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策略分析
2021-11-27唐金同李莲靖
刘 飞,杨 辉,陆 雁,李 丹,唐金同,李莲靖
(1. 广西科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 530007;2. 广西科技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 530022; 3. 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 530022)
0 引言
尽管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急切的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供给无法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 求[1]。习近平同志指出:“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2]。”习近平同志还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决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 道[3]。”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科技供给[4]。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很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欠发达省份更是如此,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国家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5],以政府行为引导全社会科技成果转化。各省区也推出了“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6-8],将科技成果转化列入绩效考核任务,促使各级政府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实行3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带动了地方科技成果转化,对促进产业升级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与我国不同的是,国外技术发达国家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模式,如美国的硅谷模式[9]、德国的史太白模式[10]、英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11],但由于我国科技项目的设立和管理模式与他们不同,科技成果推广很难照搬这些成熟的模式。国内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更多是从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成果转化绩效分配、成果政策的角度展开,并未对各省份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进行个性分析,也未针对欠发达省份的科技成果转化提出相应的策略。霍国庆[12]认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只要存在科技研究与企业运作分离的现象,通常都存在转移和转化不畅的问题。可喜的是,企业的科技成果基本不存在转化难的问题,因为不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基本不可能获得企业的立项。为此,我国科技管理部门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产学研结合、产业联盟、协同创新等项目攻关的解决方案,着力解决“科技与产业脱节”的问题。但在欠发达省份,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并未达到预期的支撑产业发展效果。可见,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具有原创动力的科学家,需要具有冒险精神的资本投资家,也需要具有远见的科技成果中介,更需要具有无畏探索精神和坚定执行力的战略企业家。
虽然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大、投入大,但科技成果转化意义重大,关系着我国科技创新的质量,相比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不可能一招见效,也不可能短期解决,需要综合施策。各省区的产业现状和创新基础不一,不可能有统一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所以需要各个方面的要素相互匹配与支撑,需要因事施策,才能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宏伟目标。本文基于广西4年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存在的问题,分析广西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提出了广西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供同行和科技管理决策者参考。
1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难有很多原因,欠发达省份所存在的原因与发达省份也有偏差。除了经济水平、人才水平、管理水平、社会观念的差距外,其具体原因也有较大的差别。就广西而言,科技成果转化难,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
1.1 具有应用前景的、成熟度高的科技成果少
广西科技成果登记多,但可应用的成果有限。广西对科技成果登记采取开放态度,基础研究、软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可进行成果登记(表1),导致科技成果的登记量很大,但可应用、能应用的科技成果并不多。只有具有应用前景的、已完成小试的科技成果才能列入可转化的科技成果,平台类、基础研究类、技术服务类的项目成果,不应列入可转化科技成果的范围。由于科技成果被列入部分单位年底绩效考核的指标,部分单位要求科技项目验收后,统一进行科技成果登记,以提高科技成果的数量。这一做法偏离了科技成果登记的初衷。鉴于科技无边界,本地产生的科技成果少,如产业需要也可以引入外地的科技成果。但广西并未建立有针对性的、有产业特色的、有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库。自身产出少,对外地成果了解不多,严重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
表1 广西科技成果登记情况(2014—2019年) 单位:项Tab.1 Regist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in Guangxi(201 4 to 2019年), unit: item
1.2 科技项目和成果与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的错位
