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
2021-11-27陈小强
陈小强
(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实验小学,辽宁 盘锦 124000)
引言
本文针对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推进德育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深入提出了可行策略。以期为当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强化提供参考。
一、小学体育课堂渗透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增进学生对体育项目背景了解,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在新课改背景下,体育学科的学科地位不断提升。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增进对各种体育项目内涵背景的深入了解,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等小学体育课堂中频繁出现的体育教学项目均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与丰富的项目内涵,在体育运动的诞生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其精神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衍生出兼具独特性与艺术性的人文素养。例如,合作精神是便是体育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增强对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将合作意识培养与运动技能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提高学生对与运动项目的拓展了解,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磨砺鉴定的意志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二)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运动具有综合具体的教育意义。体育运动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体育技术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合作意识、协作能力等能力的培育。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结合德育教学对与建构小学高效体育教学课的建设有良好的助益效果。首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协作意识、思考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体育素养,有利于在团队训练中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热爱,培养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在体育运动活动中增强身体素质,缓解学习压力。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也能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培养迎难而上的勇气与永不言败的韧劲,有利于学生品德修养的加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其次,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架起学生与学生沟通合作的桥梁,有利于学生在体育项目切磋交流过程中增强对体育运动的全面认识,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魅力与快乐有更加丰富的感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持久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养成终生锻炼意识。
(三)强化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主性
在体育中渗透德育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自主性,有利于学生自发组织体育兴趣小组、体育社团等。教师可以通过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体育比赛形式等加强学生合作精神、共赢精神等体育精神与互助、坚持等优良美德的培养,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促进了学生体育应用技能的进步,还可以让学生在体育项目团队战术制定的过程中培养思维发散能力,感受团队携手并进、同舟共济的力量。此外,将德育教学融入小学体育教学有助于丰富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设置,增强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与多样性,构建多元的体育教学课堂,符合新课标对于体育教学的目标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德育教学关注度不足,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五育并举一直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但在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法充分认识德育教育对学生体育技能发展与体育综合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导致德育教育在当前小学体育课堂中的渗透率较低,无法实现体育课堂对学生体育精神与道德品质的培养的重要教学目标。此外,体育运动的场地及硬件设施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体育相关教材便是为人师者手中的利器。小学体育相关教材缺乏、配套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建设资金匮乏、运动场地狭小在一定程度上阻遏了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调查表明,在影响当前学生体育活动质量的七大因素中体育活动经费投入不足、体育活动场地太小、缺乏体育活动器材、缺乏体育教材等四项已成为其重要因素。
(二)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内容设置单一
当前小学体育教师团队教学能力良莠不齐,部分体育教师虽掌握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教学经验,无法为学生组织规划高效的体育活动形式。在体育教学活动内容设计形式上相对单一,且大部分运动负荷偏低,没有注重对学生体育习惯与体育态度的培养,身体各部位的均衡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得体育运动的效率大幅度降低。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固化,缺乏创新性,会降低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原有的体育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时代对于学生体能素质的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步伐,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多元知识传播方式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教学在体育课堂中的渗透,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参与热情,避免学生因为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产生逃课、偷懒等现象,在创新小学的体育课堂设计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德育发展[2]。
三、推进德育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渗透的策略分析
(一)教师需更新教学观念,增强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在校园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本身就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以往单纯传输理论知识,锻炼学生体育技能的传统教育方式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增强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德育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占比。此外,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教师应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加强师生情感联结,在校园生活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理解与爱护,从而让学生带着对于教师的信任与喜欢更加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去。在师生具有良好的情感基础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引出体育项目发展历程中的故事、体育名人事迹的相关话题,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架起德育教学与体育实践教学之间的桥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
(二)基于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不同德育教学方案
体育教学具有广泛性、自由性、高思想性等特征,教师应针对各体育项目不同的运动特征,挖掘其不同体育精神内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思想品德教学。例如,田径运动虽然枯燥,但坚持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耐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健美操运动可以让学生在训练中获得身体素质的增强与道德情操的陶冶,学生的团队意识与灵活思维在健美操训练过程中都得到了有效提高。球类运动多为团体运动,在进行球类运动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
(三)采取引入式教学,丰富体育课堂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频微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等崭新知识传播方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性逐渐增强。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引入体育项目发展历程的视频,体育名人的成长历程等相关德育主题视频,让学生在对体育项目的深入了解中强化体育精神的培养,在对体育界名人的成长轨迹的感悟中增强自身思想品德建设。此外,精彩的体育竞赛视频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对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体育习惯的养成具有良好的推进作用,是增强体育教学课堂效果的有力资源。
结语
综上,“五育并举”理念的形成,是基于对人们对于祖国未来栋梁能够全面发展的期待,体育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推动小学体育教学的转型发展,切实搭建高效体育教学课堂,为小学体育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多元化教学实践,帮助小学学生全面增强身体素质,激发学生体育潜能,以充分彰显体育教学对小学教学的积极影响,更好地满足小学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