门求学,其学无用”。1917年暑假期间,他和同学萧子升用1个月时间,步行漫游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5 个县,一路了解农民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以及社会风俗人情,收获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锻炼,增加社会认知,积累社会经验,为今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社团活动是同学们交流沟通、能力拓展与展现的平台。参加社团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创造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利于将来步入职场后尽早适应职场环境。要把参加社团活动作为自己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内容,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积极参与、踊跃加入,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是同学们了解社情民意、提升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要积极投身理论宣讲、社会调查、勤工俭学、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实践活动,汲取基层营养,把学问做到田埂上,把文章写到大地上,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加强自我修炼、自我磨炼和自我提升,为今后走出学校做好准备。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一个国家的崛起与强盛,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一百多年前,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无论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学生都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这就是大学生的人生际遇,也是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要敢于担当奋斗,热情拥抱新时代,与国家发展同行、与民族复兴共进,成就一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