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中医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021-11-27牛桂晓
牛桂晓
(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医的历史宝库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已成为中医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其感染力,也能够起到思政育人的作用。诚如医史学家李经纬所说:“学习和研究中医史,以及通过同西方医学发展史的比较研究,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加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1]本文即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医史思政育人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通过中医史树立中医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
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习总书记强调,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文化自信,首先是要充分地肯定和认同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医院校应该通过中医史,使学生认识祖国医学的伟大,“为使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得到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2]
首先,通过中医史的学习,使中医院校学生认识到中医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医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长期走在人类医药学发展的前列,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古典医药文献之富,有效医疗技术之多,理论之独居特点等,尚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能与之相比”。[3]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医药在数千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亿万人临床实践的检验,从而创造、发展、积累和完善了理论架构与方法体系。如在指导思想上,中医遵循整体观念,主张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人体健康;在生理上,中医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基础,主张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在治疗上,中医实行辨证论治,重视个体差异和疾病的演变;在方药上,中医运用七情和合的配伍法则,使用方剂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这些特点诠释了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显示出其科学性和先进性。正是由于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其能够在数千年中保障了人民的健康。
其次,使中医院校学生从历史关照现实,认识到中医的当代价值。当前,虽然医疗卫生体系仍旧以西医为主,但西医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在面对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时,西医经常出现难以应对的局面。西医还过多地依赖医疗设备和不断更新的药物,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国家和个人背上了沉重的医疗负担。此外,与中医强调“治未病”不同,西医更关注对已发病的治疗,预防办法有限,养生更无从谈起。西医学虽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提出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综合模式转变,从疾病治疗为主向健康促进为主转变,“但其天然局限性使得转变效果不彰、办法不多”。[4]西医凸显的诸多劣势恰是中医的优势所在,诚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5]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在谈到中医时说:“中医药界,目前思想上最大的障碍是——对中医药的伟大作用信心不足,其原因是对中医药系统理论的信心不足。”[6]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通过回顾中医药的历史,尤其是中医理论发展与完善的历程,同时对比现在西医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使中医学生充分认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对当代医学发展的启示和贡献,从而树立他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论自信,进而树立他们的文化自信,使他们自觉承担起继承和发展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二、通过中医史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中医学有着悠久而光辉的历史,是在祖国土地上历经几千年而发展起来的,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人民的保健也起了不可泯灭的作用。但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西医乘着列强的坚船利炮来到中国,使得中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种情况,中医界人士团结起来,掀起了不懈的抗争史。通过学习这一段历史,“可以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加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克服盲目骄傲和故步自封的思想残余”。[7]
首先,使学生了解西医大规模进入中国与西方列强入侵的关系。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但大都是零散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不大。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华,带来了一部分包含医药在内的西方科技,但随着礼仪之争及清政府禁教政策的颁布,依附于传教而来的医学就此中断,“虽称传入,究未能扎根,影响有限”[8]。但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大举进入中国,并逐渐居于主导地位,这与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是紧密相关的。中国由于反侵略战争失败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除割地赔款外,还不得不给予外人在华传教、办学、办医院的特权,“仅半个世纪,西医医院、诊所、学校以及其书刊杂志等就已差不多遍及全中国各省。”[9]由此,学生可以认识到西医是乘着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来,是列强进行文化渗透的一部分,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近代西医的广泛传播也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次,使学生了解西医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背景下,中医界人士是如何围绕发展中医学的问题进行学术自强的。当时,虽然有一些保守人士完全否定西医,认为西医不适合中国的国情,甚至以中医理论批驳西医学,但一些追求进步的中医界人士则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深感中医应该与时俱进,有继续提高和发展的必要,于是开始探索沟通中西医学的渠道,并逐渐形成了中西汇通的思潮和学派。其中,一部分人极力主张“保存国粹”,不应轻易否定中医,认为中医理论多包括西医理论,并牵强附会地以西医的理论印证中医的理论;另一部分人对中西医有比较客观的认识,认为二者各有是非,不能把中西医学硬凑在一起,主张“通其可通,存其互异”。[10]由此,可以使学生了解近代中西医汇通和中医科学化的思想基础、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正确地把握其历史地位,并进而省思以中西医为代表的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最后,通过民国时期的中医存废之争,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抗争自强,才能求得中医药的发展。随着西医的传入及其作用的不断彰显,中国社会围绕着中医存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由于对中医学缺乏深刻了解,并受到民族虚无主义的影响,一些人对中医学持否定态度,将其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反对,“甚至全盘否定”;另有一些人接触了现代科学文化后,受到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把中医的理论视为玄学,只承认中药有用,产生了废医存药的思想。[11]受此影响,民国政府建立后,先有北洋军阀政府“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后有南京国民政府的“废止旧医案”,“一时间,中医药面临灭顶之灾。”[12]面对此种情况,中医药界空前团结,掀起抗争运动,最终促使政府采取措施,设立中央国医馆,颁布《中医条例》,组织中医师考试、检核。同时,中医药人士自强奋发,组织学术团体,出版图书杂志,创办中医院校,著书立说,使中医药学术体系完整传承下来。[13]因此,通过中医抗争史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中医药发展的制约因素,揭示其曲折发展的历史命运;一方面也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医界的奋起抗争精神,从而强化医学生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责任担当意识。
三、通过中医史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它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生如果只是接受专业科学训练,不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有可能成为不关心社会、不关心他人、只擅长某一技术的匠人。目前,这种情况在部分高等中医院校有所显现,“存在着重医轻文、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现象。”[14]通过中医史的学习,尤其是一些中医典籍或者重要人物的讲解,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其背后彰显的医德和医风,培养他们的医学人文精神。诚如李经纬所说:“学习和研究医学史上颇有成就的医学家的成长道路、治学态度、工作方法、学术思想等,一定会对我们现代各类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帮助和促进。”[15]
自古以来,中医药文化融汇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将儒家的“仁爱”思想转化为中医药文化中的“仁心仁术”思想,提倡以人为本,以人为贵,将人类生命的价值视为至高无上。如《黄帝内经》曾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提出:“人命至重,有贵与金”,这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中医文化思想及其浓厚的伦理特征和道德追求。由此可见,中医不仅重视医术,更重视医德,如汉代医德故事“杏林春暖”流传千古,唐代医德专篇“大医精诚”千年传颂,后历经宋、元、明、清,医德要求日趋规范。[16]如明代裴一中在《言医》中指出:“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医为仁术,突出了医学的伦理价值,强调良医是仁爱之心、高尚道德和精湛医术的高度统一,医生的首要职责是救治生命,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因此,在讲授中医史的时候,可以有机地将中医文化中的这种尊重生命、仁医仁术的医风医德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融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具备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伦理精神和济世救人的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中医史的内涵十分丰富,中医院校应该充分发挥中医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中医史专业教师的交流学习,通过合作教学的方式研究通过中医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树立中医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培育他们的人文关怀,进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