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2021-11-27李冬梅
李冬梅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古县镇中心完全小学,江西 吉安 331500)
一、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问题
(一)老师不重视整本书阅读教学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小学生知识、情感、素养等方面的作用突出,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受到了高度重视,也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一定要求。而在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态度是影响整本书阅读质量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并未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对其价值并未充分把握,仍认为整本书阅读应由学生课下独立进行,书中很多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并无明显作用,所以老师并不重视整本书阅读,影响了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兴趣和效果,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与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教学完全不同,整本书阅读作品具有完整性特点,语文教材中的阅读作品具有片段性的特点,只有对两者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才可以保障其阅读教学的效果。现阶段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仍沿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难以对整本书阅读的乐趣进行感知,更不用提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以及主动阅读了。在缺乏对学生整本书阅读方法科学指导的背景下,仅靠学生自己阅读,会出现费时低效的问题,无法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是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学生自己对阅读的重视度如何,是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都会对其整本书的阅读效果产生影响。目前大多数小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由于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不突出。因此,老师要明确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们整本书阅读中的问题,以及预测学生整本书阅读中的问题,以便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下去,养成良好的整本书阅读习惯。
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义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语言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对其具体分析。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张载曾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这些都对兴趣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的说明。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等进行教学,影响了学生对学习乐趣的感知,致使很多学生在接触语文课程的初期就是去了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老师会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设定阅读计划,并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指导,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方法等,这将非常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并促使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以往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由于老师未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所以,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找不到思路和技巧,阅读难度非常大,而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老师会根据不同的书籍,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这样学生在有序的阅读中,会更容易感知作者表达的内容,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整本书阅读的内涵和情感进行把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实现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学科。以往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由于老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足,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没有随着学生的阅读量有所变化,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科学指导,老师会给学生选择符合他们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的书籍,要求他们在阅读中对喜欢的重点词句进行积累与模仿,这样便可以引导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学习和理解语言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及时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效果会越来越理想,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格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期,是对其进行良好道德品格教育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道德品格的形成常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强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视度,能为学生提供阅读多样化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让学生在整本书的阅读之中,对书籍中的知识进行学习,对书中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进行感知与体会,并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效率,还能够促使学生道德品格的形成,让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
三、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
(一)重视整本书阅读导读活动
整本书阅读是指以一本完整书籍为载体的阅读活动,此阅读活动与课内阅读教学不同,需要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因此,老师要明确整本书阅读导读活动的价值,要让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进行感知。在导读课之中,老师要围绕阅读书籍的主题内容创设阅读情境,由此激发学生对即将要阅读书籍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整本书的阅读中,在课下完成对整本书的阅读。在具体导读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些悬念性的问题,让学生读思结合起来,在阅读后对问题进行解决,优化学生的阅读认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比如在针对《我要做好孩子》整本书阅读时,通过对导读课的设计,顺利激发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首先,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关于小头儿子的动画短片,让学生看到一个调皮但懂事的儿童形象,并围绕此向学生设问:“你认为好孩子具备什么特征?”由于此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思考热情高涨,并给出了不同的想法。比如有的学生说听长辈、老师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有的学生说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就是好孩子;有的学生说懂得回报父母恩情,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小事的孩子是好孩子;有的学生说懂得尊重他人、爱护他人的孩子是才是好孩子......在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老师不需要给出特定的答案,而是借机告诉学生,老师知道有一个叫金陵的孩子,他和你们年龄相仿,在他们身上你们可以看到很多同龄孩子的影子,但她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孩子,需要你们对《我要做还孩子》的整本书进行阅读,对自己的判断进行表述。其次,为学生展示书籍的放大封面图,对金陵的人物形象进行初步展示,并对书籍中的故事情节进行简短的朗读,让学生先对金陵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最后,在学生对书籍的阅读产生兴趣时,老师就行展示《我要做好孩子》的目录页以及作者的背景资料,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有目的的进入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活动中。
(二)设定层次化的整本书阅读计划
小学语文老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阅读计划的制定需要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关联。如果老师设定阅读周期时,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实际情况的了解,那便会影响学生每日阅读量的完成情况,会让学生有很多不良的情绪,且会为了完成阅读任务而早早浏览等不良情况,这样未融入思考的阅读,其价值不高。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通过客观分析的方式,准确把握学生的阅读水平,并根据阅读书籍的难易程度,对整本书的阅读计划进行科学的设定。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之间的阅读水平差异较大,在完成阅读任务时的步调不可能相一致,所设定出来的阅读计划要具有层次性,以这样的方式帮助每一位学生都顺利完成阅读的任务,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吹牛大王历险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在客观分析学生们阅读水平的基础上,根据这本阅读书籍的难易程度对其阅读计划进行制定。首先,《吹牛大王历险记》是童话体裁的书籍,总体篇幅虽然较长,但是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且趣味性十分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其参与到主动阅读中。其次,小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经验,对其阅读时不会遇到太多困难。因此,老师对于《吹牛大王历险记》书籍的阅读,其计划可以先设定为一个星期。之后,做好每日阅读量的分配工作。先对前三天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解,如存在阅读量过重的情况,需由老师对其阅读周期进行延长处理。反之,如果学生前三天的阅读十分轻松,而且阅读后的空余时间较多,需由老师对阅读周期进行缩短处理。每一日,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量填写于阅读计划中,如果学生没有达成每天的阅读量,要在备注栏中对具体原因进行填写。
(三)科学组织整本书阅读展示与交流活动
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不同,其较长的周期与小学生短暂的记忆周期不相符,很容易在读的过程中对图书的内容进行遗忘。比如在对《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在每周都设计整本书阅读交流大会,让学生们及时分享自己阅读中形成的科普知识,同时对自身阅读中的经验和技巧进行分享,让学生之间相互汲取对自身有利的内容,获得共同性的进步。由于《十万个为什么》是一门包含丰富科普知识的书籍,学生在对其阅读中,会对书籍中描述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并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对其知识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加快学生的阅读效率。在参与阅读交流活动时,有做实验验证经验的小学生,在阅读展示与分享活动中,除了可以分享阅读心得外,还可以对科学发明创新故事进行分享,这将可以更好地吸引那些对此书籍不感兴趣的学生,让其主动阅读、科学验证,甚至是参与科学发明,在良好阅读氛围中,让学生们在共同阅读中进步。同时,有些小学生在展示与交流互动中,会对自身整本书阅读中过的摘抄、标注等技巧进行分享,这样的阅读技巧同样会带给他人学生启发,让其参与到自主摘抄活动中,并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在阅读中得到更多。不仅如此,学生们如果在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书籍的过程中,如果存在认知障碍或认知误区,要鼓励他们与老师主动沟通与互动,让学生在老师阅读经验与人生经历的引导下,对其困难进行突破,高质量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任务。
(四)丰富整本书阅读评价
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明确教学评价具有的导向、激励与诊断等作用,要通过对丰富阅读评价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成效进行客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感知整本书阅读教学对自己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及时的归纳有效的阅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不良阅读行为、无效阅读行为的发生率。其中,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完成在课后,应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进入自评和互评中,同时,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父母的沟通,对学生的真实阅读情况进行了解,以便于得出完整丰富的评价信息,让学生的反思阅读更加有效,进一步优化阅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