科研项目攻关如同医药研制,企业对技术需求聚焦如同病人对病情的描述,病人对病情描述不清影响治疗效果,企业对技术需求聚焦不准则影响科技成果的应用。药靶把握不准会影响医药的研制,企业技术难点了解不到位将直接影响科研项目攻关的有效性。科技攻关指南等同于病人病情的列表,如果企业技术需求或难点描述不准,也将影响到科技攻关计划的执行效果。广西现有的项目并未能充分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指南设置。大部分企业不能凝练提出技术需求,或提不出有效的技术需求,使得科技项目和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不足。
1.3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
科技成果很多只处在小试阶段,需要中试放大和产业化示范阶段的试验。但由于后期投入的缺位,很多成果仅仅停留在小试阶段,缺乏资金进行中试试验和产业化示范试验。广西创新驱动专项设置了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专项,但由于资金有限,这些专项的覆盖面不宽,起不到全面覆盖的作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全导致很多小试成果、中试成果走不出实验室,走不到产业化示范阶段。
此外,广西还缺乏对科技成果提供全过程服务的服务支撑体系,比如科技成果评估、科技中介、科技金融服务等。由于服务支撑体系的缺乏,科技成果产出方只能通过课题组自身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课题组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知识、配套政策、金融支持等了解不足,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使课题组人员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从而更偏向于写论文。广西仅有一家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南宁)示范基地,无法支撑全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任务。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也仅有7家。尽管柳州市为企业创新活跃城市,但缺乏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表2)。
表2 广西现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Tab.2 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demonstration institutions in Guangxi
1.4 高校及院所未真正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
欠发达省份的科技研发人才大多数聚集在高校及院所。高校及院所与企业的人才资源也各有侧重,企业的研发人才主要是应用技术类,而高校及院所主要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类型。2019年,广西高等院校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分别为6623.4、4955.3、1639.2人年(表3),试验发展的人力投入极低。究其原因:受职称和绩效考核要求的影响,一些高校院所仍把SCI论文作为职称和年底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或者作为奖励的主要依据,弱化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考核指标,导致高层次人才更多关注科技论文。职称和绩效考核是风向标和指挥棒,缺乏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选项,就很难形成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氛围和环境。再者,受绩效考核影响,吸引了基础研究,特别是能出SCI论文的高层次人才,而挤压了应用型人才的生存空间,导致高校院所未真正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表3 广西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情况(2019年)Tab.3 R&D personnel in Guangxi(2019)
1.5 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区域和产业特色
广西的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建立我国面向东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核心区[6],这个要求体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特色,但4年来的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并未达到既定的效果,面向东盟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体系并未建立。广西科技创新九张名片体现着广西主产业的创新需求[13],科技成果转化应体现这些产业的特色,但针对九张名片的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不多,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更多是简单依托高校及院所建立,未能根据产业的技术需求,建立具有产业特色的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未能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行动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2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差的原因分析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差,情况复杂,就创新、产业、人才、政策、资金等方面分析,广西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差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科技成果产出的内生动力不足
与论文、专著相比,应用型科技成果的产出更难,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长期投入。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源,高校及院所产出科技成果的内生动力不足。受绩效考核机制约束,高校及院所无法允许一个研发团队5~10年没有论文、没有专利、没有专著。在绩效考核的压力下,如果无论文产出,再强的研发团队也无法通过高校院所的绩效考核。高校院所的急功近利缺乏“十年磨一剑”的科技大成果产出土壤,即使有科技大成果也是凤毛麟角,成为异类。此外,高校院所的职称考核也对科技成果产出不利。高校院所对职称的考核无非论文、项目和奖励三大项,很少将科技成果应用作为考核的内容。或许科技成果产出后,也有论文和奖励的产出,但并不是所有科技成果产出都能产出论文和奖励。一味地追求论文和奖励极大弱化了科技成果的产出,导致一些优秀科技成果仅仅推进到小试阶段。再者,高校及院所也缺乏科技成果产出的氛围。科技成果的产出,需要长时间、高消耗和学科跨度大的考验,更需要一些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的氛围。受职称、绩效等因素影响,论文高产出的理论专家更容易受到关注,从而形成了关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氛围。这种重视论文和奖励的氛围势必弱化科技成果产业的氛围。
2.2 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不强
广西的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而且多为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密集型或资源依赖型的中小企业,依赖资源和劳动力的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其次,这些企业管理者的知识水平不高,对技术的理解和消化水平也不高。再者,广西中小企业“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严重,社会责任感不强。在受市场影响的情况下,仅考虑关停企业,缺乏高质量发展的意识。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广西的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提不出技术需求,也无法对先进技术成果进行消化和吸收。
2.3 企业真正的技术需求未能有效挖掘
广西“产业与生产活动脱节”问题同样严重[14]。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企业技术需求的征集环节缺失,仅仅依靠专家征集企业的技术需求,导致技术需求与现实脱节。二是企业的技术需求未能有效征集。由于缺乏技术专家,很多企业提不出技术需求。在技术需求征集环节,仅凭个人感觉提出,未能体现企业真正的技术需求。三是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未达指南专家的要求,征集后被屏蔽了。四是企业需要的是适用技术,需要的是技术升级,并不需要高新技术,因此提不出“高大上”的技术需求。五是要求申报项目的企业近几年有良好的财务报表,受制此条件,很多企业达不到申报要求,因此企业不愿意也不可能提出真正的技术需求。如此种种,导致广西企业真正的技术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导致项目指南未能充分代表产业的技术需求,进而导致了“产业与生产活动脱节”的问题。
2.4 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条件不足
广西并不缺乏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视,一些高校院所的基础实验仪器设备与发达省份相比,总体水平并不落后,但其科技成果中试条件和产业化条件相差甚远,缺乏公共中试条件和产业化条件,无法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以广西科学院为例,其拥有3家国家创新平台[15],在生物工程领域拥
有近8000万元产值的、面向基础研究的仪器设备,其中个别设备居西南领先水平。与此不相匹配的是,广西科学院适合应用且仍在使用的中试车间仅有 1个,无法满足本单位中试的要求,更无法满足全区高校及院所的中试需求。广西大学同样如此,广西大学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建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211工程”和中央对落后地区的扶持政策,对基础研究的条件进行较大的投入,大幅提升了基础研究条件。但由于对中试条件重视不够,其中试车间的装备投入很少,无法支撑科技成果对中试示范的要求,导致广西大学更多的科技成果处于实验室的小试阶段,无法走出实验室,影响着科技成果的转化。
为整体推进高新区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各个高新区均建立了面向全区的中试基地。但由于缺乏公共维护经费和人员,其运行效果不佳,要么中试基础条件无法满足试验要求,要么操作人员的知识水平无法掌握中试试验,使中试基础成为鸡肋。为了吸引更多的科技成果进入企业孵化,部分大企业建立了中试车间,也具有一定的试验条件,但由于中试车间的企业性质,不具有对外服务的开放性。如此种种,广西严重缺乏各类中试基础条件。
2.5 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和引导不够
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条件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因此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目前,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主要通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种中心和临床医学中心对中试基础条件进行支持,其支持力度较弱。与重点实验相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仅为一次性的低强度支持,其资助力度无法与重点实验室相比,无法承担起中试条件的改善任务。其次,高校院所解决资金问题的另一个渠道是通过高校院所本级财政的调剂,由于中试基础条件投入大,而且涉及土地等大宗条件因素,很难获得较大的支持。再者,政府政策的支持也是解决资金问题的重要方式,通常通过政策引导,吸引财政以外资金对中试基础条件进行投入,但目前后补助、创新券等方式对中试基础条件的改善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最后,社会力量是解决资金投入问题的重要渠道,但由于投入产出比低、回收期长、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社会力量对中试基础条件的兴趣不大,影响着科技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试验,进而影响到科技成果的转化。
3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策略
科技成果转化要因地制宜,与发达省份不同,欠发达省份的科技成果转化也大有作为。广西作为欠发达省份,要实现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必须走“建特色—造氛围—凝需求—供服务—推应用—立高地”之路。具体而言,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广西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导向,营造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氛围和环境,瞄准产业的技术需求凝练项目,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的中间协同模式,形成促进注重“后端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地和样板,通过多方发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推动创新型广西建设目标的实现。
3.1 建立具有资源特色和产业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导向
受资金等因素影响,欠发达省份的科技成果转化无法与发达省份相比,一些优秀的科技成果更愿意到发达省份转化。但并不是所有的优秀科技成果都会到发达省份转化,由于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等原因,一些优秀的科技成果也只能到欠发达省份转化。
广西区域特色明显,资源特色和产业特色鲜明,甘蔗糖等产业的科技成果也只有在广西有较强烈的需求。广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时,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正确导向。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立一批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除了高校院所和企业自身根据其优势组建外,还应利用省级平台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技术转化中心,形成技术需求源和科技成果源。
广西的区域特色为东盟特色。因此,面向东盟国家的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要充分调研东盟国家的产业技术需求,准确把握东盟国家的主要产业需求,形成有效的技术需求源,成为我国科学家了解东盟国家的主要平台。同样,此类技术转化中心在对东盟国家产业需求准确把握的前提下,广泛调研国内知识源、成果源,将符合东盟国家产业需求的科技成果引入到成果库,形成具有东盟国家产业特色的科技成果源。只有充分建立具有东盟国家产业特色的技术转化中心,才能成为东盟国家了解我国科技成果的集中地,也才能成为我国科研人员了解东盟国家技术需求的集中地,从而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发挥桥头堡的作用,科技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
广西的资源和产业特色明显。因此,具有资源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技术转化中心必须充分调研广西九张名片中相关产业的技术需求,形成产业技术需求清单,引导国内科技人员参与广西相关产业的技术攻关,推动九张名片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
3.2 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氛围和环境
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是指挥棒和风向标。历来高校及院所将SCI论文作为职称评定、年终绩效考核、平台考核的主要指标。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不改变,很难引导高校院所科技人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高校过多关心SCI论文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追求高校的全国排名。在全社会将全国高校排名作为高校领导层考核目标的环境下,高校很难独善其身,为了确保排名进步,也只能将SCI论文作为科技人员的考核指标。因此,必须引导高校院所的科技人员不但要发科技论文,而且要关心科技成果转化;不但要关注技术的创新水平,而且要关注其研究成果的成熟度;不但考虑研究选题的自由度,也要着力解决产业的技术瓶颈。
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提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要实现强国必须借助科技创新,必须改变高校及院所将SCI论文作为职称和绩效考核直接依据的现状。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已将国家领导人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国家科技奖励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已弱化了SCI论文的要求,提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16],进一步说明科研的导向已引起了国家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已将科研的导向转向产业发展。尽管其过程仍较长,但相关部门已重视并作出了相应调整,其效果将很快能体现。作为欠发达省份,广西不必要也不可能将有限的科技资源投向基础研究,更应该把有限的科技资源集中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需求中,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3.3 瞄准产业的技术需求凝练项目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多方发力。作为科技管理部门,已调整科技资源倾斜产业技术攻关。以广西为例,广西整合了各个厅局的科技资源,全面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统一由广西创新办公室管理和支配。科技资源中,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的申报必须以企业为主体申报,进一步引导高校及院所加强与企业的联合。高校及院所由于对科技经费的紧迫需求,主动联系企业,对接企业技术,增加与企业的互动,通过凝练企业的技术需求构建科技项目,实现科研行为的继续。
广西基于“前端聚焦”的共识,设立了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和广西科技重点研发项目。为实现“前端聚焦”的共识,科技管理部门改革了指南的凝炼方式,采取自下而上,再上而下,多次评审、多次修正的方式,争取征集更广泛的意见,形成更全面、更适合实际的项目指南。此外,指南要采取与广西主产业结合的方式,着重解决广西主产业中影响技术进步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围绕着产业的技术难题,采取“围剿”式,全链条和全方位地布局课题攻关内容,以期达到整体解决技术难题的目标。
3.4 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中间协同的服务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多方参与、多方支持和多方发力。在发达省份,鉴于生产企业对技术需求的迫切和敏锐性,也鉴于企业对创新的风险和成本有较高的认识,有较成熟的科技成果支持渠道和措施。但对于广西而言,“政产学研金服用”长期脱节,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得不到全过程服务,无法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
广西首先要解决政府引导的问题。政府引导资金具有种子和政策性的作用,科技成果受资助让企业认识到政府对该成果的支持,有了政府对科技成果的认可,企业才可能有信心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其次要解决“产学研”参与的问题,业内专家对“产学研”的作用已有较深入的认识,本文不再重述。第三要解决金融问题。广西现有的企业,其规模和利润水平较低,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担保、金融融资等金融服务将有助于科技成果受让企业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更有利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第四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中介服务问题。中介服务问题包括科技成果评价、评估、交易等。成果的出让方和受让方都不熟悉科技成果中介的相关环节,也缺乏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认识。中介服务将有效补充该环节的缺失,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无缝服务。最后还要解决科技成果的使用问题。科技成果转化后产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与传统相比,需要接受的时间成本、运行成本、营销成本,甚至试错成本,这些成本有时并不低,受让方根本无法承担这些成本,需要其他力量给予支持和帮助。此时,首台套设置的补贴、创新券的支持、政府的带头试用等措施,将有效支持受让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可见,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多方发力、多方支持和多方参与。广西提出了加强科技成果的中间协同,就是要进行“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协同攻关,政府引导和撬动、企业主导、高校强化、院所推动、金融多渠道多环节支持、成果转化服务跟上、转化运用为先,使科技成果一出生就得到一条龙全方位的服务。对项目前期资助的,验收时得到企业认可的科技成果,要形成一条龙服务的模式。
3.5 形成促进“后端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科技成果的后端转化就是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广西科技管理部门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通过创新券、后补助、购买新产品等行动,助推科技成果的转化。由于广西企业对科技创新失败成本的承受能力不足,在上述行动的基础上,政府要在转化方面“扶上马、送一程”,提供多种利于新产品、新工艺产业的资助体系,提升转化效果。
为了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不再将科技成果的产出方列入考核范围,仅仅考核科技成果的需求方,要求各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必须达到一定的指标,对完成指标的企业予以补助和奖励,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与此同时,对自我转化的科技成果也给予认可,在确保其科技成果的合规性和规范性后,也给予认可和奖励。一系列的科技成果转化措施带来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潮,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的完成效果良好,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服务产业的效果。
3.6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样板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红利释放后,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量有了很大增长,但仍有一些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未能得到转化[17],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未能找到合适的模式和路径是其中之一。建立具有新型研发机构性质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地和样板,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新方式。新型研发机构将科技成果拥有人和科技成果受让人的利益最大程度的捆绑,实现科技成果拥有方的利益最大化,以及科技成果受让人风险的最小化。新型研发机构可以采用知识产权入股、成果拥有方现金入股、成果受让方配比入股等多种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科技成果拥有者的转化热情和动力,也最大程度地降低科技成果受让方的风险,达成双方共建利益共同体和风险共同体。科技成果受让方以最小的投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拥有方可以通过参与转化,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高方式,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肯定[18]。科技部以文件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和肯定了此类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各省市也对此类新型研发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和力度。以广西为例,有研究团队带科技成果入股、科技人员投资入股、企业投资入股等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推入快车道。作为省级层面,建立了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新建和加盟的方式,针对广西的产业需求,计划建立50个新型研究所,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
4 结语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难题,本文以广西为例,从欠发达省份角度,根据科技项目和科技政策的新形势,在阐述广西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基础上,对出现转化难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广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可操作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策略,为实现广西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新思路。当然,期望通过几条措施解决广西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显然并不实际,但无疑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路径。显而易见的是,科技成果转化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欠发达省份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纷纷出台措施、营造氛围、构建转化主体等,期望通过综合施策,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因事施策、个性施策、因地施策,形成各省份科技成果不同的特色,建立多种科技成果的转 化体系,从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 道路。